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世界地理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9007900000057

第57章 亟待解开的谜底(1)

奇怪的极光

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的高空,夜间常会出现一种奇异的光,其色彩斑斓,有紫红色的,有玫瑰红的,有橙红色的,也有白色的、蓝色的。其形状也是千差万别的,有时像空中飘舞的彩带,有时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有的像帷幕,有的像柔丝,有的像巨伞,这种大自然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就是极光。

1957年3月2日夜晚,人们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的上空观察到了这种离奇的光变,7点多钟,西北方的天空中出现了几个稀有的彩色光点,接着光点放射出不断变化的橙黄色的强烈光线,不久,光线渐渐模糊而成幕状,而后彩色逐渐变弱,到8点30分消失。但10点零3分,这一情景又再次出现。

令人惊奇的是,在同一天晚上7点零7分,新疆北部阿泰北山背后天空也出现了鲜艳的红光,像山林起火一般,后来,红色的天空里射出很多片状,垂直于地面的白而略带黄色的光带,渐渐的这光带变成了银白色。这些光带,由北山后呈辐射状,逐渐向天顶推进。各光带之间呈淡红色,并不断忽明忽暗。光带的长短也不断变化。7点40分左右,光带伸展到天顶附近,这时的光色最为鲜明,好似一束白绸带,飘扬在淡红色的天空中,大约10点,景色完全消失。

像这种有关极光现象的精彩记载,世界各地有许许多多。

我国早在几千前就有了极光的记载,只是当时的人们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起因,而把它当做灾难之先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不再相信它的迷信色彩,而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观察它、研究它。

目前,关于北极光的成因有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极光是由于太阳的反射作用,在北极方神秘的暗红色的光线投映在整片荒凉死寂的沙漠上,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景象。面,以北冰洋四周或者北纬70度左右为最常见,每年平均出现100多次。然而,这种解释似乎过于简单。

另一种解释是:极光是与地球磁场和太阳辐射有关。当太阳黑子里发出的高能质子和电子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影响和南北两极地区偏斜,大部分进入南极和北极地区。

极光的形成很像电视屏幕上图像的显影,电视机显现图像,要用电磁把电子束聚在荧光屏上。太阳强烈活动的时候,发射出大量的电子和其他粒子。这些电子和粒子到达地球周围,被地球磁场聚集在高空的“屏幕”上。地球磁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太阳发射出的电子和其他粒子就沿着地球磁场这个漏斗沉降。在沉降的过程中会碰撞高层大气的原子,大气原子受激而发出闪耀的光辉,形成极光。氧原子受激光发出红光、绿光,氮原子受激光发出紫光、蓝光、红光,而粒子本身会发出微弱的红光。所以,极光也就显现出各种颜色,美丽壮观。

然而,这种解释也是基于一种推测,还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证实。

“日长夜高”的喜马拉雅山

你知道吗?我们的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及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早在距今1.5亿年前的三叠纪,还是烟波浩渺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直到距今5000万年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东部的海底发生强烈的挤压,才导致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中升起。关于这一点,人们已从在喜马拉雅岩层中找到的许多鱼龙、三叶虫、珊瑚、海藻等古海洋动、植物化石中得到了证实。

经地质学家们的测量,喜马拉雅山目前的高度为8848.12米。它在第四纪的300万年中约上升了3000米,平均1万年上升10米;而最近1000年,它却上升了500米,即一年上升5厘米;至今,它还在以不易被人察觉的速度缓慢上升。

那么,喜马拉雅将如此无限制地不断增长吗?如果不是,它又何时停止这种“日长夜高”呢?它的最终的最高限又是多少呢?

这一系列问题正是使科学家们始终困惑而又没有停止探讨的问题。

有的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增高犹如用岩山和泥土“叠罗汉”。当层层加码时,下面的岩石承受上面的压力逐渐变大,这必然存在一个极限,一旦达到一极限,底下的岩石就要“粉身碎骨”,高山也将土崩瓦解,毁于一旦。那么,这一极限究竟是多少呢?一些人通过计算得出,地球上山脉的高度极限为1万米。

