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经疏注
18937500000024

第24章

○阿僧祇品第三十

初來意有二。一通辨者。謂前三品別答前問。此下三品總明等覺。勝德深奧故二別辨者。前既智圓證極。此品校量行德難思。故次來也。又難思佛德。菩薩盡窮故。亦為遠答。變化海故。下偈廣明變化大用。即其意也。又通顯一部之數量故。

二釋名者。阿之言無。僧祇曰。數全帶數名。若晉本云。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兼能問人。即人法雙舉。及菩薩所問之筭數。梵本同此。然僧祇是十大數之創首。經論多用。故以標名。亦顯此數。即離數故。寄無數標名。

三宗趣者。寄數顯德。分齊為宗。令知普賢及知諸佛離數。重重無盡為趣。

四釋經文。此下三品總顯深奧。即為三別。此品明勝德無數。次品明盡一切時。後品明徧一切處。然此三品。初一通明佛菩薩德。次品正顯佛之勝德。兼明菩薩。後品唯明菩薩之德。所以爾者。亦是等覺亦名佛故。位後普賢是佛菩薩故。今初一品。文分為二。先問二。初牒佛所說。

爾時心王菩薩。

所以心王問者表數。不離心數與非數。皆自在故。又顯此數。統收前後。辨超勝故。

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至)不可說不可說。

所以偏問十者。舉後攝初。顯無盡故。前後文中多用此故。故後文云。如來演說。但問本數。已攝諸轉。

二正明諮問。

世尊云何阿僧祇乃至不可說不可說耶。

二答四。初讚問成益。

佛告心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至)而問如來應正等覺。

令入佛所知數者。以是圓教所明。深廣無涯。唯佛方測。不同凡小之所能知。如黃帝筭法。但有二十三數。始從一二。終至正載。已說天地。不容小乘六十已至無數。此有百二十四倍。倍變之故。非餘測故。數終極寄不可說。況復偈初更積不可說。歷諸塵剎。以顯無盡。所以佛自答者。表難思故。又明此品統語因位終德。故佛說之。

二誡聽許說。

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三敬受尊命。

時心王菩薩唯然受教。

四正答所疑二。初長行明能數之數廣多。

佛言善男子一百洛叉(至)為一不可說不可說轉。

問乃舉後難知。答則始終具說。初言一百洛叉為一俱胝者。是中等數洛叉是萬。俱胝是億故。光明覺品云過一億。梵本皆云俱胝故。若依俱舍。以洛叉為億。則俱胝當兆也。若兼取一十百千萬等下等數法。則通有百三十七數。由前易故。略不說之。俱胝已下並是上等數法。倍倍變故。餘如光明覺品中說。其中多存梵音。但是數名更無別理。末後云。此又不可說不可說者。若類前具牒。便有四箇不可說字。故譯家云。此又二字替一不可說不可說。為譯之巧。

二偈頌。顯所數之德無盡。有一百二十偈。大分為二。初六偈明普賢德。廣說不可盡二。初四偈半明能數多。

爾時世尊為心王菩薩而說頌言。

不可言說不可說(至)一塵十萬不可說。

積數自有十重。以顯無盡。是知上至不可說轉。尚約順機。據佛所知。實無盡故。言十重者。一初句積不可說至不可說。然此應積最後不可說不可說轉。而但積不可說者。有二義故。一取言易故。下偈多用故。二表言所不及之數故。次三句將上所積充滿一切不可說初句。標後二句釋。謂何者是一切不可說。釋云不可說劫中說不盡者。三半偈將上諸不可說一一是一剎皆碎為塵。四半偈即前一一塵有不可說剎。五有半偈。將前諸塵中剎一念。徧碎為塵。六有半偈。念念碎塵。復盡多劫。七有一句。明前所碎塵。復有多剎。八有一句。即此多剎。復碎為塵。九有半偈。以多筭數。經於多劫。數上諸塵。云如是數。十以上諸塵數劫。一塵有十萬箇不可說劫。如是重重無盡無盡。

