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3
18957300000074

第74章 兵政十二塞防下(5)

戊子昌吉之亂。先未有萌也。屯官以八月十五夜犒諸流人。置酒山坡。男女雜坐。屯官醉後。逼諸流婦使唱歌。遂頃刻激變。戕殺屯官。劫軍裝庫。據其城。十六日曉。報至烏魯木齊。大學士溫公促聚兵。時班兵散在諸屯。城中僅一百四十七人。然皆百戰勁卒。視賊蔑如也。溫公率之即行。至洪山口。守備劉德叩馬曰。此去昌吉九十里。我馳一日至城下。是彼逸而我勞。彼坐守而我仰攻。非百餘人所能辦也。且此去昌吉皆平原。瑪納斯河雖稍闊。然處處策馬可渡。無險可扼。所可扼者。此山口一線路耳。賊得城必不株守。其勢當即來。公莫如駐兵於此。借陡崖遮蔽。賊不知多寡。俟其至而扼險下擊。是反攻為守。反勞為逸。賊可破也。溫公從之。及賊既至。德左執紅旗。右執利刃。令於眾曰。望其塵氣。雖不過千人。然皆亡命之徒。必以死。亦不易當。幸所乘皆屯馬。未經戰陣。受創必反走。爾等各擎鎗屈一膝跪。但伏而擊馬。馬逸則人亂矣。又令曰。望影鳴鎗。則鎗不及賊。火藥先盡。賊至反無可用。爾等視我旗動。乃許鳴鎗。敢先鳴者手刃之。俄而賊眾鎗爭發。砰訇動地。德曰。此皆虛發。無能為也。迨鉛丸擊前隊一人傷。德曰。彼鎗及我。我鎗必及彼矣。舉旗一揮。眾鎗齊發。賊馬果皆橫逸。自相衝擊。我兵譟而乘之。賊遂殲焉。溫公歎曰。劉德狀貌如村翁。而臨陣鎮定乃爾。參將都司。徒善應對趨蹌耳。故是役以德為首功。然捷報不能縷述曲折。今詳著之。庶不湮沒焉。

異域錄四庫全書提要

異域錄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圖理琛撰。圖理琛姓阿顏覺羅氏。先世葉赫人。由考取內閣中書。官至兵部職方司郎中。是編乃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圖理琛以原任內閣侍讀。奉 命出使土爾扈特。由喀爾喀越俄羅斯國至其地。五十四年三月。回京師復 命。因述其道里山川民風物產。以及應對禮儀。恭呈 御覽。冠以輿圖。次以日紀載見聞。其體例略如宋人行記。但宋人行記。以日月為綱。而地理附見。此則以地理為綱。而日月附見。所歷俄羅斯境。曰楚庫柏興。曰烏的柏興。曰柏海爾湖。曰尼爾庫城。曰昂噶拉河。曰伊聶謝柏興。曰麻科斯科。曰揭的河。曰那里本柏興。曰蘇爾呼忒柏興。曰薩瑪爾斯科。曰狄木演斯科。曰托波爾。曰鴉班沁。曰費耶爾和土爾斯科城。曰費耶爾和土爾斯科佛落克嶺。曰索里喀穆斯科。曰改果羅多。曰黑林諾付。曰喀山。曰西穆必爾斯科。曰薩拉托付。曰塔喇斯科。曰托穆斯科。曰伊里木城。皆其大聚落也。其地為自古輿記所不載。亦自古使節所未經。如史記述匈奴北海。頗作疑詞。故儒者類言無北海。今據圖理琛所記。知伊聶謝柏興距北海大洋一月程。又唐書稱薛延陀。夜不甚暗。猶可博奕。僅得之於傳聞。圖理琛以五月至其地。知夏至前後確有是事。皆我 聖祖仁皇帝德化覃敷。 威稜震疊。故軺車所至。莫不具驛傳。供芻糒。涉越三四萬里。如行閨闥。故得以從容遊覽。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纂述成編。以補亙古黃圖所未悉。今備錄其文。使天下萬世。知 聖化彌綸。迥出於章亥所步之外。且所記俄羅斯土爾扈特畏懷恭順之忱。尤足見 堯天丕冒。砥屬無垠。凡在方趾圓顱。無不鱗集仰流。效誠恐後。為三五以來所未有。今土爾扈特已全部內附。而所記俄羅斯南路十四國。乾隆乙亥以後。又已盡入版圖。併以見 武烈文謨。顯承啟佑。所由拓億之丕基者。非偶然也。

