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釋文。第一會中。前總四十眾。大分為二。初一同生。餘是異生。故地論云。解脫月是同生眾故。又云。同生眾請。則知兼有地前。明知不約地位。餘釋云云。不符論意。云何名為同異生耶。然有二義。一謂雜類。作諸異生種種形故。菩薩得法性身。同人作一類菩薩形故。二菩薩為同者。通諸位故。神等為異。法界差別德故。
其四十眾。文皆有三。一標數辨類。二列名結數。三攝德圓周。今初同生眾三。初標數辨類。
有十佛世界微塵數。
標數也。下辨世界。略有三類。一世界。二種。三海。今云世界。則非種非海。權實共許一三千界一佛化境故。或名佛剎佛土。皆準此也。微塵者。七極微量也。謂抹三千界。並為微塵。一塵為一菩薩。則數已難量矣。況舉十數。表無盡耶。
菩薩摩訶薩所共圍繞。
辨類也。即揀非餘眾。具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今從略耳。然有三釋。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薩埵是所化眾生。即悲智所緣之境。從境立名。故名菩薩。二菩提是所求之果。薩埵是能求之人。能所合目。故名菩薩。三薩埵此云勇猛。謂於大菩提。勇猛求故。摩訶云大。大有四義。一願大。求大菩提故。二行大。二利成就故。三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四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前二通地前。後二或唯地上。更有諸大。亦不出此。此等並是舍那佛內眷屬。動止常隨。故云所共圍繞。
二列名結數者。夫聖人無名。為物立稱。雖得名千差。而多依行德。行德皆具。而隨宜別標。文二。初列十同名。
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
先十同名普者。顯具法界總相德故。後十異名者。顯具法界別相德故。總別相融。同一法界。今初十名之普。是別之總。普下十異。顯即普能別。普義方成。此是古今諸佛。同行普賢之行。隨於諸位。差別不同。縱成正覺。亦普行攝。故先明之。
言普賢者。體性周徧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此約自體。又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此約諸位普賢。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此約當位普賢。又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此約佛後普賢。位中普賢。悲智雙運。佛後普賢。智海已滿。而運即智之悲。寂而常用。窮未來際。又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賢。此約融攝。所以先列者。為上首故。法門主故。法界體故。一切菩薩無不乘故。無一如來非此成故。令諸聞者見自身中如來藏性。行普行故。上雖多義離釋。今從別稱合釋。無處不賢。名曰普賢。即體普也。此一為總。餘九為別。
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
二德普。謂稱性之德。充於法界。以為最勝。委照無遺。如燈之光。
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
三慧普。徧照嚴剎。決定高出故。
普寶燄妙光菩薩摩訶薩。
四行普。內行圓淨。智燄外燭。故稱為妙。
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
五音普。具一切音。演佛淨土深廣高出之行故。
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
六智普。照佛法界無盡境故。
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
七心普。智寶嚴於心頂。通行等華高出物表故。
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
八覺普。徧覺性相。聲皆悅機。故無不歸者。
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訶薩。
九福普。障無不淨。稱真無盡故。
普光明相菩薩摩訶薩。
十相普。無光相之光相。徧益眾生故。六相圓融思之。
二列十異名。
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訶薩。
十德十山皆依大海。十地十度皆依佛智。海中看月。淨而且深。依智嚴剎。深而且淨。如海即大。如月即明。故以名也。
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訶薩。
講如雷震。故曰雲音。辯才汎灩。猶如海光。又海上有光。天涯無際。佛智起用。一念普周。淨惑無窮。名無垢藏。
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訶薩。
