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女敬順從。有十四偈。分三。初三忘苦眷德。
爾時童女白太子言敬奉來教即說頌言。
無量劫海中地獄火焚身(至)甘心受此苦。
二希同勝行。即正是發菩提之心。
無量生死海以我身肉施(至)願能眷納我。
三有五偈。勸詣如來。
我曾夢見此妙法菩提場(至)供養彼如來。
八太子攝受。
爾時太子聞勝日身如來名生大歡喜。
由敬佛故。心生歡喜。
願見彼佛以五百摩尼寶(至)瞻仰太子目不暫捨。
九母陳慶遂故重讚女。十偈分四。初一標其遂志。
其母善現於太子前而說頌言。
此女極端正功德莊嚴身昔願奉太子今意已滿足。
二有二偈。德行懸同。
持戒有智慧具足諸功德(至)遠離一切過。
三有四偈。身語超倫。
此女身柔輭猶如來繒纊(至)悉離諸惡業。
四有三偈。內心蘊德。
心淨無瑕垢遠離諸諂曲(至)恭敬一切佛。
十正共修行。亦分十段。初詣佛供養。
爾時太子與妙德女(至)五百摩尼以為間錯。
二聞經得法。
時佛為說普眼燈門(至)勝日身如來者我身是也。
二見中間多佛。
彼佛滅後其世界中(至)我皆親近承事供養。
此但略例四十八佛。以為流例。廣明如結中。
三正得法之時。
其最後佛名廣大解。
即六十億那由他之後。
於彼佛所得淨智眼(至)菩薩三昧海境界解脫。
四多劫修瑩二。初於一剎塵劫修行二。初多劫修行。未窮菩薩之境。
佛子我得此解脫已(至)心行智慧三昧境界。
二明菩薩難遇見者不空。
佛子若有眾生得見菩薩(至)三菩提得不退轉。
二於百剎塵劫修行二。初多劫修證。未知菩薩解脫。
佛子我見彼佛得此解脫已(至)所得普賢解脫門。
二釋不知所由二。初總顯深廣。
何以故菩薩普賢解脫門(至)與如來境界等。
所以不知者。以稱事理之無邊。等諸佛之境界故。斯則等覺菩薩解脫。十地不知。故名普賢解脫。
二別顯深廣難知之相。謂一毛法不可窮。況多毛多身廣大之用。以是無盡無邊之法門故。於中有五。初一毛中。見器世間。
佛子我於佛剎微塵數劫(至)種種方便種種清淨。
二見智正覺世間。
又於菩薩一一毛孔(至)說種種修多羅恒不斷絕。
三見眾生世間。
又於菩薩一一毛孔(至)種種作業種種諸根。
四見菩薩修行。
又於菩薩一一毛孔(至)無邊攝取眾生方便。
五總結不窮深廣。
佛子我於佛剎微塵數劫(至)悉見三世法界中事。
四謙己推勝。
佛子我唯得此觀察菩薩(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二。初指後位。
善男子此世界中有佛母(至)眾生善根常無休息。
如後當釋。
二頌前法。臨行再述故。三十一偈分三。初一總顯菩薩益生。
爾時釋迦瞿波女(至)承佛神力即說頌言。
若有見菩薩修行種種行起善不善心菩薩皆攝取。
超頌前見者不空。生下女人染心之益。
二有十五偈。明遠劫前。
乃往久遠世過百剎塵劫(至)妙相莊嚴身。
長行所無。長行語真淨發心。但論德女。今則收其雜善。故敘遠緣。以麤況妙。
三有十五偈。正頌長行德女因緣。
此後所經劫二百有五十(至)諸劫所行道。
六戀德禮辭。
爾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帀辭退而去。
已下入第七十六經。
大文第二。有十一人。明會緣入實相。謂會前諸位差別之緣。令歸一實法界生於佛果。如摩耶生佛。故次明之。然人雖十一。約法唯九。約會為十。初一為總。餘九為別。故摩耶得智幻法門。末後德生亦得幻住。始終相會。該於中間。總別圓融。歸實無二故。摩耶既會緣入實。何得更須十人。豈不向言總別相會。非別無以成總故。又顯餘是所會之緣。所以語十。表其無盡。無盡之緣。皆成摩耶之實德故。又此一相。義當等覺。等覺方能親生佛故。等覺却入重玄門中。故有十人。多明入俗。初天主光。且須正念無失。次可為世師。徧窮眾藝字智之門。無依無盡。無著清淨。清淨則淨智發光。發光則智相無盡。無盡則成願不違。方能還歸幻住。故雖十一。不失入實之言。始末皆幻。方知諸緣體虗即實。今初總中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將詣觀成三。初標將詣觀成。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欲詣(至)即時獲得觀佛境界智。
摩耶昔云天后。天后能生佛。故權教中說。生佛七日。命終生天。晉經指在迦毗羅城。則顯常不滅矣。又上文云。此世界者。亦表即佛境界。是故證得觀佛境智。然說摩耶。或云是實非化。或云是化非實。或云亦化亦實。或云非化非實。皆帶方便。約此宗說。即法界實德。人法圓融。
二別明觀念二。初總。
作如是念是善知識(至)以如幻願而持佛身。
總念勝德已。能闇合願智幻門。
二別。
隨意生身無生滅身(至)唯是普賢淨目所見。
