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神奇自然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9012000000037

第37章 神奇的动物之谜(3)

在其他鸟的精心孵化下,鸟巢里小杜鹃很快问世了,其他小鸟也接着纷纷出世了。小杜鹃的食量大,因而长得也就大于同巢内的异母“兄妹”。小杜鹃唯我独尊,容不得其他“兄妹”。它趁养父养母外出觅食之际,把一只只比它小的雏鸟背到窝边,突然把小雏鸟甩下树梢。窝里的雏鸟就这样一只接一只被它摔下了大树。最后,只剩下小杜鹃自己了,它这才放下心来。小杜鹃的异母“兄妹”就这样被它断送了生命。但小杜鹃的养父养母不知内情,反而更辛勤地喂养这“独生子”,直到小杜鹃独立飞走。为了小杜鹃的成长,这些鸟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呀。

嘴巴温度计

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有一种造冢鸟(也叫营冢鸟),它们的孵卵工作是由雄鸟负责的,这种分工是比较合理的,因为雌鸟除了下蛋以外则比较粗心大意。而雄造冢鸟的喙是很好的温度计,可测量孵化温度。

造冢鸟的“孵卵器”是用一大堆腐烂植物做的。植物在腐烂过程中能产生高温,温度过高或过低对造冢鸟的孵化是很不利的,所以要控制好一定的温度。雄造冢鸟只要把嘴巴伸进烂草里,就能准确地测出里面的温度高低。如果温度高于33℃,雄造冢鸟就扒出一些烂草,使一部分热量散失;如果温度低于33℃,它就再往窝内增加一些烂草,提高里面的温度。它怎么知道33℃这一界限呢?

原来,雄造冢鸟的喙正好是33℃,难怪它只要把嘴巴伸进巢里,就知道巢里的温度是高还是低了。由此可见,造冢鸟的孵卵与雄鸟嘴巴紧密相关。

稀奇古怪的葬礼

人死了,人们会举行葬礼,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在动物世界里,一些动物死了,也会举行有趣的葬礼,有的令人啼笑皆非。

葬礼窥奇

生活在非洲北部的沙蚁,性情好斗,常发生蚁战,战斗中就有同伴阵亡。于是,它们排成一长串送葬的队伍,扛起阵亡战士的尸体,送往基地,用沙土将尸体掩埋好。更有趣的是,在送葬的沙蚁中,有的竟会移来带根的小草,栽在墓地的周围,大概是要作为永久的纪念吧!

鹤是极富有感情的禽类。生活在北美沼泽地的灰鹤群,每逢见到死亡的同类,便会久久地在尸体上空盘旋徘徊。接着,头领带着大伙飞下地来,默默地绕着尸体转几圈,悲伤地瞻仰着死者的遗容。而西伯利亚的灰鹤却保持着另一种葬礼风俗,它们伫立在死者的跟前长叫,突然,头领发出一声尖锐的长鸣,大伙顿时默不作声。它们一个个垂下脑袋,表示深沉的悼念。

非洲的一种獾类选择的是水葬。如果有只獾发现了同类的尸体,它就召来同伴一起将尸体拖入河中。随之,伤心的獾群便站在河边,一边望着汹涌的河水,一边哀鸣不止。

在南美洲,一部分秃鹰却喜欢天葬。它们将同类的尸体撕成碎片,然后送到大树顶或高山的岩洞中。

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它们的葬礼也许是动物世界中最为文明的了。其同类死亡后,它们便叼来绿叶、彩色浆果或五颜六色的花瓣,覆盖在同类尸体上面。