修治二嚴。猶如淨寶。祕密高顯。故有髻言。
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薩摩訶薩。
法王出現。作用自在。二嚴圓滿。為功德光。
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
勇猛化生。不染化相。雨法玄妙。如解髻珠。
普智雲日幢薩摩訶薩。
慈雲智日。互相資映。長劫普應。高出如幢。
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訶薩。
堅利智慧。與精進俱。故得稱大。智為行本。若臍為壽因。
香燄光幢菩薩摩訶薩。
戒等行發。是為香燄。種智高直。故曰光幢。
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訶薩。
智光徧照。是大明德。稱真適物。名深美音。
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訶薩。
大智發光。徧照佛境。令福非福相。所以稱大。
二結略顯廣。
如是等而為上首有十佛世界微塵數。
三攝德圓滿二。初別歎勝德二。
初二句就緣歎。
此諸菩薩往昔皆與(至)共集善根修菩薩行。
前句往因同行。顯主伴有由。毗即徧也。盧遮那光明照義。迴就方言。應云光明徧照。然有二義。一身光徧照盡空法界乃至塵道。二智光徧照真俗重重法界。身智能所合為一身。圓明獨耀。具德無邊。故立斯號。又毗者。種種義。盧遮障義。那者盡義入義。即種種障盡。種種德圓。故普賢觀經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徧一切處。即身亦徧。非唯光徧。又云。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即土亦光矣。又云。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即德圓義。又云。淨波羅蜜滅有相處。即障盡義。又云。樂波羅蜜不得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即證入義。又云。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明皆即應即真為本師矣。此經文證本品當辨。
言共集善根。即備道資糧。修菩薩行。即作所應作。云何共集。互為主伴故。主伴有三。一迴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主伴。皆稱共集。
皆從如來善根海生。
後句從德海生。明長為輔翼。謂佛德無邊。積集妙寶。智定盈洽。故稱為海。從生有四。一從自佛善根海生。謂已圓十身故。二從本師海生。佛為勝緣。曾已攝受授法。令行得成滿故。三與遮那同。於餘佛海生。以上云共集故。四從法性佛海生。以上德海諸佛。共同平等一味。但稱性修。即是從生。不揀自他。故梵本云。與佛同一善根海生。
第二就行德以歎。夫大士必崇德廣業。虗心外身。崇德故進齊佛果。廣業故行彌法界。虗心故智周萬法。而不為外身。故功流來際。而非已故德難名矣。略分為三。初自分因行德三。
初自利行圓。
諸波羅蜜悉已圓滿。
諸度行滿。謂六度十度八萬四千多劫積集。究盡事理。故云圓滿。
慧眼明徹等觀三世。
十眼明徹。分別名慧。照矚稱眼。障翳斯盡。智無不矚。故云明徹。五眼之中。慧眼觀理。理無異味。故云等觀。十眼之中。慧眼觀事。事無不見。故名等觀是則委見其事為明。深達其性為徹。欲以一眼合諸具通事理。但舉其慧。
於諸三昧具足清淨。
深定已滿。三昧者此云等持。遠離沉掉。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而云諸者。其餘諸緣亦一境故。真如三昧為其定體。隨境入別。塵數多端。故云諸也。橫則無定不窮。竪則深入無際。故云具足。定障永亡。故云清淨。
二利他行滿有三句。即三輪化益。
辯才如海廣大無盡。
語含四辯。即正教輪。辯謂巧顯深理。才謂巧應機宜。萬法咸演。則廣大無涯。千難殊對。則無竭盡。故如海也。又海遇風緣。則洪浪雲涌。智逢機請。則口辯波騰。請者既許無邊辯。亦廣大無盡。
具佛功德尊嚴可敬。
身業神通輪。謂三業無失。智深叵撓。為具佛功德。故得外儀儼若肅然可敬。
知眾生根如應化伏。
意業記心輪。根義總明。文含性欲。言如應者。根有生熟。化不失時。器有大小。授法無謬。化謂教化。即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伏謂調伏。即應折伏者。而折伏之。由此具行。入正法故。
三證理位極亦三句。
入法界藏智無差別。