从微观角度来看,岩石都是由岩石分子构成的,许许多多岩石分子以一定的结构相互排列,它们之所以能够彼此合作,构成坚硬的岩石,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电磁力,就像人们在“叠罗汉”时用自身的体力来支撑上面的重量一样。这里,“电磁力”和“体力”起着相同的作用。一旦上面的重量超过底下人的体力,他就会站立不稳,最后终于支持不住,叠不成罗汉。同样道理,当山的自身重量大于岩石就将遭到破坏,高山就会造成叠不成罗汉的“悲剧”。于是,底下的岩石就将遭到破坏,高山就会摇摇欲坠,岌岌可危,造成山崩地裂的后果。由此可见,山越高,它自身的重量,也就是重力势能就越大,破坏岩石分子之间电磁力的能量也越大。科学家利用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数,通过演算得知,地球上的高山极限约为1万米。由于地球上所有的山脉,包括最高的珠穆玛峰,都没能达到这一极限,因此,它们都将平安无事地直立在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如果地球上哪一座山脉企图“崭露头角”,向1万米的高度“冲刺”,那么,按照这一理论,它的结局便可想而知了。不断成长的喜马拉雅山是否真是这样的结局,就只有时间让人知道了。

珊瑚岛是珊瑚虫的骨骼堆积成的吗

珊瑚岛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有丰富热带生物资源,而且还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磷矿和铝土矿,同时,它以其无比的美丽永远吸引着天下的游子。

然而,若问你珊瑚岛是怎样形成的,你又会如何回答呢?

通常认为珊瑚岛是由珊瑚虫的骨骼堆积成的岛屿。在热带、亚热带浅海区的海底,生活着很多群体小型腔肠动物——珊瑚虫,每个珊瑚虫都能分泌出石灰质(钙质)的外骨骼,像小房子一样来保护自己柔弱的身体。这些外骨骼的颜色有白色、黄色、红色和蓝色的;形状有的像松树,有的像怒放的秋菊,有的像密集的蜂巢,有的像丛生的灵芝,有的像牡丹或像小树,确是千姿百态。当珊瑚虫死亡后,它们的子孙们能一代代地在祖先的“遗骨上”继续繁殖下去,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石灰质的珊瑚丛,发展壮大为珊瑚岛。珊瑚岛又因其形状而分为岩礁、堡礁、环礁。

然而,科学家发现,珊瑚虫最好的生活条件是深度在60米以内的热带浅海,但海洋的深度常常在几百米至几千米之间,珊瑚虫不可能直接在那么深的海底生活和造礁。那么,美丽的珊瑚岛、特别在那些形状奇特的环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烈日下仿佛有无数红色的火舌舔着火焰

山表面曲折蜿蜒的沟壑,山下龟裂的土地绽开一张张焦渴的大口。1936年,达尔文在东印度洋上的可可岛(环礁)考察时,提出了关于火山岛下沉造成环礁的假说。1953年,美国在埃尼威托克环礁试爆氢弹后钻孔达1287米深时,终于发现了火山岩基底,使达尔文的假说得到了初步证实。但是这一假说还无法在所有的环礁上得到证实,特别是火山的沉降无法说明大多数环礁中的G9D95湖一般水深不超过100米的原因。

地质学家戴利由此提出了“冰川控制论”的解释。他认为第四纪以来数百年中发生了多次冰期,使海平面反复升降,其幅度大概是100米左右。每当冰期过后,海水温度回升,海洋环境又适宜珊瑚虫的大量繁殖,并在一些岛屿和大陆边沿的台地上迅速生长起来。随着海平面逐渐上升,珊瑚礁也跟着向上发展,环礁和堡礁也从台地边缘上增长起来。当海水淹没了整个台地,珊瑚礁却露出了海面,其中间部分发则形成了舄湖。

问题似乎解释得很完美,但是科学家们仍在深思,其原因是,他们发现太平洋中很多环礁是呈线状排列。而且西北端的一些岛屿是环礁,向东南依次出现一些似环礁、岸礁。东南端则出现一些活火山。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板块学说似乎为解释这种珊瑚礁的成因提供了依据。板块学说认为,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活动地带存在着一些“热点”,是火山活动的中心。火山岛在热点生成后,随板块一起移动并逐渐向下俯冲,引起火山岛的沉降。在沉降过程中环礁逐渐形成。于是离热点越近,火山岛和珊瑚礁发育都较年轻;离热点越远,火山岛已沉没,而礁体变得很厚。这种解释把板块说和珊瑚礁的成因联系了起来。但是,板块学说本身还处在假说阶段,板块何以会“动”还是一个谜。因此很多探究珊瑚岛成因之谜的学者仍不满足这些解释。一些见解又纷纷提出。一个叫普尔迪的科学家在1974年提出了珊瑚岛主要是由早期岩溶作用造成,而不是珊瑚生长的结果的大胆解释。