猴子隆重的葬礼

猴子有一套繁琐的殡葬仪式。老猴子死后,群猴一起赶来,垂手默哀,对死者进行悼念。围在死者身旁的小猴子则抓住老猴子的“手”翻来覆去,心里可能是有能复活的希望。一片静默垂泪之后,群猴一起动手,就地掘出一个小泥坑,把死猴埋掉。它们生怕再也见不到老猴了,特地把老猴的尾巴留在坟堆外面。当山风吹来时,死猴的尾巴必然随风飘动。这时猴子们破涕为笑,赶紧又把坟堆掘开,搬出死猴,高兴得嘴里不时发出“哦哦”的声音。狂欢了一阵,看看老猴没有反应,又悲痛地把老猴埋起来。这种一挖一埋、时悲时喜的场面,重复十来天,直至尸体腐烂发臭,群猴们才悲痛欲绝地告别死猴。

从生理上看,猴子有喜怒哀悲的表情变化,但小猴子们对老猴的垂泪、掩埋不是一种有意识的悼念,而是高等哺乳动物的本能或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

人们很少发现死亡大象的尸体,于是有些非洲土著人,便说象长生不老。其实,大象的寿命为65~100岁。由于大象的寿命较长,所以一般人难得看到大象的死亡。

1970年12月,有位动物学家,在非洲密林里目击了大象的丧礼。在一个草地上,几十头象围着一头步履蹒跚、有气无力的重病老象。群象用鼻子把附近的草叶集拢成捆,朝老象嘴边投去。但老象已不能进食,最后终因支持不住倒地而死。这时象群突然发出一阵哀号,为首的雄象用象牙掘松泥土,用鼻子卷起向象尸投去,众象纷纷仿效。片刻,死象就被掩埋,形成一土堆。此后,首象率领象群边加土边踏实,形成一座坚固的象墓。最后首象一声号叫,停止踏墩。然后,象群绕墓缓行,向墓地告别。直到夕阳西下,才都耷拉着脑袋,掮着耳朵,甩着鼻子,依依不舍地走向密林深处。

忠诚的守墓犬

一条狗可能成为一个人的最好朋友,但很少有这样一只对主人忠心耿耿的狗,它叫博比。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名警察约克·格雷收养了博比,于是,主“仆”形影不离。1853年格雷去世。他死后三天,博比跑到主人经常带它去吃饭的“拉姆齐餐厅”,餐厅老板扔给它一些它经常吃的面包。但博比没有吃,而是把面包叼回来,放到主人的墓地,埋好。第二天,博比又去“拉姆齐餐厅”领午饭供给他死去的主人。在以后的14年中,它天天如此。除此之外,它从不离开主人的墓地一步。博比对主人的忠诚,在爱丁堡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所以人们对它非常友好。1872年,博比老死,被葬在它主人的墓旁。

罕见的母狗猫胎

在瑞士北部的一个乡村里,发生了新鲜罕见的怪事“母狗猫胎”。小花猫的父亲是一只四岁大的棕色波斯猫巴巴,出生后不久,便被主人华德小姐带往她的农场里。在农场内,除了巴巴是猫儿外,其余都是狗。

但连主人华德小姐也没料到,母狗仙妮和公猫巴巴竟然冲破异类的界限,偷吃“禁果”,生下了这只可爱的小花猫。

母狗仙妮生下花猫的消息传出后,不仅令好奇的群众蜂拥而至,甚至连兽医、遗传学家等也前来研究。

帮助仙妮接生的兽医加比尹医生说,这种罕见的事,发生的概率只有五百分之一。遗传学家希高说,或许波斯猫巴巴从小就在狗群中长大和生活,根本没把自己当成是猫,因而才发生了这种狗猫交配的事情。

会讲人话的猫

在前苏联,出现了一只会说话的猫,这只猫叫“唐斯科将军”,今年已20岁。二十年来一直陪伴着主人伊凡露的女士。“将军”讲的是俄语,到今天,它不仅能讲100个俄语单词,而且还可以说一些简单短语。