證理法也。謂以大智證入平等真法界藏。依佛性論說有五藏。一如來藏。謂在纏含果法故。二自性清淨藏。謂在纏不染。三法身藏。謂果位為功德所依。四出世間上上藏。謂出纏超過二乘菩薩。五法界藏。謂通因果。外持一切染淨有為。故名法界。內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復名藏。此義寬通。故今證入。言智無差別者。所證之藏。平等要無分別。方契此則智自無差。即由上義。能所不殊。又此能證智。與所證藏。冥合一味。無有境智之異。故云無差。此復有二。一同無相。故下經云。無有少法。為智所入。亦無少智。而入於法。二同法界故。則能所各互攝盡故。下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智攝如盡故。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如全攝故。若皆一味。豈令智同於境。而無智耶。古德釋云。智相盡。故不有。能令智相盡。故不無。不爾。豈令諸相皆盡。而智獨存。是故於境則不礙真而恒俗。於智則不礙寂而恒照。即境智非一。境則不礙俗而恒真。智則不廢照而恒寂。即境智非異。境則空。有無二智則寂照雙融。故云無差別也。上來所釋。約真理寂寥與止寂相順。俗諦流動與觀照相順。起信等中。且為此釋。未盡其源。以令照真。不得名照。照俗之時。不即寂故。今正釋者。謂言用則同而異。由境不能照智。有照故言寂。則異而同。境智無異味故。同故無心。於彼此忘心契合故。異故不失於照功。智異木石故。故真智照理。境則唯寂。智則寂而常照。若約照俗。則以後得智。照差別之境。若約融真俗者。境則真俗不二。智則權實雙行。亦為一味。而不失止。以雖雙行。而即寂故。若約三觀及融境智。至下常辨。
證佛解脫甚深廣大。
證果法解脫者。謂作用自在。如不思議法品說。於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總有十種。廣如彼說。即用而真故甚深。用無涯畔故廣大。上窮彼際。故云證也。
能隨方便入於一地(至)恒與智俱盡未來際。
得位極。謂普賢身徧於六位。隨在一位。以願海力。持於一切。故舊經云。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今此文順西國。若順此方。應云能以方便隨入一地。以願海力。攝持一切地也。然有引梵本廣明此中句數開合不同。不必應爾。何者夫譯梵為唐。誠乃不易。苟文小左右。貴於旨不乖。中若理不可通。則正之以梵本。譯人意近。則會之以舊經。言異意同。何必廣引。言恒與智俱者。明智窮來際。文含二義。一望前。謂雖在因中一地。而願力持一切地功德。皆與智俱。盡未來際。不離一地。如一地。餘地亦爾。是故因門盡於未來。但是一一諸位菩薩不見作佛時。二望後。以盡未來之大智。入如來之果海也雖有二義。順前義勝。
二勝進果行德二。初得果法。
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祕密之境。
入佛密境。此有二意。一佛即密境。以三業業具非餘測故。謂非色現色。摩尼不能喻其多。非量現量。應持不能窮其頂。不分而徧。一多不足異其體。全為法身。一毛不可窮其際。此身祕密也。佛言聲也。非近非遠。目連尋之無際。身子對而不聞。非自非他。若天鼓之無從。猶谷響而緣發。無邊法海。卷之在一言。無內圓音。展之該萬類。是謂佛口密也。意則無私。成事等覺。尚不能知。密之至也。皆廣大無涯。超絕奇特。故云希有。
二佛之密境。謂即一乘如來知見禪定解脫深入無際帝網之境。時乃說之。故云希有。久默斯要。甚為祕密。又權實隱顯。唯佛方知。故云祕密。今洞見其源。故云了達。
善知一切佛平等法。
入佛平等。亦有二意。一佛佛平等。謂一切諸佛體性平等。法身無二故。智慧平等。德無增減故。內用平等。悲願普應故。二佛所證法平等。即第一義。此二無二。稱此而了。故名善知。
已踐如來普光明地。
明得佛位。謂佛有十地。如大乘同性經說。一甚深難知廣明地。乃至第十名毗盧遮那藏海智地。此十同是佛地。約德用成別。今普光明當其第一。普即廣義光明。即明甚深難知。此文雖略。義在普中。舉初攝後。理實皆踐。又普光明亦十地之總。總不出於普法智光故。
入於無量三昧海門。
證佛三昧。謂海印等定。皆深廣如海。並通一實。故得稱門。
二起果用文有三業。
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
一現佛身業。徧世同事。
總持廣大集眾法海。
二同佛意業。總持大法。
辯才善巧轉不退輪。
三得佛語業。能轉法輪。不退有四。一稱理不退。無改說故。二應機不退。無虗發故。三利益不退。聞已必定故。四制伏不退。天魔外道不能動故。復有四種不退。謂信位證念。今當第四念不退也。
三二行無礙德。謂引攝佛德。不礙修因故。文有五句。
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咸入其身。
一引攝佛德。然有二義。一則行成攝果。二則諸佛同加。
一切諸佛所在國土皆隨願往。
二隨佛徧生不揀淨穢也。
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
三供佛集福。十方無邊。三世無際。此一切佛皆供養故。歡慶有遇。不住福相故。長時無厭。
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
四長為輔翼。義通真應。
恒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
五悲願調生。不以偏小利物。唯以同體普願攝物。令證菩提。方顯智體圓足。
二總結多門。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無得而稱也。菩薩之德。焉言不可周。宜以類取。故云如是無量。
第二異生眾中。總三十九眾。相從為三。第一雜類。諸神眾。第二八部四王眾。第三欲色諸天眾。今初有十九眾。通名神者。靈祇不測故。文皆三叚。初金剛神眾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
