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弘戒法仪
18984700000006

第6章

夫出家者。越樊籠之妙術。超惑業之要宗。三乘由此而發生。五分因茲而建立。汝等剃除鬚髮。披著袈裟。既參三寶之尊。宜受十支淨戒。良以戒由心發。受必師傳。所有受戒法儀。出家學本。各門行相。少間阿闍黎。為汝分別。汝等一齊依教奉行。(答)依教奉行(三說三應下座)。

次差阿闍黎授沙彌十戒法儀第八

(前和尚下座。歸方丈已。引請沙彌送禮畢。和尚令侍者命書記。將請闍黎簡付引請。引請受簡。引沙彌執簡。至闍黎所呈上。引請運香。闍黎坐座。引請舉讚云)。

堂頭既稟。戒體先成。殷勤懇乞作師承。作法示規繩。十戒嚴明。具足戒由登。

登初地菩薩摩訶薩

諸沙彌等。聞磬聲。各禮三拜。胡跪合掌。稱自己名字。

引請作白。

脫塵離俗。宜息惡以行慈。捨妄歸真。要依師而稟戒。今為汝等請(某)宗師。為汝等作十戒阿闍黎。而況此師深明三觀。精鍊二持。五德十數。說行兩遂。止作皆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皆隨我道。

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十戒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十戒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受沙彌戒。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闍黎鳴尺云。

諸沙彌等。汝既殷勤伸請。我為汝等。作十戒阿闍黎。所有言教。志心諦聽。

第三開導

夫涅槃經云。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因之而生。出家寬廣。猶如虗空。一切善因由之增長。然雖如是。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當持淨戒。所以道。剃髮染衣為相。受持禁戒為性。故薩婆多論云。新受戒人與佛齊等。以此推之。出家僧尼。真是善法之聚。汝等既出家已。號曰沙彌。沙彌之稱有乎二種。一者形同沙彌。二者法同沙彌。梵語沙彌。此翻勤策。勤修眾善。策進心行。但剃頭染衣。未沾戒品。名曰形同沙彌。若受十戒。方號法同沙彌。今則將陞寶壇受具足戒。理當先受十戒。欲受十戒。先祈三寶。以為依怙之尊。次屈萬靈。而作鎮嚴之主。

第四請聖

闍黎執爐起立。作梵。稽首云。

南無一心奉請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僧。文殊師利。大行普賢。大悲觀世音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持戒第一波離尊者。護法諸天。伽藍真宰。惟願臨降道場。證明受戒。

上來奉請三寶。降臨道場。證明受戒。今則三寶聖賢光明赫奕。在此座筵。汝等各各翹勤五體。端秉一心。發露披陳。求哀懺悔。若言(某甲)處。各稱自己名。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第五懺悔

我(某甲)志心懺悔。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三遍)。

第六問遮難

諸佛子等。汝今懺悔已竟。自從無始以來。作諸惡業。不出乎十三重難十六輕遮。遮難若無。方為淨器。堪授汝戒。我今不及問汝。少間壇上。差教授師。於屏處逐一問汝。汝等逐一實答。若不實答。並不得戒。今我總問汝等。善男子。汝等不曾犯重難輕遮否。(答云)無。

第七皈依

善男子等。既無遮難。適間對三寶前。懺悔已竟。戒可得受。我今為汝秉宣三歸羯磨。令汝感發戒體。若言(某甲)處。當稱自己名。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我(某甲)盡形壽皈依十方常住佛。我今隨佛出家。(某甲)為和尚。

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第八結歸

上來三歸。正是納體。更加三結。得法圓滿。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已。我今隨佛出家已。(某甲)為和尚。

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第九說戒相

善男子等。我今為汝秉宣三歸羯磨。汝等得戒已竟。更為汝說十戒之相。令汝識相護持。其餘持犯之名。當問和尚。及知法之人。

不殺生不偷盜不婬欲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不飲酒盡形壽是沙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

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捉持生像金銀錢寶等物。汝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聽教

善男子等。我已授汝十戒之相已竟。更示汝等五德十數。壯悅道意。依而奉行。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眾生。令入佛道。言五德者。福田經云。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言十數者。僧祇律云。一者一切眾生皆依仰食。二者名色。三者痛痒相。四者四諦。五者五陰。六者六入。七者七覺支。八者八正道。九者九眾生居。十者入一切入。此是沙彌之法。應如是故。善男子。既知此已。常切記心。少頃升於寶壇之上。諸師座前。白四羯磨。受大比丘戒。入三寶數。為法王子。紹繼聖種。其利溥哉。不可思議自茲而去。勤修戒定慧。習學經律論。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自利利他。使佛法久住世間。令眾生正信不斷。汝等一齊道。依教奉行。(答云)依教奉行(三說三應)。下座。