“将军”基本上可以把脑子里所想的都表示出来,如“我想吃东西”,“多谢”,“我要出去走走”等。

主人伊凡露的女士说:“每当它感到肚子饿或者想上街时,都会讲出来的。如果不满足它的愿望,它就会大发牢骚。不过,它很有礼貌,喂它吃饱后就会讲‘多谢’,逛完街回来,就会对我说‘我回来了’。”

白色的乌鸦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是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然而,在日本玉县秩父郡长静町却有一只浑身雪白的乌鸦。

这只白乌鸦现饲养在长静町鸡肉店经理大泽实义的家里,它是1987年5月25日,大泽家的街坊牵着狗外出散步时在近处草丛中突然发现的。后来这人把这只乌鸦送给了大泽。

这只罕见的乌鸦全身羽毛纯白,眼睛、嘴和两只爪子均呈粉红色,它喜食生鱼和玩水。据玉县立自然博物馆专家说,这是乌鸦的白化体,是突然变异的结果。

会复仇的动物

在沙特阿拉伯,有个油坊老板,养了头老骆驼,因为赔了钱,满腹怨气,回到家里,就用鞭子向骆驼发泄。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那匹挨打的老骆驼走出厩棚,悄悄地来到主人的帐篷外,站了一会儿,突然冲进去,扑向床铺,狂撕乱咬床上的一切,直到把它们弄成碎片为止。接着,又把里面的餐具踏得粉碎,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去。谁知刚到厩棚,却见主人站在门口,怒气冲冲地大声吆喝。它原以为主人已死,现在看到复仇落空了,就向厩棚的围墙撞去,墙被撞倒了,它也随即一命呜呼!

在印度,有一群大象驮货进城,卸货后,其中一头在路边漫步,路过一家缝衣铺,好奇地把鼻子伸进窗口。一位正在做衣服的裁缝随手扎了它一针。大象走了,可是几个月后,它又路过那儿,便在街心喷水池吸足了一鼻子的水,来到缝衣铺的窗前喷水,把裁缝喷成个落汤鸡!

在动物中,报复心最强的要算野水牛了。在非洲的肯尼亚,有个土尔坎族的居民,叫阿别亚,他学会了使用猎枪后,便到山坡灌木丛中伏击野水牛。果然发现了一头,开枪击中它的胃部。野水牛负伤逃遁,他紧追不舍,但野水牛还是失踪了。他只是循血迹追踪。正当他弯腰察看时,野水牛从背后疾奔而来,把他撞死在地。

以上所说的“复仇者”都是大型动物,那么小动物中是否也有呢?有的。在澳大利亚,有位男主人养了一只红头鹦鹉,主人叫它“到我肩上来!”它就飞去停着。有一天,主人的朋友前来做客,也叫“到我肩上来!”它听话地来了,但朋友没喂它吃的,它认为这是受骗了,就气愤地啄了他的脸,失望地飞走了。

动物开枪伤人

人开枪射杀动物是常见的事,但动物开枪伤人的事你听说过吗?

在英国的德文郡,一头猎犬在欢迎主人时,一只脚不慎踏着一支手枪并扳动枪掣击伤两人。澳洲昆士兰一名仓库管理员追猎一头已受伤的袋鼠时,该鼠突然转身夺去他的来复枪,然后击伤他的手臂,该男子发誓这袋鼠是有意这样做的。

犹他州一名猎人俯身检视一头被他击毙的鹿时,该鹿突作垂死袭击,踢中猎人手上的猎枪的扳机,枪声一响击中他的大腿。

会捕鱼的蜘蛛

蜘蛛,屋檐下张网狩猎的八脚怪物,捕虫捉蝶不是它的唯一本领,经历了三亿多年的风霜雨露,蜘蛛家族的三四万成员中,至少有上百种成为“弄浪儿”,走上了捕鱼为生的风波之路。

