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3
18957300000131

第131章 刑政三律例下(1)

復讎議并序

汪琬

河南巡按御史覆奏部民張潮兒手格殺其族兄生員三春。當死。詔法司核議。而潮兒供言其母先為三春所殺。於是該司員外郎汪琬以為當下御史再審。故議之。議曰。

復讎之議。載於周官禮記春秋。見於陳子昂韓愈柳宗元王安石之文者詳矣。吾不敢復勦其辭。惟以 國家之律明之。律曰。若祖父母父母被殺。而子孫擅殺行兇人者杖六十。注以為不告官者。又曰。其即時殺死者勿論。注以為少遲即以擅殺論。由此觀之。凡有祖父母父母之讎。雖積至於久遠而後報。皆得謂之遲。皆可援擅殺以斷者也。顧獨不許潮兒之復母讎。得毋太苛矣乎。一命一抵。此刑部現行則例也。人既殺潮兒之母。而必欲潮兒母子殉兩命以當之。其失律意明矣。今議者曰。潮兒未嘗告官。則口供恐不可信。夫當潮兒具招之日。有司曾不之詰。及其申解之日。御史曾不之駁。彼口供之真偽。法司亦安從知之哉。且吾非欲遂釋潮兒之死也。僅僅下御史再審而已。萬一再審之後。而其情可原。其可雪。吾將援此擅殺之條。以求為 國家活一孝子。則法司之所全不更多耶。議者曰。潮兒既欲復。何不即時殺之。此大不然。吾嘗見被禍之家。稚子寡女。門戶單弱者有矣。其上或壓於勢力。其次或格於賄財。苟有復之心。不得不乘間伺便以圖之。苟無其隙。雖積蓄於久遠。而推原律意。皆得寬之為遲。又何閒於數年內外哉。律曰。人本犯應死。而擅殺者杖一百。今以三春之很戾。敢於殺其族母。是亦應殺無疑矣。此時設觀者若張氏之親屬。能代潮兒誅之。亦止於杖一百而已。況為潮兒者乎。使果能復其母。而又不以減死論。不可謂法之平也。議者又曰。奈經屢赦何。夫復不可以赦言也。赦者。 國家所以矜全有罪。而非孝子慈孫不忍其親者之所欲也。今必以此潮兒。不幾於行兇之甚哉。故吾謂斷是獄者。但當窮其口供所從來。不當問赦前與赦後也。吾又嘗求赦文觀之。惟誤殺者赦。他若謀殺故殺皆不赦。吾不知三春所犯為合誤殺律乎。抑合謀殺故殺律乎。果當赦乎。抑不當赦乎。皆非法司所得而懸斷也。洵如吾說。使得下御史再審。不過煩本部之題請。與有司之追勘耳。此其事易若反掌。而所全實多。若憚題請追勘之勞。而甘自處於失入。為法吏者。夫亦勿之思矣。

理刑爰書

蕭震

制法之本。所以禁奸暴。定民志也。謹按復之議。見於經傳與諸子史。而律令無載之者。以相殺之路不可開故也。卜起龍毆殺李存義。據南和縣審。謂其為母也。因引經傳以明之。欲為起龍減等。而又絀於律令。廳審起龍應論死。雖與律合。而未嘗與經背也。姑且置律而言經及子史。周官曰。凡報仇者書於士。殺之無罪。若不書於士。則有殺人不可易之罪矣。此經也。即有周之法也。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可也。誅者上殺下之謂。倘不應誅而誅之。而必復以殺其上。則大亂之道也。此傳之不可行者也。左氏曰。夫人孫於齊。不稱姜氏。絕不為親。禮也。言子姜與殺魯桓。故絕之也。此國史法也。胡氏曰。梁人有繼母殺其父者。而其子殺之。孔季彥引春秋以非司寇而擅殺當之。繼母弒父。則為父矣。知有父不知有繼母。故不得以逆論。而又以擅殺議擬。此經與律之不相悖者也。漢張敏曰。殺人者死。三代通刑。今欲趨生。反開殺路。一人不死。天下受敝。言殺人者之不可以復減也。韓愈曰。凡有復父者。具其事奏聞。酌其宜而處之。謂有淺深之不同。罪有輕重之各別也。此經傳子史之言復者也。今再案律而言情。如李存義威逼卜起龍母王氏。投繯以死。已經依律擬仗。非有謀殺故殺毆殺。應抵命之律之情也。李存義無死法。而起龍必欲復。毆之至死。查毆殺之條。律莫重焉。蔑法而行私。情莫悖焉。若因其復兩字。量從末減。則是故設罪隙。生長亂階。非安全之理也。夫孔子垂經典。陶定律令。原其意。未始不相通也。乃俗儒多是古而非今。而法吏又執律而不通經。兩失之矣。合之情法。參以經律。卜起龍擬絞無疑也。張貴仍杖。