標數。
執金剛神。
辨類也。以執持此杵守護佛故。然一一類皆通有所表。如地表心地。海表德海等。觀其歎德。則知通意。今此表般若堅利。導於眾行。到彼岸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
然諸眾立名。皆隨所得法門。為物立稱。那羅延者。此云堅固。由見佛妙色皆不可壞。故受此名。
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
見佛身毛。猶如日輪現種種光。速摧障惱故。名曰幢。
須彌華光執金剛神。
見佛身光映蔽一切。猶如須彌顯于大海。神通等法。如華開敷故。
清淨雲音執金剛神。
圓音隨類。如雷震故。
諸根美妙執金剛神。
現為世主。以美妙根。令物悟故。
可愛樂光明執金剛神。
智光演法。令愛樂故。
大樹雷音執金剛神。
寶飾妙相。如華嚴樹。方便警物。如雷震音。
師子王光明執金剛神。
福深相妙。炳著光明。如師子王處眾無畏。
密燄勝目執金剛神。
慈眼視物。為吉祥目。神通之燄。密現物前。
蓮華光摩尼髻執金剛神。
雨此嚴具及光明故。下諸眾。皆類此。知至得法處。名當自顯。恐厭繁文。下略不釋。
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
三攝德圓滿。十句分二。初二句總彰願行。
皆於往昔無量劫中恒發大願願常親近供養諸佛。
由昔願力。得預法會。常為親侍。
隨願所行已得圓滿到於彼岸。
由今行滿故能徧侍。
二八句別顯滿相。
積集無邊清淨福業。
福積淨業。
於諸三昧所行之境悉已明達。
智達定境。事定之境。隨事百千。理定之境。即真如實相。不思議定。則以無礙而為其境。今皆智照。故云明達。
獲神通力隨如來住。
通隨佛住。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入用難思。
處於眾會威光特達。
處眾超絕。
隨諸眾生所應現身而示調伏。
應物調生。
一切諸佛化形所在皆隨化往。
隨佛化形。
一切如來所住之處常勤守護。
護佛住處。
二身眾神三。初標辨類。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眾神。
有二義。一身。謂神之自身。眾即同生同名。及所隨者。凡有其一。必更有二。共有其三。三故名眾。能所合目。名身眾神。二約所主。謂此類神。專以變化多身為佛事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華髻莊嚴身眾神光(至)有佛世界微塵數。
三攝德圓滿。
皆於往昔成就大願供養承事一切諸佛。
三足行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足行神。
亦有二義。一謂依止足行眾生。及守護故。如下善見比丘。足行之神。持華承足。故下德中。戀仰如來。二足所行處。即道路神通。表修行履佛所行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寶印手足行神(至)有佛世界微塵數。
三攝德圓滿。
皆於過去無量劫中親近如來隨逐不捨。
四道場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道場神。
從所依所守得名。下諸神眾類。皆同此。言道場者。非唯護佛道場。但有莊嚴道場之處。即於中護故。下德中。願供養佛。表護萬行道場。及修行者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淨莊嚴幢道場神(至)有佛世界微塵數。
三攝德圓滿。
皆於過去值無量佛成就願力廣興供養。
五主城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城神。
表行德防御法城心城故。如摩耶處說。
二列名結數。
所謂寶峯光耀主城神(至)有佛世界微塵數。
三攝德圓滿。
皆於無量不思議劫嚴淨如來所居宮殿。
以己德行。嚴佛宮殿者。一佛殿為所守之最。瑩飾為尊佛故。二主伴善根。互融攝故。三瑩飾自心佛安處故。
六主地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地神。
表深重願荷負行德故。亦表心地為依持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普德淨華主地神(至)有佛世界微塵數。
三攝德圓滿。
皆於往昔發深重願常親近諸佛如來同修福業。
七主山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山神。
通表萬德高勝。性皆閑寂。別表智德最高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寶峯開華主山神(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於諸法得清淨眼。
云清淨眼者。名中多有光稱。
八主林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不可思議數主林神。
表以無漏智。導於眾行。森聳建立故。德中云。皆有可愛光明。
