书城自然神奇自然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9012000000057

第57章 世界奇观博览(3)

位于德里郊区的这根圆铁柱也是如此。它不沾铁锈,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仍然保持着簇新的面貌。而其他同样如此年代久远的铁柱子,却是根本就不可能与它相提并论的。如果这仅仅是一根小小的铁柱,那又另当别论了,可这是一根七公尺高,直径近半米,用好几吨不锈铁铸成的大铁柱啊!

从德里市中心到圆铁柱所在地开车只需半小时的路程。首先经过的是一座布局合理的新城区: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楼,一幢幢高大的住宅楼,公园里郁郁葱葱。渐渐地,洋楼越来越少,一些用烂泥围墙围起来的简陋的小农舍混杂其间。马路右边突然出现了一个飞机场,跑道上停满了各种各样的飞机。各种更加简陋的小农舍也越来越多。

再往前走,透过树梢就能看到库特勃清真寺高塔,其形状和规模都让人感觉那是一座现代化的电视塔。

第一件该做的事是爬上这座世界上数一数二高的清真寺高塔的塔顶。确实,要爬上70公尺高的塔顶并不令人愉快,而且还是在大热天,楼梯弯弯曲曲,又窄又陡。越往上爬,就越显得狭窄,令人头昏眼花,就像是在做恶梦,掉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可是,当你已经做好可怕的思想准备,心想反正是到不了塔顶的,当你最终开始明白,这样一座高塔没有魔鬼的帮助是根本无法建造起来的,因为当工人们费了半天的力气爬上塔顶之后,下班的时间已经到了,该下楼了,当你这样想的时候,突然发现,你已经出乎意料地来到了塔顶的平台上。

大风一直在往下面吹,顺着风吹的方向,隐隐约约地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被一片红褐色的薄雾笼罩着的田地。

当你往下面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印度这个国家有多么古老。到处是一片片白色或者褐色的低矮平房和树林,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古城墙、古城堡的废墟。

从70公尺的高度望下看,在离开这座古老的清真寺地基不远的院子里,竖着一根黑色的火柴棒,这就是那根圆铁柱。铸造这根大铁柱的是这座清真寺以及泰吉·玛哈尔陵的建造者们的祖先。他们和那些绘制阿旃陀洞壁画,在埃卢鲁教堂的悬崖峭壁上留下雕刻作品……的人同属一个时代。不过,有时建造一座大教堂要比揭开捉摸不定的金属的奥秘,学会征服火和铁更加容易。

当你从上往下看这根铁柱时,它显得十分渺小。最好的办法是走到下面去,靠近它,并且摸摸它。

铁柱颜色深暗,但在齐人胸部这个高度的地方明显亮得多。这是朝圣者和游客用手抚摸的结果。铁柱造型简朴,直至顶部才略微细了一些。柱身上刻有两行工整的题词,是什么人在此一游后留下的纪念?这娟秀的字母又是出自于谁人之手?

“九百年前统治德里的阿南巴尔王是个非常英明的君主”,哈桑装出一副无所不晓的样子说道。

哈桑穿着件做工讲究的黑色上衣,扎着白色的腰布。我们是在大清真寺高塔顶上认识的,他尽量表现得很热情,还想向我索要我所熟悉的大学生的地址,以便与他们交换邮票。

“阿南巴尔”,哈桑又重复了一遍,语调生动有力,他想让我打消疑虑。“在他的统治时期,科学繁荣昌盛。人们甚至传说,连鸟兽都顺从于他。不过我认为,这有些言过其实了。”

“我也这么认为。”

“阿南巴尔王下令用纯铁来浇铸圆铁柱,并把它竖在埋入地下的一条巨蟒的脑袋上。显然,巨蟒是石头刻的。”

“这条巨蟒被发现了吗?”

“没有,也许这也是传说。就这样,铁柱浇铸好后就安放在这里了。可是许多年之后,王室的一个继承人突然心生疑虑,于是他下令把铁柱移开,看一看那条巨蟒还在不在下面。结果他由于多疑而受到惩罚:他的王朝很快破灭了。”

“如此说来,圆铁柱一直是在原地未曾移动过了?”