將授具足戒先差教授師授持衣教鉢法第九

引請舉讚云。

鉢圓葢耦奇。服軌方生生。二十五數。端詳正法。個中彰示。顯非常持。著碧蓮香。

傳衣鉢菩薩摩訶薩

諸沙彌等。聞磬聲。各禮三拜。胡跪合掌。

要知衣鉢原由。必藉明師指教。克念受持妙用。須憑宗匠敷揚。願乞慈悲。俯從懇請。今為汝請(某)宗師。為汝等作持衣教鉢阿闍黎。而況此師廣通律學。博究資持。深明衣量之短長。善達鉢盂之制度。無倦化人於慈念。有方接物於利生。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代為唱舉。汝當志誠皆隨我道。

引請鳴磬唱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持衣教鉢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持衣教鉢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受衣鉢法。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闍黎鳴尺云。

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請。我為汝等。作持衣教鉢阿闍黎。所有言教。志心諦聽。

夫三衣裁製。即如來金口之親宣。一鉢受持。乃釋子資身之重器。壞色則逈超俗服。應量則等異常倫。服之者忍辱倍增。持之者功德具足。價重七珍之寶。難可測量。功高萬仞之岡。奚能仰望。百千萬億人天咸皆稽首。九十六種外道悉不知名。俾乎聞見者利益無涯。庶使受持者自他俱利。夫如是。則吾佛出世。示此未曾有法。乃曰。三衣一鉢為資身之具。依而奉持者。登正覺之門。趣菩提之果。從茲而始。信不誣矣。要知三衣之縱廣。一鉢之大小。非開示而莫能解義。弗提唱而安可知源。今則授汝大戒。先示汝等衣鉢名相。汝當知之。汝等袱中各有五條衣。梵語安陀會。此云作務衣。汝等身上所披七條衣。梵語鬱多羅僧。此云入眾衣。汝等袱中各有大衣。梵語僧伽黎。此云雜碎衣。此大衣者。多種不同。三三九品。所言下三品法衣者。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此三品大衣。名下品大衣。各兩長一短。割截衣持。所言中三品法衣者。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此三品法衣。各三長一短。割截衣持。所言上三品法衣者。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各四長一短。割截衣持。此之三衣者。乃名福田衣。僧祇律云。佛在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製作衣相。故增輝記主云。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法衣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法身之慧命也。釋名服上曰衣。衣者衣也。故衣以蔽寒暑也。經律皆名袈裟。真諦雜記云。袈裟外國都邑。名含多義。或名離塵服。斷六塵故。或名消瘦服。割煩惱故。或名蓮華服。離染著故。或名間色服。如法色故。今所謂壞色衣。亦名慈悲服。福田衣。戒壇圖經云。五條斷貪。身業也。七條斷嗔。口業也。大衣斷癡。意業也。今此三衣。何不增四減一。唯三者何。乃奇數屬陽。陽能生萬物。今製三衣。表生萬善取益之義也。又長多短少者。表聖增而凡減也。色即青黑木蘭三色者。表法報化三身也。體則用熟苧蔴布。不得用綾羅紗絹輕細之物。故吾祖南山聖師云。麤疎蔴苧為其體。獸毛蠶口。害物傷慈。縱得已成。斬壞塗埵。又云。復見西來梵僧。皆著布疊。故惟布製。不許別物也。汝今坐具者。梵語尼師壇。此云隨足衣。唐言敷具。亦名襯足衣。戒壇圖經云。如塔之有基。汝今受戒之身。即五分法身之塔也。良由五分法身因戒生故。所言鉢者。梵語鉢多羅。此云應量器。謂體色量三。皆如法故。體則鐵瓦二物。色則用蔴子杏仁搗碎塗。其內外竹烟熏治。熏作鳩鴿色孔雀色。所熏者為何。夏天盛物不餿。不染垢膩。有此功用。故當熏治。量則上鉢斗半。下鉢五升。中品七升半也。此乃姬周斗也。若準唐斗。上鉢一斗。下鉢五升。中品可知。此衣此鉢。是汝受戒之正緣。資身之急務。要須自己置辦。若借若無。並名非法。準律明判。並不得戒。一生虗受信施。將來墜墮三塗。常劫輪迴。無有解脫。善男子聽。搭衣之時。淨身口意。志心頂戴。念呪誦偈。次展披搭。若食粥赴齋之時。端身敷坐。合掌誦偈。開展布單。輕手捧鉢。取次而安。盛物之後。左手持鉢。右手扶彖。端身正念。供養三寶。志誠作觀。次用起匙而食。故祖師云。五觀無違。三匙有節。如上教示。衣鉢如法受用。若不遵行。罪貽于後。所有持衣教鉢詞句。皆隨我道。