與鄂羅斯國議定疆界之碑

徐元文

皇帝撫有天下。殊方重譯。罔不賓服。師武既揚。文教亦訖。蕩蕩巍巍。以成大一統之治。惟鄂羅斯國在黑龍江西北陲。夙嘗通使效貢。後其邊人弗戢。潛入雅克薩築城以處。擾我屬部獵戶。使我獵戶。弗甯厥居。於是 廟謨柔遠。先之以文告。既不共命。則移偏師攻其城。克之。惟皇帝德並天覆。神武不殺。所獲之俘。悉縱悉遣。且資之舟車餱糧。俾返其所。王旅既旋。抄略未已。用興師復圍其城。彼乃遣使講好。請定疆域。康熙二十有八年夏。皇帝遣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等。至於尼布楚之地。宣布德意。鄂羅斯國使者。費岳多羅額里克謝等。皆悅服。相與畫疆定界。使我邊人。與其國人。分境捕獵。期永永輯睦。無相侵軼。約既定。勒之貞石。以昭大信。垂諸久遠。專條列如左。

一將由北流入黑龍江之綽爾納即烏倫穆河相近格爾必齊河為界。循此河上流。有石大興安嶺。以至於海凡嶺南一帶。流入烏龍江之溪河。盡屬我界。其以嶺北一帶之溪河。盡屬鄂羅斯國界。

一將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為界。河之南岸為我屬。河之北岸令為鄂羅斯屬。其南岸之眉勒爾客河口。所有俄羅斯房舍。遷移北岸。

一雅克薩之地。俄羅斯所治之城。盡行除毀。所居鄂羅斯人民。及諸物用。聽撤往察汗汗之地。

一兩國獵戶人等。毋許越界。如有一二小人。擅自越界。捕獵偷盜者。即行擒拏。送所在官司。準所犯輕重懲處。若十數相聚。持械捕獵。殺人搶掠者。必奏聞即行正法。雖有一二人犯禁。彼此仍相和好。毋起釁端。

一從前我 大清國所有鄂羅斯之人。及鄂羅斯國所有我 大清國之人。仍如舊。不必遣回。嗣後有逃亡者。不許收。即行送還。

一和好既定。以後一切行旅。有準令往來文票者。許其貿易不禁。

前後藏考

姚鼐

前藏後藏。中國至西藏。有南北二道。北道自甘肅西甯出口。西南行。由青海至前藏。四千一百餘里。南道自成都西九百二十里至打箭罏出口。西六百八十里至裏塘。西五百餘里至巴塘。西千四百里至察木多。四千五百里至拉里。西千里至札什城。札什城者。前藏也。南道別一途。自打箭罏稍北行。由草地至察木多。由察木多復稍北。又由草地亦至札什城。其地近於裏塘拉里之路。然與北道皆寒苦尤甚。故行者由南道裏塘者為多。昔漢欲求大夏。四道並出。其北方閉氐筰。南方閉嶲昆明。計今通藏之南道。漢氐筰所閉道也。自札什城南行九百里。至札什倫布。所謂後藏也。自札什倫布又南行。則至怒江。接雲南域外西夷之境。自前後藏東至裏塘。司其地者。皆以僧與民長雜治之。而僧尤重。在前藏者。曰達賴喇嘛。在後藏者。曰班禪喇嘛。此其尤尊者。呼曰胡土克圖。胡土克圖者。師也。其弟子曰班弟。班弟所任職。曰倉儲巴者。主其財。任其煩事。其分居他部為喇嘛之長曰堪布。而民長曰碟巴。又有堪布兼碟巴者。西夷所敬惟僧也。喇嘛者。皆於佛法修夙命通。死而知所往生之所。然亦間有死而失其通者。其班第輒諱之。迎民間子。擇其慧者一人。以謂即其先師。曰先師受生數十餘世矣。而猶一人也。其寺宇極華盛。然禁婦女入甚嚴。胡土克圖出。則班弟驅少婦不使見。恐其心亂而失道。乾隆四十五年。 高宗壽八十。班禪自後藏來覲為祝。 上禮敬之甚隆。而西山一僧。直至其前。斥責甚厲。以謂入中國見繁麗盛美。非其宜也。班禪聞而伏首。媿服之甚。未幾果死於京師。不能言所往生。其後後藏猶立所謂班禪者。而實迎異人子當之而已。