二列名結數。
所謂布華如雲主林神(至)而為上首不思議數。
三攝德圓滿。
皆有無量可愛光明。
九主藥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藥神。
表行德伏惑。資益法身。若約利他。則三業不空。如藥樹王故。下德中。性皆離垢。即伏惑去病也。仁慈祐物。即進善補益也。
二列名結數。
所謂吉祥主藥神(至)益氣明目主藥神。
總名主藥。藥既不同。神神各別。吉祥者。主香茅之類也。清淨光明。謂乳石之流。名稱普聞。如藥樹王雪山忍草等。明見十方。謂眼藥等。約法準之。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性皆離垢仁慈祐物。
十主稼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稼神。
稼者。樹五穀也。表萬行法味。資益自他。他益稱心故。德中大喜成就。
二列名結數。
所謂柔輭勝味主稼神(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十一主河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河神。
即河伯之流也。表法河流注。潤益羣品。又於生死瀑流。拯彼漂溺。江河淮濟。清濁俱河故。生死法流。此皆神主。
二列名結數。
所謂普發迅流主河神(至)而為上首有無量數。
三結德圓滿。
皆勤作意利益眾生。
勤益生者。謂遇沿流。則平波息浪。逢泝泳則微動輕風。水性之屬。深止而住居。陸行之流。富生而應采。導百川而去害。灌萬頃而開利。為勤作意利益眾生。約所表法。隨意消息。
十二主海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數海神。
即海若之輩。表具含萬德。一一皆深廣也。
二列名結數。
所謂出現寶光主海神(至)海潮雷音主海神。
三名遠塵離垢者。瑜伽八十六云。現斷煩惱。離故遠塵。彼隨眠。離繫故離垢。今約近事。塵謂塵境。垢即煩惱。六根對境。了彼性空。故曰遠塵。眾惑不行。誠為離垢。心境相藉離垢。由於遠塵。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悉以如來功德大海充滿其身。
十三主水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水神。
通上河海等水。及雨露霜雪等也。表法水含潤等多義理故。
二列結數。
所謂普興雲幢主水神(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常勤救護一切眾生而為利益。
拯溺為救。濟危為護。謂已溺邪見貪愛水者。救之。將沈者護之。而為利益。即雲雨等潤。發生萬物也。法合可知。
十四主火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數主火神。
即宋無忌之流也。以顯知慧火。燒煩惱薪。成熟善品。破無明闇耳。
二列名結數。
所謂普光燄藏主火神(至)而為上首不可稱數。
三結德圓滿。
皆能示現種種光明令諸眾生熱惱除滅。
夫火有二能。一能為益。二能為損。今用益止損。表法亦爾。示慧光以去闇。用益也。除惑苦之熱惱。止損也。
十五主風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風神。
通表方便無住。無所不摧。別表如下。
三列名結數。
所謂無礙光明主風神(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散滅我慢之心。
十六主空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空神。
表法性空。別即離染。周徧等亦各如名辨。
二列名結數。
所謂淨光普照主空神(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心皆離垢廣大明潔。
若情塵亂起。翳本性空。智日高升。則情雲自卷。空有日。而廓爾無際。智合理。而杳然無涯。故云爾耳。
十七主方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方神。
即東方青帝等類也。表顯邪正方隅。使行無迷倒。
二列名結數。
所謂徧住一切主方神(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能以方便普放光明恒照十方相續不絕。
身智教光。無不引攝。名普放也。無時不放。所以稱恒。如日周天。故云相續不絕。
十八主夜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夜神。
表於無明黑暗。生死長夜。導以慧明。令知正路。
二列名結數。
所謂普德淨光主夜神(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修習以法為樂。
夜分亡寢。是曰勤修。翻彼長迷故。以法為樂。
十九主晝神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主晝神。
於晝攝化。顯行德常明也。
二列名結數。
