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3
18957300000012

第12章 禮政十六正俗下(2)

放生說

余懋

放生。浮屠法也。其說較博施濟眾為尤難。儒者所弗道。或曰。天生萬物以資人用。放而不殺。非生物意。或曰。放生者少。殺生者多。一人生之。而百人殺之。放何益乎。或曰。放生不如戒殺。家居奉親祭祀賓客皆不免於殺。焉知所放之物。不再登於庖。故放不如戒。嗟乎。執是數說。而放生之念始永息矣。近世所用浮屠法。十室而九。士大夫未嘗諱言。獨至放生而斥之。且所難乎博施濟眾者。力不及耳。非義不可也。施濟即不能博眾。甯不愈於一無所施。一無所濟者乎。天生之物。誠以資用。然不聞夫天道好生與人情未必事事皆出天意。獨殺生必欲奉天。與放少而殺多。非放生者之咎也。若相效而起。焉知不化放多而殺少。與萬不獲已而出於殺。自祭祀賓客奉親數者之外。皆可以放生。皆可以不殺生。人人皆可不殺生而放生。則是戒者止免一己之殺。而放者且免他人之殺。所得孰多與。吾謂人人有放生之心。有放生之力。而拘泥於前數說。則放生之心變而為殺生之心。放生之力變而為殺生之力。所爭毫釐。而相去已千里。夫物之貪生而畏死。猶夫人也。刀砧在前。湯鑊在後。呼號乞命而莫之顧。血肉痛楚而莫之憐。設有人焉惻然心動。從而放之。何異囹圄之中。忽聞大赦。垂死之症。忽遇良醫。其踊躍狂喜。不啻超凡而入聖。即朋友眷屬。亦無不為之額手稱快。相賀更生也。夫大罪而奉赦。死疾而復起。非能保其永不死也。特以萬無生理之時。而忽然可以免死。其得生之樂。自有異乎尋常者。人能常體此意以放生。則放生之心。勃然起矣。近世言放生者。率盛稱果報。覺世之意良深。而有不信果報者。予惟即以人情破其習見。動其惻隱之良心。人即不至於犯法而疾痛罕能自保也。吾愛吾生。即以愛物之生。恕也。即仁也。出而治民。為廉靜慈惠之吏。退而家居。為恭儉忠厚之士。不于此乎徵之哉。

文昌祠說

陸燿

文昌之祀。儒者不取。而為之說者。其別有二。一謂文昌。天神也。天官書。斗魁戴匡六星。一上將。二次將。三貴相。四司命。五司中。六司祿。大宗伯以囗燎祀司中司命。祭法。王為姓立七祀。諸侯五祀。其一曰司命。屈原九歌。又有少司命大司命者是也。一謂文昌。人鬼也。在周為張仲。在漢為張良。在晉為王呂光。五代為蜀主孟昶。姚秦之世。又為越嶲人張惡子。立廟梓潼嶺。唐明皇西狩。追封左丞。僖宗入蜀。封順濟王。宋咸平改封英顯者是也。二說皆出於道士家。元世袁清容桷。始載於符臺集。文昌之祠。遂天下。尊之曰帝君。甚而闌入學宮焉。士稍讀書明理。皆灼然知其非禮。往往因為碑記之文。而昌言排之。至朱檢討竹垞。且為諧辭以寓譏。竊謂古之祀文昌者。司中司命。而今之號為帝君者。司祿也。世之享厚祿者。不皆善文之人。則司祿亦無事於文。才者不必祿。祿者不必其才。帝君進退之權。不已重乎。近人又因文昌之社。而有惜字之會。推其所以惜字之故。仍不出媚神以求富貴。則其所宜深惜。又有在字外者。毘陵相國劉文定公言掉弄楮墨。詐欺官師。纂輯淫詞。狎侮經傳。是敗壞文字之大原。雖綈襲藏。其戾滋甚。故吾謂祀文昌。不若惜字紙。惜字紙。不若慎筆墨。使文昌為天神耶。大夫以下。不敢妄干。為人鬼耶。非其子孫。理不歆享。其祀之而不效也固宜。抑求名干進之徒。毋乃實有所闕。不能自慎于文字之間。而非鬼神之不靈與。余足跡所至。往往有以文昌惜字之說。屬為序記者。既已謝弗應。而復著此文。以為將來塞請之地。明理君子。其必有以鑒之。

饒陽縣新建文昌閣記

錢大昕

饒陽縣知縣王君儀廷始事之歲。即以興育人材為務。召諸生之肄於學者。課其文蓺而禮之。或言文廟之左。故有文昌祠。曩時嘗加修葺。邑中士大夫多有登科第者。頃歲祠已傾圯。科第亦不振。訪之形家。僉云當建於巽隅。王君於是捐俸錢為之倡。諸紳士欣然繼之。卜地立新閣。金木搏埴之工。子來趨事。月而告成。遣一介走京師。請予文紀其歲月。謹按天官書。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說者以為天之六府也。梓潼之神顯於晉。盛於唐宋。道家謂上帝命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延祐初加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神帝君。名其祠曰右文成化。而其時始設科目取士。士大夫因謂科目之柄。實文昌司之。而天下學校。多立文昌祠矣。夫科目之設。聚數千萬人之精神。而決中否於一二人之心目。雖長於鑑別。豈能無毫髮之爽。謂必有神焉以司之。似矣。雖然。韓子有言。其用功深者。其收名也遠。士誠讀孔孟之書。修程朱之行。而學韓歐之文。能自樹立不因循。神未有不福之者。若夫束書不觀。游談無根。徒以揣摩勦襲為功。而僥倖以祈神之我佑。則非予之所知也。今之仕者簿書趨走。汲汲若不遑終日。至有關於文風士氣者。則以為迂闊而莫為。王君獨能知所本務。而邑之人士。咸能鼓舞自勵。庶幾知實學之宜敦。而不囿於流俗。異日英才輩出。必有如劉獻之之通經。李明遠父子之文學者。豈僅區區科第之榮於一時已哉。王君名鳳文。山東諸城縣人。乾隆己卯舉人。記之者嘉定錢大昕也。