藏鑪總記四川通志

王我師

按西藏天文星之次井鬼之分野。古號烏斯藏。唐之土番地。其縱橫連屬者。南界雲南怒江。北界西甯河源。西極後藏業爾欽之沙漠。東直達於打箭爐。以近界而論。東止于甯靜山界碑朗著特收其租賦。各有喇嘛專管。實斷自洛隆宗為分限也。觀夫邊域之風土。天氣凝寒。地氣瘠薄。千山雪壓。六月霜飛。石多田少。五穀難成。閒有粟黍豆荍之產者。僅藏地巴塘彈丸區耳。至如數萬里之部落。與芻牧毳幕各種類。惟藉青稞一物。麵名糈粑。併羊牛酥酪。以供朝夕。第糈粑性熱。酥酪滑膩。苟非苦茗名芽。幾無以生軀命。惟茶商聚於西鑪。番眾往來交易。以是成為通衢也。自康熙五十八年。安設塘站。以鑪為始。總計裏塘巴塘乍ㄚ昌都洛隆宗說板多拉里。前抵西藏。此官兵倉儲地。共計八十七站。若鑪右出自霍耳之甘孜邊爾格。至納奪。抵昌都。盡屬草地。再由恩達。至類五齊。亦大道也。過江達橋。由銅頂。至墨竹工卡。合路進藏。至如西甯進藏之路。由青海自里麻。白燕哈利。左折入郎嗟玉樹。過河。由畢利當阿。以至甯塘南成。可至察木多。若由白燕哈利。過拉布其圖河。木魯烏蘇河。盡屬黑帳房草地。至黨木熱貢八個塔羊八景抵藏。再考松潘。自黃勝關出口。由郭羅克阿樹雜竹卡。至竹浪過河。亦會鎖里麻與西甯路同雲南進藏者。由塔城關過溜通江。由大小雪山直至察木多。至於後藏之遼闊。由札什隆布通阿里白布布魯克巴。即與生番喇丹接準噶界。再過初布寺剛吉拉。愈荒渺矣。彙考山經。不能瑣計。細別河流。亦難窮源。惟取其要隘之區橋梁之險者。以定其控扼之防也。惟彼昌都。原稱前藏。兩河環燒。雙橋高架。實為西藏之門戶。嘉玉一橋最為緊要。若拉里玉樹。係其咽喉。工布長江。堪為保障。再則類五齊適姜黨之橋。與唐家姑蘇之鐵索橋。皆須設防者。又如哈拉烏蘇。界比西甯。皮船為渡。與彭多宗鐵索橋。非拒守不可者。再觀正北之要隘。皆通準噶之要路。所喜冬則積雪難行。夏則水草維艱。復多瘴癘。豈非天設之險乎。惟滕格腦兒。兵可肆應。他如通後藏之聲息。克里野噶藏胡又松根阿腳等處。獨羊八景口子新橋之守。可稱握要。更兼普羅鼐重鎮阿里。復有朱兒嗎徹登鎮守西南。接連諸番以控西北。再於甲爾撤鐵索橋而固守之。所謂得地利以順天時。集人和以甯邊塞。雖風氣不齊。土物多異。而政教頻加。潛移默感。將萬億斯年無兵革之虞矣。蠡窺淺見。少備邊方之參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