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家庭养花百科大全
19007600000032

第32章 实用养花新技术(2)

花期控制

1.花期控制的原理

在自然界的气候条件下,花卉开花时间都有一定期限,即总是在固定的季节里开花。俗话说:“花开有时,花落有期。”例如在华北等地,碧桃、玉兰、牡丹等在春季开花,睡莲、荷花等在夏季开花,桂花、秋菊等在秋季开花,腊梅、梅花等在冬季开放。很久以前人们就希望让花卉随人意而开,以满足常年观赏的需要。经过多年国内外许许多多观赏园艺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终于摸清了花卉植物开花的内在因子、外界环境条件和开花之间的关系。花卉之所以会开花,从内在因子讲,需要经过一定营养生长阶段之后才能转入生殖生长阶段,进行花芽分化而开花。花卉开花必须以正常代谢为基础,在有一定的营养物质积累之后,并在某些激素的作用下才能使植物的开花基因活化,改变生长点的代谢类型,使之形成生殖器官而进入开花期。当花卉达到一定的生理状态后,适宜的光照、温度、水分、肥料等外界的环境条件,对促进花芽分化和开花起着重要作用。若此时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不适宜,就会延迟开花。根据上述原理,在花卉栽培中人们可以通过人为地改变或创造某些环境条件以及采用一些特殊的栽培管理方法等措施,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提前或延期开花,即在一年内某一时期开花。这项技术称之为花期控制,也称催延花期。

2.花期控制的主要措施

控制花期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光照处理调节花期:人们通常所指的花卉开花所需的日照,实际上就是指花芽分化所需要的日照,各类花卉花芽分化所需要的日照长短不同,比如只能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花芽的秋菊等,在晚春、夏季和初秋长日照条件下,无论其他条件如何适宜,也是只长叶而不开花。相反,需要长日照才能形成花芽的唐菖蒲等,在秋末和冬季短日照条件下,也不能开花。为了打破这些花卉的自然生长习性,令其按照人们的意愿如期开放,就需要人为地控制光照时间,进行遮光或补光处理,改变光照长度,以满足其花芽分化阶段对日照长度的要求,便可使不同日照长度的花卉在它们不开花的季节开放。

短日照处理法:经多年研究得知,短日照花卉花芽的形成,需要连续没有光照的较长黑暗期,所以在长日照季节里如果想要短日照花卉提前开花,就要采取加长暗期的办法进行遮光处理。通常是用不透光线的黑布、黑塑料布、黑纸等物,将被处理的花卉整个植株罩严,使其有个较长的暗期,以满足花芽分化和花蕾形成过程中对光照的需要,就能促使其提前开花。例如秋菊、一品红、叶子花、蟹爪兰、长寿花等短日照花卉,一般可于下午5时至次日上午8时进行遮光处理,其余时间使其接受日照,秋菊经50~70天,一品红经40~50天便可开花。如欲让秋菊在国庆佳节开放,可从7月中、下旬开始进行遮光处理,届时即可鲜花绽放。采取短日照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被处理的植株一定是生长健壮的,一般要有30厘米左右高度;二是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连续性和严密性,不能漏光或间断遮光;三是处理时间多在高温的夏季,应注意通风和降温。

长日照处理法:在日照短的冬季,要想让长日照花卉提前开花,可采用人工补充光照的办法,并适当提高温度,才能如愿以偿。与此同时,在冬季采用延长光照的方法,也可使短日照花卉推迟开花。例如冬季在温室内栽培唐菖蒲、晚香玉等花卉,于日落之后用白炽灯、日光灯等照射,使其叶片等感光部位接受光照的时间延长3~5小时,每天保持14小时以上长光照,同时要注意增加温度。只有长日照伴以适当温度,才能促使其形成花芽和使花蕾正常发育,然后开放。为了节省电,在短日照季节里,对长日照花卉的处理,不用延长光照的方法,改用暗期中断法,效果良好。所谓暗期中断法,即在夜间用短暂的灯光照明,将黑暗打断,相当于暴露在长日照之下,因此经暗期中断法处理后,能促进长日照花卉开花,抑制短日照花卉开花。实践证明,光照时间以午夜(通常23时至次日凌晨2时之间)效果最佳。这是因为午夜是全暗期的中间,此时进行中断处理,正好是将长暗期划分为各短于临界暗期的两个短暗期,因此能最有效地起到缩短暗期的作用。进行暗期中断所需要的照明时间的长短和光照强度依花卉种类、品种等而异。一般长日照花卉用高度荧光灯照明1.5小时左右即可。如欲抑制短日照花卉,也不需要用补充光照的方法,一般只要于半夜给予30分钟左右低强度的光照即能达到目的。

(2)通过温度处理调节花期:许多中日照花卉,如米兰、扶桑、大丽花、仙客来、矮牵牛、石竹、万寿菊、紫茉莉等孕蕾开花,对日照时间的长短反应并不敏感,只要能满足它们开花时的温度,不论日照长短,都能提前开花。但不同种类的花卉,开花时所需要的温度是不同的。如能人为地满足花芽分化及花蕾发育对温度的要求,设法创造适合其开花条件,即可提前开花。反之,采用人为降温的方法,即能抑制花蕾形成,推迟开花时间。

增加温度:栽培实践证明,增温可使大多数喜温花卉的开花期提前。如冬季加温,可使瓜叶菊、大岩桐等提前开花;若想让梅花、腊梅、碧桃、迎春等花木在元旦、春节期间开放,可在预定开花前20~25天将秋末移入冷室内越冬的植株移至18~24益的室内,给予适当的水肥,10天左右花蕾即能逐渐膨大,出现透色后再移至8~15益环境下,届时即可开放,并能延长花期。许多花卉,如月季、茉莉、大丽花、美人蕉、文殊兰、百子莲等,在秋末气温降低时,在其生长停止之前,及时采取加温、施肥、修剪等措施,则可继续生长,不断开花。

降低温度:降温使处于休眠状态的花木继续休眠,即能达到推迟花期的目的。这种处理方法适用于耐寒、耐阴花卉,一般做法是:在早春气温上升前,趁休眠花卉还处在休眠状态时,将它们移入冷室内,室温一般保持在1~3益为宜(不耐寒的花卉温度可略高些)。室内设有微弱的灯光,每天照射3~4小时,同时注意适当喷雾和浇少量水,保持盆土稍湿,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植株可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存放到预定开花期前20天左右移出冷室,届时即可开花。杜鹃等花木的花期调控常用此法。此外,较低的温度能使花卉新陈代谢活动变缓慢,从而延续开花。如10益以下的低温能使月季、杜鹃、天竺葵、唐菖蒲等已形成的花蕾推迟开花。对于一些原产热带的炎夏休眠的花卉,如仙客来、倒挂金钟、四季海棠、石蒜等,如能在6~9月间降低温度,放在凉爽的荫棚下养护,就能打破休眠,使其继续开花。此外,如想将秋播草花改为春季播种,可将已开始萌动的种子置于0~5益低温条件下进行处理,使其通过春化阶段之后改在春季播种,当年也可正常开花。

(3)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花期: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较多,有些种类对花卉有促进开花作用,也有些种类有抑制开花的作用。现分别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