書真西山文集後

張海珊

西山先生。在朱子後。於諸儒稱最純。乃其所為祈禳追薦十王普度之辭。時或雜於異端鄙俚之談。抑又何也。自三代以來。人心不正。而後鬼神之說舛。而後釋老之教興。遂使國家之政刑。不足為勸懲。相率而聽命於巫祝之途。奔走崇禮。如恐不及。朝廷復為之設官縻祿。亦若資其輔運翊教之為者。幽明莫別。民神雜糅。至於莫可究詰。嗚呼。王者所以辨民惑而一民志者。其必首於此矣。嘗考明史洪武三年。定諸神封爵。歷代忠臣烈士。悉依初封。革去後世溢美之稱。宏治初。亦曾以禮臣周洪謨言。存東嶽真武城隍諸祀。餘如釋迦三清梓潼等。及一切人鬼之僭稱諸帝諸天者。與夫靈官祖師真人之屬。悉行罷去。而正一真人。封襲。迄明之世。終未曾革。今吳俗最稱信巫尚鬼。士大夫家。奉斗扶乩。持經禮懺。曉夜唪誦。恬不知怪。正學之所以不明。世教之所以日趨於敝也。非此故歟。先生集中又有書慈湖行述一篇。其述慈湖語曰。希元有志於學。顧未能忘富貴利達。何也。某恍然不知所謂。曰。子嘗以命訊日者。故知之。夫必去是心而後可以語道。今觀所載青詞。亦多為民請命之語。然若生辰建醮祈嗣諸篇。大抵可已而不已者。得非慈湖先生之所謂當去者歟。愚謂刊先生集。宜去此數卷。庶不貽後學之疑誤云。

天主教

趙翼

意大理亞國。在大西洋中。萬歷中。其國人利瑪竇至京師。為萬國全圖。言天下有大洲五。第一曰亞細亞洲。凡百餘國。而中國居其一。第二曰歐羅巴洲。凡七十餘國。而意大理亞居其一。第三曰利未亞洲。亦百餘國。第四曰亞墨利加洲。第五曰墨瓦蠟泥洲。而域中大地盡矣。大抵歐羅巴諸國。悉奉天主教。天主耶穌。生於女德亞。即古大秦國也。其國在亞細亞洲之中。西行教于歐羅巴。其始生在漢哀帝元壽二年庚申。閱一千五百八十一年。至萬歷九年。利瑪竇始泛海九萬里。抵廣州之香山澳。其教漸行。二十九年入京師。以方物獻。并貢天主及天主母圖。禮部以會典不載大西洋名目駁之。帝嘉其遠來。假館授餐。公卿以下重其人。咸與交接。利瑪竇安之。遂居不去。三十八年卒。其年以歷官推算日食多謬。五官正周子愚言大西洋人。龐迪我熊三拔等。深明歷法。其書有中國所不及者。當令採擇。遂令迪我等同測。自利瑪竇來後。其從來者益眾。有王豐肅陽瑪諸等居南京。以其教倡行。官民多從之。禮部郎中徐如珂惡之。奏請逐回。四十六年。迪我等奏。臣與利瑪竇等泛海九萬里。觀光上國。臣等焚修行道。尊奉天主。豈有邪謀。敢墮惡業。乞賜寬假。帝亦不報。而其居中國如故。崇禎時歷法益舛。禮部尚書徐光啟請令其徒羅雅名湯若望等。以其國新法相參較。書成。即以崇禎元年戊辰歷為歷元。其法視大統歷為密焉。其人東來者。大都聰明特達之士。意專行教。不求祿利。所著書多華人所未道。故一時好異者咸尚之。其徒又有龍華民畢方濟艾如略鄧玉函諸人。皆歐羅巴國之人也。統而論之。天下大教四。孔教。佛教。回回教。天主教也。皆生于亞細亞洲。而佛教最廣。亞細亞洲內。如前後藏準噶爾喀爾喀蒙古等部。悉奉佛教。中國亦佛教盛行。亞細亞洲外。如西洋之古里國錫蘭國榜葛刺國沼納朴兒國。南洋之白葛達國占城國賓童龍國暹羅國真臘國。東洋之日本國琉球國。皆奉佛教。俱見明史外國傳又增迦刺國馬八兒國。俱有佛舍利。見元史亦黑迷失傳其餘海外諸番。則皆奉天主教矣。回回教。亞細亞洲內。惟烏什葉爾羌喀什噶爾和闐郭酣巴達克山控噶爾克食米爾退木爾沙等國奉之。見椿園氏異域瑣談外洋則祖法兒國阿丹國忽魯謨斯諸國奉之。亦見明史外國傳孔教。僅中國之地。南至交趾。東至球琉日本朝鮮而已。是佛教所及最廣。天主教次之。孔教回回教又次之。孔子集大成。立人極。凡三綱五常之道無不該備。乃其教反不如佛教天主教所及之廣。精者惟中州清淑之區始能行習。麤者則殊俗異性皆得而範圍之。故教之所被尤遠也。試觀古帝王所制禮樂刑政。亦只就倫常大端。導之禁之。至于儒者所言。身心性命之學。原不以概責之庸眾。然則天道之包舉無遺。固在人人共見之麤。而不必深求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