闍黎師唱。

安陀會五條衣授一長一短鬱多羅僧七條衣授兩長一短割截衣持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僧伽黎廿五條衣授四長一短鉢多羅應量器常用故尼師壇應量作今受持

撫尺云。

千佛授受印心之密旨。惟法與衣鉢而已。法乃惟心非可授受。所可傳受。非表無憑。葢印心之法者。即今所參之祖師禪是也。禪者梵語禪那。此云思惟修。思惟修者。即今看話頭。起疑情參究是也。禪具三義。所謂奢摩他。三摩。禪那。奢摩者。即色本空。無實體故。三摩者。本空幻有。因假成故。知空而不知假。謂之偏空。知假而不知空。謂之逐有。兼空而即有。即有而兼空。謂之矯亂。亦非空亦非有。謂之墮非。離即離非。是即非即。神而明之。強名曰法。至顯至密。故曰心印。佛之授受。唯此而已。然心不可以授人法。不可以斷續。故付法在傳衣鉢處。表而明之。鉢者中空而外實體圓。而開合成二。二以交互。象僧圓顱。而應天與兩儀。含無量妙義。出無量福德。用表根本智也。衣者外方而內通。條分闊狹。長短割截。有法著有。正偏象僧。身以應地而兼物。如田之發生。似水之流沃。用表差別智也。凡參禪初得大悟。便得根本智。至圓至神。萬法具足而混然。及於師承處得法。便得差別智。至方至析。萬法縷縷而泮然。故先單得根本智。而後入後得智。方纔與衣鉢相應。若單得根本智。不得差別智。如僧之持鉢而裸形。若單得差別智。而不曾大悟。其根本自覺聖智。如人之衣冠而餓殍。故佛制衣鉢。頃刻不離。所謂暫時不在。如同死人者是也。是故欲作比丘。必具衣鉢。法須自悟。不假借人。故僧家稱草鞋。謂之不借草鞋。尚名不借。何況佛法。而獨假借于知識之間。而不求自悟親得者乎。故傳此鉢者。如捧佛頂。若觸之有聲。如擊佛同罪。尊法故也。日則持以乞食。滋培慧命。令檀那向佛頂上作功德。夜則枕頭。以表己頭無相。與佛頂無相同也。己頭不可離。故鉢不可離。如人一日不可無食以頤養也。己頭不可獨。故鉢不可觸。如人一時一刻不可傷首也。鉢已如此。衣儀亦然。可類推矣。為比丘者。傳心印之佛種也。故圓顱而持鉢。淨體以著衣。斯道之不可須臾離也。錫杖者。正法之標幟也。金用柔。錫明潔。而中空外有。金乃五行之尊。表法尊勝也。柔表法門尚忍也。明潔表不容污染也。中空外有。表中道分明也。四諦六度以莊嚴。二觀一心而持執。不容著地無所住也。不容離傍不可廢也。臥則同睡。行則同往。住則同掛。參前倚衡之法也。法其嚴乎。不可背也。法其尊乎。不可觸也。離之則背。即之則觸。皆邊見也。比丘正當荷擔而勿捨。以日究者也。此衣鉢錫杖之所以制也。巾瓶澡豆之同佩。清淨身事也。楊枝之用。淨口業也。戒刀相隨。不獨斷三毒煩惱。乃金剛王劒。萬法頭邊。俱合坐斷也。鑷子之用。拔見刺也。淨瓶携水。灑法雨也。經律佛像三寶。於自心具足也。繩床之坐臥。如蓮華之不著也。日中一食。表一法資身無二無三不過中道也。樹下一宿。表無家活也。執香爐行戒芬也。漉水囊行慈行也。火燧表心不可有火不可無光也。是為頭陀遊方化導之不可少者也。無非禪也律也。法器具足而佛道成矣。此固不得不為啟而明之也。不可忽。

善男子等。自今已後。凡製衣鉢。請問明師。如法裁造。無恣自心。有違規製。若得完備。必請知律之師。依法加持。傳授披搭。功不唐捐。必獲靈驗。上契佛心。下合凡意。是真出家之士。汝等一齊道。依教奉行。(答)依教奉行(三稱)。

三衣鉢具 真言

五條衣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悉陀耶娑訶

七條衣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娑訶

大衣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奉行如來命廣度諸羣迷

唵薩訶迦波波吒悉帝娑訶

坐具

臥具尼師壇長養心苗性展開登聖地奉行如來命

唵壇波壇波娑訶

將登壇受具足戒先策發沙彌法儀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