別念一十七身。唯普眼見。冥契下文天后所現。
三思欲親承。
如是之人我今云何(至)思其語言受其教海。
二勝緣引導三。初主城神顯教修心三。初以華散。
作是念已有主城神(至)眾色寶華以散善財。
二正以言教。有三十門。分三。初明十度行。
作如是言善男子(至)聽受一切佛所說法。
有十二門。初施後智。各有二句。中八各一。城神既爾。令護心城。是知無有一事一塵非法門矣。心名城者。蓋其中有正覺法王。萬德所聚故。
二有十一句。即初地淨治地法。
應扶助心城謂深信一切佛功德海。
十種勝行。文小不次。而數全足。上一信。
應廣大心城謂大慈普及一切世間。
二慈。
應善覆心城謂集眾善法以覆其上。
三堅固。
應寬廣心城謂大悲哀愍一切眾生。
四悲。
應開心城門謂悉捨所有隨應給施。
五捨。
應密護心城(至)逐諸惡法不令其住。
六七皆慚愧。謂不容惡故。
應決定心城謂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無退轉。
八無疲厭。
應安立心城謂正念三世一切如來所有境界。
九如說行。
應瑩徹心城(至)所有法門種種緣起。
十知諸經論。
應部分心城(至)皆令得見薩婆若道。
十一即成就世智故。能普曉眾生。
三有七句。福智圓滿。
應住持心城謂發一切(至)周徧法界大福德聚。
上二是福。下五是智。
應令心城明了(至)謂正念一切諸佛如來。
此三權智。
應知心城自性(至)謂以一切智了諸法。
此二實智。
三結讚微釋。及成勝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乃至究竟必當成佛。
二身眾神密加授法二。初讚友令欣。
爾時有身眾神名蓮華法德(至)種種稱歎摩耶夫人。
二放光加被。
從其耳璫放無量色相(至)乃至徧入身諸毛孔。
三善財獲益。所謂十眼。
善財即得淨光明眼(至)見佛平等不思議身故。
不思議身者。十身無礙故。佛平等者。佛佛同故。故異於前。但明法身。餘可準思。
得無礙光眼(至)覩一切剎諸佛出興故。
三法堂羅剎。教求友之方三。初教二。初教十法增其智。
時有守護菩薩法堂羅剎鬼(至)則得親近諸善知識。
二先標次釋。
何等為十。
有十一心。
所謂其心清淨離諸諂誑。
一直心。
大悲平等普攝眾生。
二悲心。
知諸眾生無有真實。
三智。
趣一切智心不退轉。
四進。
以信解力普入一切諸佛道場。
五信。
得淨慧眼了諸法性。
六深。
大慈平等普覆眾生。
七慈。
以智光明廓諸妄境以甘露雨滌生死熱。
九益。
以廣大眼徹鑒諸法心常隨順諸善知識。
十一常。後是為下結。
是為十。
二息其亂三。初標。
復次佛子菩薩成就(至)則常現見諸善知識。
二徵釋。
何等為十所謂法空清淨(至)不捨離不缺減三昧。
於境不捨離等者。凡夫染境。二乘捨境。權教縱觀。空有互陳。並為缺減。若圓修者。觸目對境。窮盡法源。不取不捨。故央掘經云。摩訶衍者。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了了分明見。具足無減脩等。又云。所謂眼入處。於諸如來常明見來入門。具足無減修等。
普見一切佛出興三昧(至)善知識所無過失三昧。
三結。
佛子菩薩成就(至)處處值遇諸善知識。
三詰遇友者。既定慧雙游。無境不契。並為道品。則真友懸通能如是行。為護正法堂也。
二問。
說是語時善財童子(至)城邑聚落求善知識。
三答。文有四法。
羅剎答言善男子汝應普禮十方求善知識。
一以友無不在故。
正念思惟一切境界求善知識。
二以法為體故。
勇猛自在徧游十方求善知識。
三身同友徧故。
觀身觀心如夢如影求善知識。
四智與境合故。如夢如影。又前三離境界相。四則離心緣相。求善友者。幸思此言。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三。初覩依二。初受行其教。躡前起後。
爾時善財受行其教。
近躡羅剎之言。遠通前三勝友。以前二神並未答故。即由前來三位調練故。得覩斯勝報。
二正明所見三。初明蓮華。
即時覩見大寶蓮華從地涌出。
所證法界。自性無染。故曰蓮華。無明既開。不離心內。如從地涌。亦表性淨萬行之因。從法性地而出現故。此即十定中普賢之華也。
金剛為莖妙寶為藏(至)無數寶網彌覆其上。
二明上樓觀。
於其臺上有一樓觀。
謂能證權實二智。依於所證。而重現故。
名普納十方法界藏。
智包無外。云普納十方。
奇妙嚴飾金剛為地千柱行列。
總攝五位。自分勝進。故云千柱行列。
一切皆以摩尼寶成(至)階陛欄楯周帀莊嚴。
其一一事皆有所表。恐厭繁文。
三明樓觀中寶座。
其樓觀中有如意寶蓮華之座。
即智體自空故。樓中有座。
種種眾寶以為嚴飾。
空具性德故。廣顯莊嚴。
妙寶欄楯寶衣間列(至)不可思議微妙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