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3
18957300000129

第129章 刑政二律例上(2)

刑名八字義序

刑部郎中王明德

律有以准皆其各及即若八字。各為分註。冠於律首。標曰八字之義。相傳謂之律母。諺曰。讀書不讀律。致君堯舜終無術。而先輩指示讀律之法。又云必於八字之義。先為會通融貫。而後可與言讀法。竊不自揣。妄為懸擬。以廣其義。八字者。五刑之權衡。非五刑之律也。五刑十惡。各有正目。而五刑之屬。殆逾三千。中古已然。況末季乎。漢唐而下。世風日薄。人情變態。一如其面。若為上下比罪。條析分。以求無僭亂其辭。雖汗牛充棟。亦不足以概輿情之幻變。故於正律之外。復立八字。收屬而連貫之。要皆於本條中。合上下以比其罪。庶不致僭亂差忒而惑於師聽矣。此先賢制律明義之大旨也。然即刑書而詳別之。正律為體。八字為用。而即八字細味之。則以准皆各四字。固無事乎取用於其及即若。摘取其及即若四字時。則捨以准皆各別無所為引斷以奏爰書矣。此讀律者之斷不容不詳審也。或謂八字之用。律載甚備。無容更為溢。但比類曠觀。輕重懸殊。乃並以一字為權衡。得毋非所以明等夷。示有別歟。曰好惡不嫌同詞。春秋之義也。春秋者。無象之刑書也。律也者。威用之麟經也。故其命義同也。謹述 大清律原註。並故明律舊註。備載於前。謬參鄙見。各為截取律例數條。以著其義。凡各律原註所已載者。概不載述。以眩觀覽。

一曰以。以者與真犯同。謂如監守貿易官物。無異真盜。故以枉法論。以盜論。並除名刺字。罪至斬絞並全科。講解曰。以字有二義。其曰以盜論。以監守自盜論。以枉法論。以常人盜倉庫錢論。以謀叛論者。惡其跡而深治之也。如馬律曰。如馬拴繫不如法。因而傷人者。以過失論。毆律曰。因公務急速而馳驟傷人者。以過失論。則矜其失而輕貸之也。

謹按以者非真犯也。非真犯而情與真犯同。一如真犯之罪罪之。故曰以。乃律中命意。備極斟酌。有由重而輕。先為寬假而用以者。如謀叛條內。所附逃避山澤。不服追喚。此等之人。未叛於君。先叛於所本管之主矣。與叛何異。而律則以謀叛未行論。若拒敵官兵。實有類於反。而律則以謀叛已行論。按其跡。似用以之意極嚴。而詳其實。則實仁愛之至也。有由輕而重。示人以不可犯而用以者。如監臨主守。將官錢糧等物私自借用。或轉借與人。雖有文字。並計贓以監守自盜論。夫立有文字借用及轉借與人。非盜也。乃私自為之。而漸不可長矣。監守之人。易於專擅。非重其法。無以示警。故罪非其罪而以其罪罪之。若以過失殺論諸條。則又充類至義之盡。以行其權之妙也。總之。大義所解。即同真犯四字最妙。以則無所不以矣。

一曰准。准者與真犯有間。謂如准枉法准盜論。但准其罪。不在除名刺字之例。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講解曰。准字有二義。其曰准竊盜論。准盜論。准凡盜論。此則但准其罪不在除名刺字之例也。又如人命律。過失殺傷人者。各准毆殺傷人罪。依律收贖。則但准其罪名。不加刑法。止令如數收贖而已。此又一律也。

謹按准者。用此准彼也。所犯情與事不同。而跡實相涉。作為前項所犯。惟合其罪。不概如其實。故曰准。如以米柴准算布帛。惟取價值相當。而實不可以米柴為布帛之用。其罪異於真犯。故贓雖滿貫。亦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乃註中不曰減等。但曰不在除名刺字之例。何耶。官吏犯此。雖贓逾於滿貫。亦止於革其職。役為民。而不追奪誥。若未至滿貫。官則止於革職。不至永不用也。若 本朝定例。但遇革職。則盡為追奪。似非所以懲貪之法。似當題請改正。是在乎主持 國是者之大君子耳。