原免出繼緣坐議

姚文然

伏聞功令。凡犯罪應緣坐者。雖經出繼。不准原免。所以絕欺朦之路。杜巧匿之奸也。然臣竊以為特旨出於一時。法令垂於萬世。昔唐太宗時有敕資廕者多詐序。聽自首。不首者死。尋有詐廕事覺。大理寺卿戴冑奏以當流。太宗怒曰。朕敕不首者死。而斷之流。是示之以不信。且冑知敕如是。故奏以當流。何也。冑曰。法如是而足。臣法官。獨不敢虧法耳。且敕或一時喜怒所發。法乃明主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陛下以一時之怒而敕殺之。既知其不可。裁之以法而流。此所謂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太宗遲回久之。卒從冑議。故法者萬世之法也。緣情定罪。酌古垂後者也。謹按禮為人後者。為其所後父母服三年。為其本生父母服期年。誠以人無二本也。謹按律。犯罪之人。其子孫過房與人者。俱不追坐。誠以罪無重科也。今使為人後者。於其本生之父母兄弟。不得准律寬免。倘其所後之父母兄弟犯罪。又當依律緣坐。是一人之身而兩受父母兄弟之連坐也。且若使為人後者本身犯罪。則其所後父母兄弟既當從坐。而其本生父母兄弟又復不得寬免。是以兩處之父母兄弟而皆受一人之連坐也。昔魏毌邱儉之誅。女適劉氏者當從坐。司隸主簿程咸上議曰。女子出適。減父母之服。所以明外成之節也。今夫黨見誅既隨戮。父母有罪又追刑。是一人之身。而兼受內外之辟也。男不遇罪於他族。而女嬰戮於兩門。非所以均法制也。請以後在室之女。可從父母之刑。既醮之婦。止從夫家之法。詔為著令。歷代遵之。夫出繼之子。降其本生父母之服。正與出嫁之女同。女從夫家。男從所後。其情與法一也。今嫁女不嬰戮於二門。而繼子獨禍延於兩父。有重罹之法。無一面之網。臣思皇上至仁至明。垂念及此。必有惻然不忍者矣。但因律有過房不坐之條。罪人或託名自匿。胥吏或緣法為姦。四海之大。難必其無。臣又思人君猶天地也。天之仁無所不覆。地之仁無所不載。而日月之明。幽隱或有所不照。雷霆之威。奸邪或有所不擊。其有所不照有所不擊者。無損於日月之明。雷霆之威。而總以成天地無所不覆無所不載之仁。故古帝王立法以懲奸。而有罪者或倖逃於法外。終不因奸而變法。使無辜者反罹於法中。書曰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此堯舜好生之德。所以為萬世君極者也。臣願皇上以堯舜為法。宸衷獨斷。參酌古今。念法為萬世之法。仍命法官。將過房不坐之例。一遵欽定事例。其或有託名出繼情事可疑者。間以特旨行之。不必永著為令。如此。則皇上無疆之仁。不測之威。並行而不悖矣。謹議。