六星蜘蛛可谓是有代表性的品种。它的背部有六颗闪亮的彩斑,恰似六颗星。它体长仅2厘米,但能捕食比自体大3倍、重30多倍的鱼类。它的体表长有密密的长毛,像鹅鸭的毛一样有防水作用。它捕鱼时,用最后一对步足抓住水面漂浮物,其余几对伸展出去,随波逐流,一遇合适的目标,“嗖”的一声扑上去,并猛地用口咬住鱼体,把毒液射进去,鱼立即中毒昏迷不醒。趁此良机,六星蜘蛛赶紧把鱼拖出水面,然后不慌不忙地从下腭腺分泌出消化液注入鱼体,鱼肉便被融解成液状。六星蜘蛛这下可以从从容容地吸食这鲜鲜的“鱼肉汤”了。

跑蜘蛛捕鱼则颇有姜太公遗风——愿者上钩。它捕猎时用长腿充钓竿,轻轻拍击水面,悠悠然,惬意得很。一些嗜食昆虫的鱼儿感觉到跑蜘蛛的拍击声,以为有昆虫在附近活动,便浮出水面欲享美味,自然落套上当,难逃蜘蛛捕杀。

潜捕则是欧洲水蜘蛛的拿手好戏。它喷出的缕缕银丝,织成密不透气的水下“潜水网”,储满空气,隐身其中,窥测水下过往“居民”,伺机发难攫为口中美食。

蜘蛛的捕猎行为引起了渔人的极大兴趣,伊里安岛的巴布亚人用蛛网做渔网,打鱼抓虾,收获颇丰。热带的金蜘蛛结的网又大又结实,直径可达2.40米,丝网外有一层胶状物质,具有防水性能。渔人用树枝弯成一圆圈,摘取金蜘蛛网系在上面,一个理想的捕鱼工具便告成。这种网结实得很,用它捕鱼,哪怕是大鱼,也绝不会网破鱼逃。

蜘蛛的悄悄话

每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通讯形式,有的用声音,有的用动作,有的则用气味——信息素进行通讯。以往,人们总以为蜘蛛是沉默无言的。最近,科学家们终于发现,蜘蛛也有“语言”,甚至还会“书写文字”呢。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昆虫学家爱德华兹是一位醉心研究蜘蛛的人。他发现,蜘蛛并不是动物学家通常认为的哑巴。有一种跳蛛,其雄蛛在嘴巴内部的两侧各有一根尖头的白杆,当它以一定频率摩擦这对杆时,就会发出轻微的颤音。每当繁殖季节,雄跳蛛就向雌跳蛛唱起“情歌”来,雌跳蛛听了,便手舞足蹈地赶来赴会。有一些蜘蛛则靠跳舞来取悦异性。雄狼蛛求偶时,跳着一套“踢踏舞”,哼以一定的节奏上下挥动前腿,后腿叩击地上的叶子,发出“噼啪噼啪”的伴奏声。

最令人惊叹的是蜘蛛也有它自己的“文字”。研究表明蜘蛛的“文字”是“书写”在蛛网上的。科学家们发现,尽管同种蜘蛛所结的网都有同样的基本图案,但世界上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蛛网。蛛网的功用也并非只是猎食的工具。蛛网上细微的差别,包含着十分复杂的信息,可以反映出天气变化、环境好坏、食物多寡、主人性别、敌人情况等等。蜘蛛阅读其“文字”就像盲人读盲文一样靠触觉来进行,一只蜘蛛爬到另一只蜘蛛的网上,依靠足尖的敏锐感觉,就能“读”懂这张网上所传递的信息。

目前,蛛网上的“文字”已被人类利用起来。原来科学家发现药物会改变蛛网的图案。例如,吃了咖啡因的蜘蛛结网支离破碎,吃了大麻的蜘蛛织的网缺少外周一圈,吃了苯甲胺类兴奋剂的蜘蛛结网呈片状。因此,科学家们把成分不明的药物给蜘蛛吃下,根据蛛网图案就可鉴别。这种方法用于医药科研和侦破方面,有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