所謂示現宮殿主晝神(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於妙法能生信解恒共精勤嚴飾宮殿。
先修正解。後勤正行。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還生邪見。信因解淨解籍信深。晝之義也。上來多主器界故。但名神。準梵本。除金剛神。餘皆女神。表慈育故。菩薩同於彼類。以攝眾生。自下攝領有情。皆受王稱。並是丈夫。
第二八部四王眾。文有八段。前四雜類。後四能統是天王。所統是八部。初阿修羅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阿修羅王。
亦云阿素落。梵音楚夏耳。婆沙譯。為非天佛。地論云。天趣所攝。以多行諂媚。無天實行故。曰非天。依阿毗曇。亦鬼趣攝。諂曲覆故。正法念經。鬼畜二攝。以羅睺阿修羅。是獅子子故。伽陀經。天鬼畜攝。具上說故。由此或開六趣。或合為五。多好闘諍。懷勝負故。或居眾相山中。或居海下。如正法念。說然有大力者。廣修福故。今之修福。有懷勝負諂媚心者。多生其中。
二列名結數。
所謂羅睺阿修羅王(至)妙好音聲阿脩羅王。
羅睺。此云攝惱。以能將手隱攝日月。令天惱故。二毗摩。此云絲也。質多羅。種種也。謂此王。能以一絲。幻作種種事故。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諸煩惱。
實者。因果俱慢故。權應偏摧。非不斷餘。故云及也。
二迦樓羅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不可思議數迦樓羅王。
昔云金翅。正云妙翅。以翅有種種寶色莊嚴故。此就狀翻。若敵對翻。此云大嗉項。以常著龍於嗉中故。此鳥能食魚龍七寶。然鳥及龍。各具四生。謂卵胎濕化。後後勝前前。劣不能食勝。謂卵生鳥。不能食胎等。勝能啗劣。化食四生。如增一辨。以化食化。蹔得充虗。亦表菩薩攝生。故離世間品云。菩薩迦樓羅如意為堅足。乃至搏撮人天龍。安置涅槃岸。
二列名結數。
所謂大速疾力迦樓羅王(至)普音廣目迦樓羅王。
大速疾力者。增一中說。此鳥食龍。從金剛山頂鐵杈樹下。入海取龍。水未合間。還至本樹。是為速疾。大海處攝持力者。即是攝彼命將盡者食之。而龍受三歸。及袈裟一縷在身。則不可取。菩薩亦爾。如前引離世間品說。又出現云。攝取善根熟眾生。置佛法中。此為命盡。若心有邪歸。斷見所覆則不可取。普觀海者。即周四天下。求命盡龍。
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
三攝德圓滿。
悉已成就大方便力普能救攝一切眾生。
大方便力。即雖了眾生空。而能入有。是十力止觀也。普能救攝。即鼓生死大愛海水。取善根熟者。如出現品說。
三緊那羅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緊那羅王。
緊那羅者。此云疑神。謂頂有一角。形乃似人。面極端正。見者生疑。為是人耶。為非人耶。因此立稱。依雜心論。畜生道攝。亦云歌神。以能歌詠。是天帝執法樂神。即四王眷屬。表菩薩示眾生形。而非眾生。常以法樂。娛眾生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精進觀一切法心恒快樂自在游戲。
要勤觀察。則得法樂怡神。自他兼樂。為自在游戲。
四摩睺羅伽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摩睺羅迦王。
摩睺羅伽。此云大腹行。即蟒之類。亦表菩薩。偏行一切。而無行也。
二列名結數。
所謂善慧摩睺羅伽王(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修習廣大方便令諸眾生永割癡網。
此類聾騃故。令方便捨癡。
五夜叉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夜叉王。
初一是北方天王。即毗沙門是也。若從能領。是天眾攝。今從所領為名。然四王各領二部。從一立稱。夜叉。此云輕捷。飛空速疾故。亦云苦活。此天又領一部。名羅剎。此云可畏。
二別名結數。
所謂毗沙門夜叉王(至)力壞高山夜叉王。
毗沙門者。此云多聞。以福德之名。聞四方故。此一是天。夜叉之王。餘九是夜叉。夜叉即王。雖一是天。又從所領。況九皆夜叉。故非天眾。下三例然。如龍中娑竭羅王。豈是天耶。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守護一切眾生。
此類飛空噉人故。菩薩示為其王。翻加守護。亦令愛見羅剎。不害法身慧命。
六龍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諸大龍王。
亦初一是天。即西方天王。此王主二部。謂龍。及富單那。當單那者。此云熱病鬼也。
二列名結數。
所謂毗樓博叉龍王(至)無熱惱龍王。
毗樓博叉唐三藏譯云醜目。毗樓醜也。博叉目也。日照三藏譯云。毗。徧也。多也。樓者。具云嚕波。此云色也。博吃叉。此云諸根也。謂眼等諸根。有種種色故。以為名。此不必醜。娑竭羅。此云海也。於大海中。此最尊故。獨得其名。德又迦。舊云多舌。以嗜語故。正云能害。害於所害。德叉者。能害也。迦者。所害也。謂若瞋噓視。人畜皆死也。無熱惱者。即阿耨達池之龍也。諸龍有四熱惱。今皆離故。四熱。至下當釋。智度論云。此龍。是七地菩薩。須彌藏經云。是馬形龍主。又一切龍。總有五種形類。一象形。善住龍王為主。二蛇形。難陀龍王為主。三馬形。阿那婆達多龍王為主。四魚形。婆樓那龍王為主。五蝦蟇形。摩那斯龍王為主。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