犯罪自首說

姚文然

律學之不可不講也如是夫。予在署見強盜殺人放火姦淫不准自首之例既定。每思曰。假如有殺人放火姦淫盜案。其同案之盜有出首者。一概立決。似覺未安。何法略為分別。使不出首者立決。出首者監候以待秋審。方為至當之法。思之累月而不能得也。頃閱律註。喟然曰。古人先得我心矣。損傷於人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所因之罪。即強盜之罪也。盜罪仍以首免。而不免其故殺強姦放火故燒人房屋之罪。然三不免之罪。皆監候也。既可待秋審。則情重者仍決。情輕者可減等矣。微乎微乎。神乎神乎。故曰思而不學則殆。記在少司寇時。有一次投首強盜。部覆立決。奉旨改監候。此又聖人天縱。暗合於古矣。

論自首之例佐治藥言

汪輝祖

全部律例精義。全在名例。求生之術。莫如犯罪自首一條。余初習法家言。邑拏獲私鑄。以所供逃犯起意。案已咨部完結。越二年。逃者獲訊。不承為首。例提從犯質鞫。犯已遠戍。諸多掣肘。適松江友人韓升庸在座。謂可依原供。而改捕獲為聞拏。自首則罪仍不死。案即可完。令用其言。犯亦怡然輸供。余心識之。後遇情輕法重者。輒襲其法。所全頗多。曩於佐治藥言。曾記刪改自首之報。辛亥寓長沙。聞綏甯盜首楊辛宗在逃。知官中比父限交。赴案投首。司讞者謂與未經破案不知姓名悔罪自首不同。不准援減。仍擬斬決。余旋即歸里。未見邸鈔。不知部議云何。竊思犯罪自首律云。凡犯罪未發而自首者免其罪。是指未經破案者言也。事發生逃律注云。若逃在未經到官之先者。本無加罪。仍得減本罪二等。又乾隆三十八年。刑部議覆蘇臬陳奏定例。聞拏投首。除盜犯按本例分別定擬外。餘犯俱於本罪上准減一等。是皆指被告被緝而言。故云聞拏也。楊辛宗事發在逃。聞限比其父。挺身投案。正蘇臬所奏。雖無悔過之心。尚存畏法之念者。而多一不忍累父之心。似可矜原。按本例免死發遣。未為曲法。而曰與未經破案不知姓名悔罪自首不同。是必逃在事未到官律得免罪者。方可依聞拏自首科減。曏使楊辛宗避罪遠颺。不顧其父之比責。偷生遲久。被捕弋獲。亦止罪干斬決。不致刑更有加。繹讀讞詞。殊切耿耿。近日讀律之友。遇一加重成案。輒手錄以供摹仿。在楊辛宗死何足惜。萬一聞拏自首之律例不可徑引。則凡案類辛宗之被緝。而事非強盜者。亦將棘手狐疑。況原讞云。楊辛宗因事主家止婦女。輒向事主回。臨時行強。被指名緝拏。其投首在夥犯獲後。不准援減。查辛宗劫止一次。並未傷人。視兇劫傷主之盜首。尚屬情事較輕。特以首在被緝之後。仍擬斬決。恐援以為準。從此盜首總無生路。且案未破而自首者。千百中未聞一二。其甘心投案。多因捕緝緊急。比及父兄子弟。動於一時天性之恩。到官伏罪。若併此一線天良而絕之。則在逃之犯更無自首。聞拏自首之例幾成虛設矣。案非手辦。事閱九年。疑竇在。終難自釋。因論治術。商及律例。願以正之高明。方今聖天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為吏者遇可出可入。介於律可軒輊之事。當與幕友虛中辨論。仰體聖慈。力求至當。名例一門義盡仁至。大概必不得已而用法者。尤宜細細體究。而自首各則。斷不可略觀大意。倘有投案之犯。務在求生以全民命。歐陽崇公所謂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於我兩無憾也。敢為學治者敬告。幸勿晒其老誖。鄙其說贅。重有望焉。