一曰皆。皆者不分首從。一等科罪。謂如監臨主守職役同情。盜所監臨主守官物。並贓滿數皆斬之類。講解曰皆字有二義。其曰皆絞皆斬皆杖皆徒皆淩遲處死之類。則是不分首從也。又如犯罪自首條曰。餘皆徵之。增減文書條曰。若無規避錯誤者。皆勿論之類。是又一例也。

謹按皆者概也。齊而一之。無餘情也。人同事同而情同。其罪固同。即事異人異而情同。其罪亦無不同也。故曰皆。若皆徵皆勿論。則顯而易見。不過特舉以明皆之一例耳。

一曰各。各者彼此同科此罪。謂如諸色人匠。撥赴內府工作。若不親自應役。僱人冒名。私自代替之人。各杖一百之類。講解曰。各字為義不一。有以人對人為各者。如漏使印信條。當該吏對同首領並承發各杖八十。有以物對物為各者。如盜賣田宅條。盜賣過田價并花利各還官給主。有以事對事者。如牧律。放犬殺傷他人畜產者各笞四十之類。又如各杖一百。各從重論。各遞減等。各加凡人罪一等。亦俱以人對人為各者也。

謹按各者各從其類。義取乎別也。萬類不齊。流品各別。比類而觀。實同一致。故用各字以別之。各字用義多端。有因所犯之事同。其情同。而其人有不同者。如選用軍職條內。凡守禦去處千戶百戶鎮撫有闕。奏聞選用。若先委人權管。希望實授者。當該官吏各杖一百。罷職役充軍。舉用有過官吏條內。凡官吏曾經斷罪。罷職不。諸衙門不許朦混保舉。違者。舉官及匿過之人各杖一百。罷職不。發冢條內。若卑幼發五服以內尊長墳墓者。同凡人論。開棺槨見屍者斬。若棄屍賣墳地者。罪亦如之。買地人牙保知情者。各杖八十。犯姦條內。和姦刁姦者。男女同罪。姦生男女。責付姦夫收養。姦婦從夫嫁賣。其夫願者聽。若嫁賣與姦夫者。姦夫本夫各杖八十之類也。有因所犯之事異。其人異而其情實同者。如無故不朝參公座條內。凡大小官員。無故在內不朝參。在外不公座。及官吏假滿。無故不還職役者。一日笞一十。每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並附過還職。縱容妻妾犯姦條內。若用財買休賣休和娶人妻者。本夫本婦。及買休人各杖一百之類。亦有所犯情同事異。情異事同。法無分別。人非齊等。條難共貫。而義實同辜者。如親屬相姦條內。姦內外緦麻以上親。及緦麻以上親之妻。若妻前夫之女。同母異父姊妹者。各杖一百。徒三年。如私借官畜產條內。凡監臨主守。將係官馬牛駝驢私自借用。或轉借與他人。及借之者。各笞五十之類。更有所犯之事與人大小攸分。科條不一。而情則無分。或法應屢加而律難該載。或罪無死律而法應齊等。又或各有科條而文難復述者。則亦以各字別之。如謀殺祖父母父母條內。其尊長謀殺卑幼已行者。各依故殺罪減二等。已傷者。減一等。已殺。依故殺法。誣告條內。凡誣告笞罪者。加所誣罪二等。流徒杖罪。加所誣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略人略賣人條內。和略賣妻為婢。及賣大功以上尊卑親為奴者。各從凡人和略法。發條內。若於他人墳墓。為薰狐狸。因而燒棺槨者。杖八十。徒二年。燒屍者。杖一百。徒三年。若緦麻以上尊長。各遞加一等之類。

一曰其。其者變於先意。謂如論八議罪犯。先奏請議其犯十惡。不用此律之類。講解曰。其字律內。有其子歸宗。其養同宗之人。其遺棄小兒三歲之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