外則雲行雨施。散去炎毒。內則慈雲廣被。法雨普霑。散業惑之熱惱。
七鳩般茶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鳩槃茶王。
初一是南方天王。即毗樓勒叉。此云增長主。謂能令自他。善根增長故。此王更領一部。謂薜茘多。薜茘多者。此云厭魅鬼。餘如音義。
二列名結數。
所謂增長鳩槃茶王(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修學無礙法門放大光明。
此類。障礙深重故。偏明無礙。自學權實無礙。法界智光。以利眾生。
八乾闥婆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乾闥婆王。
乾闥婆。此云尋香。謂諸樂兒不事生業。但尋諸家飲食香氣即往。設樂求食自活。因此世人。號諸樂人。為乾闥婆。彼能執樂故。以名焉。亦云食香。止十寶山間。食諸香粖。即帝釋執樂神也。帝釋須樂。此王身有相現。提頭賴咤。即東方天王。此云持國。謂護持國王。安眾生故。此從所領為名。更領一部。名毗舍闍。此云噉精氣。謂噉有情及五穀精氣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持國乾闥婆王(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於大法深生信解歡喜愛重勤脩不倦。
大法。即大緣起法也。信解故歡喜。深心故愛重。既歡既重。故不替修行。
第三欲色諸天眾。天者。自在義。光明義。清淨義。智論云。天有三種。一人天。謂帝王。二生天。謂欲色等。三淨天。謂佛菩薩第一義天。今通後二。然諸天壽之長短。身之大小。衣服輕重。宮殿勝劣。俱舍十一。及瑜伽等論。起世等經。皆廣辨之。恐繁不敘。文中先有七段。明欲界天。後有五段。明色界天。前中即分為七。初月天子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月天子。
月者。缺也。有虧缺故。下面頗胝迦寶水精所成能冷能照。表菩薩得清涼慈。照生死夜。如云菩薩清涼月等。
二列名結數。
所謂月天子(至)大威德光明天子。
初一是總。雖標總稱。即受別名。下皆準此。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顯發眾生心寶。
水珠見月。則流潤發光。淨心遇緣。則慈流智發。生了既發正因顯然。生由性成。則了非外入。生與不生無二。發乃發其本心故。顯發雙辨。
二日天子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日天子。
日者實也。常充實故。下面亦頗胝迦寶火精所成。能熱能照。表菩薩智照故。又日以陽德。月以陰靈。一能破暗。表根本破惑。一能清涼。表後得益物。又依寶性論。法日有四。一破暗如慧。二照現如智。三輪淨如解脫。四上三不相離。如同法界也。
二列名結數。
所謂日天子(至)普光明天子。
可畏敬幢者。為惡者畏其照明。為善者敬其辨業。以斯超出故。以名幢。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修習利益眾生增其善根。
居者辨業。成就本行等利益也。生長穀稼。開敷覺華等。為增長善根。如出現品。
三三十三天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三十三天王。
佛地論等皆言。妙高山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三十三也。下釋天名。皆依佛地。
二列名結數。
所謂釋迦因陀羅天王(至)自在光明能覺悟天王。
釋迦。能也。因陀羅。主也。具足應云釋迦提桓因陀羅提桓天也。即云能天主。撫育勸善。能為天主故。更有異釋。如音義說。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發起一切世間廣大之業。
發起廣大業者。令修普賢行故。以此天居地天之頂。總御四洲。雖勝事頗多。猶懼修羅之敵。若修善者眾。則天侶增威。苟為惡者多。則諸天減少。故多好勸發。況受佛付屬。大權應為。至如堅常啼之心。施雪山之偈。成尸毗大行。破盧志巨慳。談般若於善法堂中。揚大教於如來會下等。皆是發起廣大業也。
四須夜摩天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須夜摩天王。
須者。善也妙也夜摩時也。具云善時分天。論云。隨時受樂。故名時分。又大集經。此天用蓮華開合。以明晝夜。又云。赤蓮華開為晝。白蓮華開為夜。故云時分也。隨此時別。受樂亦殊故。論云隨時受樂也。
二列名結數。
所謂善時分天王(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修習廣大善根心恒喜足。
喜足在於第四。今慕上而修。
五兜率天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不可思議數兜率陀天王。