陳刑名例案六條疏嘉慶五年

雲南巡撫初彭齡

茲因秋審屆期。檢查刑名例案。臣愚見有應參酌者六條。敢為我皇上陳之。

一官員失察處分。自應查出詳辦。應請量予寬免也。查地方文武正雜等官。於所管書差兵丁及衙門一切養役卒。凡有索詐贓私。誣良累民等案。本管官皆有失察處分。輕則罰俸降。重則降調革職。原使各該員平日心約束。庶若輩知奉公守法。不敢肆意妄為。倘既經犯案。尤當據實詳辦。方足以肅法紀而懲奸邪。無如束縛過嚴。規避愈多。凡有此等案件。該管官畏懼處分。多方迴護。或作平人。或稱已斥革。甚至自行薄懲示儆。將就完結。匿不詳報。即有釀斃人命。亦多安頓調停。消弭了事。以致正犯轉得倖逃法網。上司耳目難周。鮮不為其朦蔽。伏思各官處分。原有自行檢舉之條。此等案件。向因情節較重。概照原例議處。不能以自行查出聲請免議。我皇上宥過施仁。凡遇因公罣誤。並非有心故犯者。莫不仰邀聖慈。寬其既往。予以自新。此等失察處分。稍從末減。與吏治無甚關係。而使犯法之徒。有犯必懲。不致被害之家。含冤負屈。適足以彰 國家法令嚴明。於世道人心。實有裨益。可否諭吏兵二部。另行定議。嗣後遇有書役兵丁人等。犯贓釀命案件。如該管官果有授意故縱別情。仍當照例查參究治外。若僅失於覺察。能自行查出。據實詳辦。案犯全獲者。即予免議。倘本任未經查出。經後任詳辦者。查明僅止失察。亦予減等議處。庶各該員自知失察處分。不至於降革。無顧慮於犯法之徒。得以隨案懲治。庶若輩失恃。亦必各知斂矣。

一衙役詐贓毆打斃命。應於例內添纂也。查定例衙門役。如有嚇詐致斃人命。不論贓數多寡。擬絞監候。此指差役奉票勾攝。藉端嚇索。致被索之人輕生自盡者而言。又定例誣良為竊。嚇詐逼認。因而致死者。絞監候。若拷打重傷致死者。照故殺例擬斬監候。此指捕役誣良為竊一項而言。若起釁並非誣良。本係奉票勾攝。索詐不遂。逞兇毆打。綑縛弔拷。因傷身死。此等案件。較之被逼自盡者。情節既重。若仍照尋常殺問擬。亦不足以示情法之平。查差役嚇詐。與毆打致死者。情罪亦屬相等。自當一律科斷。應請於衙役詐贓致斃人命條下。添纂若係毆打因傷身死者。即照故殺律。擬斬監候。

一假差嚇詐即應照差役問擬也。查例載假充衙門差役。假以差遣緝捕為由。占宿公館。妄拏平人。及搜查各船。嚇取財物。擾害軍民者。實犯死罪外。徒罪以上。枷號一月。發邊遠充軍。杖罪以下。枷號一月發落等語。例內所指實犯死罪。如有偽造印信毆故殺人等類。毋論常人差役。皆係原犯死罪。自可照律定擬。若僅止嚇取財物。挾制逼迫。而被害之人。忿激自盡者。在差役罪應擬絞。若常人律無正條。向來多係比照威逼人致死例。問擬充軍。亦有比照差役詐贓斃命例擬絞者。究未明立科條。不免易滋出入。且此等案犯。雖非真正差役。而其兇惡聲勢。實與差役無異。應請嗣後凡有假充差役。嚇取財物。無論銀錢多寡。曾否致斃人命。悉照差役一律問擬。其未經致斃人命分別徒罪上下原例。應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