二一偈半顯所數廣。

爾劫稱讚一普賢(至)如是乃至徧法界。

略舉三重。一將上諸劫。讚一普賢之德不盡。二況一塵中有多普賢。三況徧法界塵。皆有多矣。是知普賢德無盡故。若不以稱性之心思之。心惑狂亂。

二有一百一十四偈。明佛德深廣普賢窮究。即廣顯變化之相。文二。初明果德無礙因位善窮。二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初中分二。初果法無礙二。初三偈依報自在。

一毛端處所有剎(至)種種奇妙不可說。

二明依正融攝。即入自在。於中五。初依中現正。

於彼一一毛端處(至)咸放光明不可說。

二有十一偈半。明正中現依。文二。初現蓮華光明。

於彼一一光明中(至)不可言說不可說。

二有二偈半。現淨土之用。

彼如須彌一妙寶(至)皆出光明不可說。

三有五偈。依中現正說法調伏。

光中現佛不可說(至)調伏眾生不可說。

四有二偈。明現時常住。

或復於一毛端處(至)復現於化不可說。

五有九偈半。明自在調生。

彼佛法身不可說(至)於中差別不可說。

第二明因位善窮。文分為二。初有半偈。結前生後。

菩薩悉能分別說諸明筭者莫能辨。

二正顯因德。於中有十。初八偈明帝網身土是起行處。

一毛端處大小剎(至)入已所作不可說。

又前文明其展徧。此明包容。文影略耳。言毛孔悉能受諸剎等者。稱法性之一毛。故受多剎而無外。不壞相之多剎。安徧語者之一毛。內外緣起。非即離故。

二三業勤勇行。

意根明了不可說(至)了達一切不可說。

三有四偈半。明應器攝生行。

一切眾生不可說(至)利益一切諸世間。

四有五偈半。明游方供佛行。

普現其身不可說(至)恭敬諸佛不可說。

五有十一偈半。明廣修十度行。

修行於施不可說(至)念念恒住不可說。

六有二偈半。游剎自在行。

諸佛剎海不可說(至)雜染世界不可說。

七有四偈。明調伏眾生行。

了知眾生不可說(至)令眾生淨不可說。

八有七偈半。三業深淨行。

一一毛孔不可說(至)演說讚歎不可說。

九有八偈半。願智自在行。

彼諸菩薩不可說(至)哀愍世間不可說。

十有一偈。結德無盡。

不可言說一切劫(至)不可說德不可盡。

二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文二。初果三。初六偈總歎佛德。

不可言說諸如來(至)歎佛功德無能盡。

二有三偈。別明依報。

一微塵中能悉有(至)剎海分布不可說。

此中所明蓮華世界賢首如來即是。次品最後世界賢勝如來勝者為首。其義可知。

三有三偈。別明正報。

一一剎中有如來(至)獲深智藏不可說。

三明因德趣入。於中二。初有六偈半。明自分行。

種種數量不可說(至)一一了知不可說。

二有三偈半。明勝進行。

能於一時證菩提(至)菩薩一切皆明見。

且從相顯。略申科判。然上諸德。德德圓融。無盡無盡。惟忘懷體之。

○壽量品第三十一

初來意者。夫玄鑒虗朗。出乎數域之表。豈有殊形萬狀脩短之壽哉。然應物隨機。寧無不形而無不壽。故上品彰其實德。此品以辨隨機。雖積少至多顯。時無不徧。即前多德之一。故粗廣之。亦為遠答壽量海故。所以來也。

二釋名者。壽謂報命。量即分限。染淨土之報。壽隨機見之分限。以顯無盡之命無限之量。壽之量故。壽有斯量。通二釋也。別行經名無邊佛土經。即以處顯人。

三宗趣者。應物脩短為宗。顯窮來際無限為趣。以就同教。且積劣之勝。若就別教。則脩短圓融故。

次正釋文二。初集經者敘。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

而心王說者。以領旨故。佛壽自在故。

二正說三。初別舉十剎相望巧明。

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月智佛剎為一日一夜。

二舉略顯廣。

佛子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

三舉其玄極。

最後世界一劫(至)大菩薩等充滿其中。

且如以劫為日。未歷十重。則劫不可說。況百萬僧祇。則最後之剎。已鄰剎海平等。故舉普賢等充滿。其中者。明極位所居。由此名為兼顯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