台湾岛是怎样形成的

美丽的宝岛——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关于台湾岛的成因,却很少有人清楚,其实这在地质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的一个谜。目前,对其成因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看法认为,台湾是东亚岛弧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形成与东亚岛弧的形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东亚岛弧即指东亚大陆架与太平洋西部海沟之间的岛弧,包括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及其附近小岛、菲律宾群岛等。东西岛弧的形成,是以东西褶皱山系的出现为标志。而东亚褶皱山系的出现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在地壳运动中,东亚大陆架一方面受到来自大陆方向的强大挤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巨大而坚硬的太平洋地块的阻抗,于是在它前沿形成了一系列按东北一西南方向排列的山脉,那就是东亚褶山系,当它露出海面时,便构成了东亚岛弧。单就台湾讲,是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产生褶皱、隆降而奠定台湾地质基础。

这大约是在地质年代中生代的三迭纪的事,距今差不多2亿年。此后,在很长时间里,这里又为海水所淹没,直到新生代早第三纪的如新世即距今约4000万年时,地球上最近一次造山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使台湾及其附近小岛再受到造山运动的影响,又发生多次地壳运动,台湾大部分地区因多挤压褶皱而上升,大约在新生代晚第三纪的中新世即距今1000~2000万年时,又重新被海水淹没,只有高耸的中山山脉突露出海面,后来长期在山脉的两侧,集起大量的沉积物。

接着在距今200-300万年前,造山运动又再次剧烈进行,中央山脉再度挤压上升,其两侧也褶皱成山,显露出海面,那就是中央山脉东的台东山脉,西的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终于形成了台湾的现代地形。因为越是靠近太平洋,受到太平洋地块的阻抗越大,褶皱山脉的山势越高耸,所以台湾的地势比起内陆的福建等都来得高峻。就台湾岛本身来说,也是东边比西边陡峭。

另一种看法是,台湾地层与大陆属于同一结构,在距今100万年前后,它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同大陆连接在一起,最多是一个半岛。第四纪后因地层变动,局部陆地下沉,出现了台湾海峡,使台湾成了海岛。持这种看法的人还指出,即使出现了海峡,澎湖列岛南部同福建陆地之间,直到5400年前,还有一条经过台湾礁的陆地联系着,而澎湖与台湾的陆地联系则一直维系到距今6200年前。

有人还从研究台湾的史前文化来证明上述见解的正确性。人们在台东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那里出土的石制品有6000余件,与祖国大陆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无论在制作技术上或基本类型上,都没有多大的差别。

此外,人们在淡水河流域还发现,那里出土的赤褐的粗砂陶器与福建金门县出土的黑色和红色的陶器在刻纹等方面很相近,可能属于同一类型。这些自然只能从两边曾以陆地相连中来说明。支持这种看法的人,还从台湾古代动物化石来证明,有人在台湾西部发现许多大型哺乳类——如犀牛、野牛、野鹿、剑虎等化石,说明早在距今1007万年左右有大批动物,从大陆别地移到原属大陆的台湾。也有的在考察野生植物后指出,台湾野生植物和大陆上的野生植物相比,多是大同小异的,大多相同相近或近缘。据统计,台湾洋齿类以上的野生植物达3800多种,其中有1000种与大陆完全相同,等等。

仿佛是天边的一道闪电,照亮了胡杨苍老的面容。也许只有天上流转的星辰,才能见证这地老天荒延续下来的生命历程。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地抽样代新生代的第四纪以前台湾同大陆是分开的,第四纪以后有过合在一起的时候。这因为,第四纪更新世前,由于地壳上升的变动和地球上气候变冷的影响,沿海地区出现了陆地面积扩大的情况,那时候台湾海峡的海水可能几乎退于,成了陆地,于是出现了台湾同大陆连成一片的局面。后来到了更新世后期,地球上气候转暖,海水又上升,陆地减少,台湾海峡又再出现,台湾同大陆又隔开了。以后又再相连、相隔,如此经过了多次反复。自然相隔的时间很长,而相连的时间也不短,台湾的大型哺乳动物是在两地相连时从大陆别地进入台湾的;人类史前文化,也是在两地相连时一部分人从大陆带进台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