“我也不知道,不过,你看这一行小一些的字,我能把它们读出来,是阿南巴尔王的名字以及他的统治年代。无论如何,传说中常常还是有一些事实真相的。也就是说,它已经有九百年的历史了。你有笔吗?我把我的地址留给你。”

“第二行字是什么意思呢?”我问道。

我并不否认传说中常常含有某些事实真相,但我想得到的是最确切的事实真相。在这一种愿望的驱使之下,我专门去图书馆查阅了好多卷印度的考古信息报,终于查到了真迹的复印件和第二行题字的译文。

这第二行题字是由符号组成的,这种符号在古印度的贡德王朝使用过。对此,学者们没有任何怀疑。第二行题字是公元五世纪留下的,所以说,聪明的哈桑还是犯了个小小的错误。

第二行题字是墓志铭,是用来纪念死于公元413年的昌得拉贡德二世皇帝的。据文献记载,为了纪念这位皇帝,圆铁柱是建造在一座名叫斯陀叭毗湿奴的山上,以献给毗湿奴神。文字的特征和字母的写法表明,圆铁柱最早是在位于印度东面的阿拉巴哈德。后来,史学家们所面临的任务只是找到那座名叫斯陀叭毗湿奴的山。

那座山被找到了。原来,圆铁柱曾经竖立在毗湿奴大庙的前面,柱子上部画着加鲁达神鸟。在这个地区的其他地方还发现了好几根类似的圆柱子,但都不是用铁铸成的,而是用石头雕出来的。

历史上也的确有过一个叫阿南巴尔的皇帝,是他把圆铁柱移到德里的,但是铸造铁柱这件史实却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就这样,印度早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就铸成了一根7公尺高的圆形铁柱,用来铸造铁柱所用金属的质地是如此之高,直到现在还被各种冶金学著作作为值得仿效的例子来加以描述,那些研究防止金属锈蚀的专家们对这件稀世珍宝也是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为了能把这根铁柱产生的原因弄个明白,就必须向历史请教,研究研究一千五百年前在贡陀夫统治时代的印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姑且不谈论人文科学在各个领域中已经达到什么样的高水平,也不讲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因为这些都与昌都拉贡德大铁柱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还是来谈谈冶金学。

贡陀夫时代的印度人对金属很在行。他们知道如何给饰品镀金镀银,如何才能熔炼出贵重的金属合金。除了金银以外,他们还知道铁、铜、铅、锡,以及至今尚未揭开秘密的一种叫做“瓦伊克林塔”的金属。在古代印度的文献中早就提到了青铜,至于铁,根据不久前考古挖掘出的资料判断,早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经知道了。他们用金属制成武器、工具,以及装饰品。水银也早已被古印度人所利用,主要用于医学方面。在印度有文字记载的作品中,对制造酸、碱的各种化学程序也有详细的描述。印度人把柏油也当成金属,广泛使用于建筑上。他们认为,柏油是四种金属的混合物,是在阳光的作用下产生出来的“油性污物”。

在亚历山大马其顿远征记中是这样描绘的,旁遮普公国的一位统治者送给亚力山大100塔兰钢(1塔兰约合25.9千克)。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份礼品是微不足道的——只有2500千克钢。但是,在当时,钢的价格要比现在贵得多。

如果说冶金学在亚力山大马其顿时代就有如此巨大发展的话,那么。其根源要追溯到更远古时期。公元前9~6世纪,在婆罗门这本圣书里对于铁的冶炼法就有过描述。由此可见,在圆铁柱铸成之前,冶金学在印度至少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从那时起,铁的使用就成为平常的事情,甚至被用来制造犁。

然而,绝大多数印度的冶金制品都没有能保留至今:它们全被金属的死敌——锈蚀殆尽。据现代科学家的计算,世界上每年被锈蚀掉的金属价值十几亿卢布。无论是铁轨,还是铁柱都会生锈,机器也会报废……可昌都拉贡德大铁柱却依然如故。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像印度圆铁柱这样优质的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冶炼它……其中的奥秘何在,难道永久地消失了吗?”这种说法当然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早就掌握冶炼不锈钢的技术,古印度的工匠们连做梦也没见到过如此优质的钢。

其次,难道古印度的冶炼家们真的掌握了某种特殊的秘密吗?

不过,印度人在拥有世代相传的丰富的金属冶炼经验的同时,还取得了许多其他的成就,甚至能够运用类似于现代粉末冶金的方法来提炼纯铁。而且,圆铁柱是皇帝亲自下令铸造的,工匠当然会竭尽全力冶炼出纯而又纯的铁。

圆铁柱上的题字除了标明它的铸造时间和地点以外,还证明了铁柱正是在贡陀夫时期的印度铸造的。这一证明把我们又拉回到亚力山大马其顿时代。这位伟大的征服者打败了波斯人,扩展了边疆,不仅使大量迁移的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而且还使他们在当时那种希腊化的新世界里能够很快地开动脑筋,用前所未知的文化来武装自己。亚力山大远征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使印度最初在希腊和波斯工匠们的帮助下,建造出划时代的建筑。这些建筑在孔雀王朝时代——一个在北印度的、在亚力山大远征后很快形成的王朝——尤为突出。昌都拉贡德大铁柱上的柱冠使人一目了然,那是波斯的风格。也就是所谓的莲花型,或者叫做钟形顶冠,它使你不能不想到波斯波利斯圆柱大厅。显然,这是时代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但同时却又是国与国之间的联系。