兜率陀。此云喜足。論云後身菩薩。於彼教化。多修喜足之行故。得少意悅為喜。更不求餘為足。
二列名結數。
所謂知足天王(至)而為上首不思議數。
三攝德圓滿。
皆勤念持一切諸佛所有名號。
彼天。是諸佛上生之處故。令脩念佛三昧也。召體曰名。響頒人天為號。通號別號。皆悉念也。不計一方。故云一切。以諸如來同一法界。體德均故。念即明記而慧逾增。持而不忘故無間斷。以佛為境。何五塵之能惑哉。
六化樂天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化樂天王。
論云。樂自變化。作諸樂具。以自娛樂。又但受自所化樂。不犯他故。名為善化也。變謂轉變。轉麤為妙。化謂化現。無而忽有。
二列名結數。
所謂善變化天王(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調伏一切眾生令得解脫。
以出世化。故得解脫。
七他化自在天王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數他化自在天王。
論云。令他化作樂具。以自娛樂。顯己自在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得自在天王(至)因陀羅力妙莊嚴光明天王。
寂靜境門者。境為入理之處。即是門也。根無躁動故稱寂靜。根即門也。根無取著。方見境空。合為門也。故鴦掘經云。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勤修習自在方便廣大法門。
物我自在。即廣大法門。
第二色界諸天。眾有五眾。以第四禪有二眾故。然四靜慮。攝天多少。下經頻列。至十藏品。當會釋之。多依十八。初二三禪。各攝三天。皆舉最上。以勝攝劣故。但列一下文說頌。徧觀諸天。第四靜慮。自攝九天。上五小乘聖居。非此正被異生位中。廣果至極故。今列之。大自在天。三千界主。所以別列。初大梵天王眾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
佛地論云。離欲寂靜。故名為梵。具云梵摩。此云清潔寂靜。謂創離欲染。故名清潔。得根本定。名為寂靜。
二列名結數。
所謂尸棄天王(至)悅意海音天王。
尸棄。此云持髻。謂此梵王。項有肉髻。似螺形故。亦名螺髻。或云火頂。以火災至此故。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金色衣。禪悅為食。
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
三攝德圓滿。
皆具大慈憐愍眾生舒光普照令其快樂。
本修慈心。得生梵世。等流相續。還慜眾生。好請轉法故。智光照物。不為汙行故。身光發揮。若有遇之。身心悅樂。
二光音天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光音天王。
二禪第三天也。智論亦云。第二禪通名光音。彼天語時。口出淨光故。有云。彼無尋伺。言語亦無。用光當語。故名光音。瑜伽。名極光淨。謂淨光徧照自他處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可愛樂光明天王(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皆住廣大寂靜喜樂無礙法門。
定生喜樂。離尋伺故。得寂靜名。然凡得之。捨動求靜故。非廣大味定之喜。非無礙法。今菩薩。即動而靜。不散不味。是為廣大無礙法門也。
三徧淨天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徧淨天王。
此天。離喜身心徧淨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清淨名稱天王(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悉已安住廣大法門於諸世間勤作利益。
身心徧淨。未為廣大。物我無二。普益世間。方為廣大也四廣果天三。初標數辨類。
復有無量廣果天王。
即第四禪。第三天於異生善果此最廣故。所有功德。勝下三故。
二列名結數。
所謂愛樂法光明幢天王(至)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三攝德圓滿。
莫不皆以寂靜之法而為宮殿安住其中。
此天。離八災患。世中最寂。今以實智。住本寂之宮。
五大自在天三。初標數辨類。
無有無數大自在天王。
梵云摩醯首羅。是也。於三千界最自在故。智論第二云。此天。有八臂三目。乘白牛。執白拂。一念之間。能知大千雨滴。下經同此。智論第一。過五淨居。有十住菩薩住所。亦詺淨居。號大自在天王。又三乘中。立此為淨土。是報身所居。約實但是第十地菩薩。攝報之果多作彼王耳。
二列名結數。
所謂妙燄海天王(至)而為上首不可稱數。
三攝德圓滿。
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
三千界頂。非無相不超。非離相求故。所行平等。然上釋名歎德。多從義便。以順類殊。若約實德。無不互有。皆可虗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