然而,圆铁柱却并非独一无二的。用来建造卡纳拉克大寺院的铁横梁同样没有生锈,它们长达10米,直径20厘米。

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

在离开印度尼西亚日惹市40多千米远的地方,有一个盆地,盆地中布满了一块块四四方方的水稻田。盆地四周是山,盆地与山体相连。这座平坦的山峰山坡平缓,就像是给婆罗浮屠戴上的一顶灰色的安全帽。

婆罗浮屠别具一格。可以把它与拾级而上的金字塔相比美,但是这一比较是相对的,牵强附会的,因为这种比较并不能使人们对于婆罗浮屠有一个什么正确的概念。它包含了印度建筑学的一些特点,也可以看到与东南亚的一个古老国家——扶南国的寺庙相近似的某些细节。不过尽管如此,婆罗浮屠是出现在印度尼西亚、出现在爪哇岛上的世界奇迹,而且,其他任何什么地方都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奇迹。婆罗浮屠就这样和周围的风景融为一体,成为绿色的山峦、蔚蓝色的山峰和爪哇岛上的水稻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同是自古以来就扎根在这块地方上的一样。

鸟瞰佛塔

如果你有机会去过弗拉基米尔州,亲眼看到过涅尔利河上的波克罗夫大教堂(俄罗斯东正教大教堂),它那白色的墙壁倒映在克利亚济马静静的旧河床上的话,从这里你能体会到大自然和人工的创造是如何和谐地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你能领略到和谐造就的美。当然,也有不少根据建筑师的设计建造的优秀建筑是和大自然不相连的。如泰姬·玛哈尔陵只与蓝天相连,树木和水池是它的附属物,永远也不能与它融为一体。在日本,所有的寺庙都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埃及的金字塔也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如果你尝试着在山岭之中,或者在我们的森林中建造这样一个金字塔——就像不可能产生出建于沙漠中所产生出的效果一样。有一条规律:自然风景越是多样化,建筑物的形式就越是精致和复杂。沙漠的平坦粗犷,黄沙和岩石的严酷,造就出简练的、雄伟的建筑物,生成了金字塔,巴比伦的原木建筑。

爪哇山麓坡势平缓,如同是用曲线板拉出的线条,这就使婆罗浮屠成为今天的样子。

婆罗浮屠是佛教在爪哇岛上占统治时期的一座舍利子塔和神庙。舍利子塔是个十分复杂的建筑物,显而易见,它是从坟丘演化而来的。它不是神庙,因为不可能进入到里面去。非常有趣的是,这种建筑的规则在地球的各个部分在同步地发展着。在埃及我们也发现了这种早在公元前几百年前就有的巨大建筑物。本世纪初在印度、斯里兰卡,在拉丁美洲,在中东(巴比伦的齐古拉特)也都有发现类似的建筑物。婆罗浮屠的底座是正方形,每一面长达120米,和奇阿普斯金字塔相同。可是你要登上婆罗浮屠的顶端,你必须要走好几千米的路,并准备好足够的时间和耐力。通向舍利子塔顶峰的路呈螺旋形的,每跨上一级台阶就要绕上一圈。可是,婆罗浮屠并不算高,从它立足的山峰顶部,到舍利子塔的顶尖,也不过40米高。

登上第一层平台,我们来到一个走廊里。走廊的一面是饰有浮雕的台地墙壁,另一面是高高的平台栏杆。沿着墙壁要笔直往前走120米的距离,不打弯,但你丝毫感觉不到长距离的乏味。一组长长的浮雕似乎是迎面而来,然后为你展示出不断更新的画面。到墙壁的尽头再拐弯,重新开始又是一条新的120米长的神话故事画廊。再拐过一个弯,又是一个故事……然后来到第二层平台,每一层平台都比前一层平台窄一个走廊的宽度,走廊环绕着平台的四周。

我们走过六层平台之后,走廊到了尽头,但还有三层平台要上。前面的六层平台是正方形的,顶部的三层则是圆形的,每一层上都有不少栅状的钟形石头环套——舍利子塔。每一座舍利子塔的里面都端坐着一尊石制的佛像。当我们登上最高点的时候,一共经过了72座舍利子塔。印尼人中间流传着一种信仰,如果把手伸进舍利子塔并触摸到佛像的话,你心中的愿望就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