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西域。臘月盡誦戒。則云半月日已過。正月半。則云一月日已過。正月盡誦戒。則云一月半日已過。餘可准知。今順此方。則正月十五日誦戒。為半月日已過。餘例可曉。其夏秋冬。並如上)。
少一夜。餘有(一半)夜。兩月半日在。
(少一夜者。西域一年分三時。每一時中。一定第三黑半月少一夜。是正月小也。若第七黑半月少一夜者。是三月小也。夏。冬。准算可知。一年定少六夜。此方曆數不定。須照月而言。逢月小誦戒。則云少一夜。若月大。則不必言矣。餘有一夜者。若白日誦戒。則本日一夜還在。則可言餘。若白日有緣。至初夜分誦者。應云餘有半夜。若到中夜亥時誦者。此句則不必言矣。以布薩本日夜分盡去。更無可餘故。律云。不得在後夜布薩。是也。兩月半月在者。是正月十五日誦戒。謂春分既過半月。三月之數。惟存兩月半日在矣。餘可准知。此不繁例)。
老死至近。佛法欲滅。諸大德。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心勤求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善法。各趂強徤時。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須待老。欲何樂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諸大德。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戒。汝等諦聽。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應白懺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諸大德清淨。若有他問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在眾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罪不懺悔者。得故妄語罪。故妄語者。佛說障道法。若彼比丘憶念有罪。欲求清淨者應懺悔。懺悔得安樂。諸大德。我已說戒經序。(撫尺云)。
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三問已)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廣小。略大者。有八處問清淨。一一皆如戒序問法。如是從初篇高聲朗誦至卷終。即舉誦菩薩戒佛名。及聞經偈已。即問和集白。略誦大乘。若略小。廣大者。戒序問清淨已。即如是誦)。
四波羅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三十尼薩耆波逸提諸大德是法僧常聞半月半月九十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眾學戒七滅諍
說戒經中來。(撫尺云)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三問已)。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八處問清淨已。即舉誦大乘戒佛號。及開經偈。廣誦大乘。若二部俱廣者。誦已。即舉誦戒功德殊勝行等偈。大眾同和迴向畢。其迎請者起座。先禮佛一拜。誦者下座。亦禮佛一拜。迎請者云)。
送師傳歸寮。(答)不勞(師出已。大眾齊禮佛一拜。次第各散)。
(其知事人。將所辨具。或收舉在衣處。或仍舊留在堂中。遣人照看。待誦大乘戒。勿令遺失)。
九續誦大乘法
(其日若無因緣所羈者。兩乘廣誦。准律明制。於布薩堂誦比丘戒竟。遵梵網經。移座佛殿說菩薩戒。若座上有佛供者。則不必移。就於彼處誦之。以諸佛道同故。若在一時誦者。准小乘集〔自〕法即是。大乘白法。不行亦可。時至鳴鐘三下。或如前打法。菩薩比丘聞已。各披大衣。整儀入堂。仍如前序戒而立。首領執香。二引禮鳴磬。如前法。請一具德學菩薩比丘誦大乘戒。或是前人。或另請。師至堂中。及迎請等儀。一一如前。維那舉云)。
香雲蓋菩薩摩訶薩(第二。第三。添南無念。三稱已。次舉)。
南無千華臺上盧舍那佛(三稱。再舉)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撫尺問云。
菩薩比丘僧集否。(答)菩薩比丘僧已集 和合否。(答)和合 未受菩薩戒者出否。(答)此中無有未受菩薩戒者。(若兩乘一座誦者。有單受比丘戒者遣出。座上問時。應答)已出 不來諸菩薩比丘。說欲及清淨有否。(若有。答)有。(說法如前。惟加菩薩二字)。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誦菩薩戒羯磨(即單白和僧)。
大德菩薩僧聽。今(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薩。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誦菩薩戒。白如是。
(白已。有菩薩沙彌。呼彼一齊進堂。向上作禮三拜。徃後序坐聽戒)。
撫尺云。
諸佛子等。合掌至心聽。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眾集默然聽。自知有罪當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罪益深。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眾清淨。諸大德諦聽。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貧得寶。如病者得瘥。如囚繫出獄。如遠行者得歸。當知此戒。則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怖心難生。善心難發。故經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慎勿懈怠懶墮。睡眠縱意。夜即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徒設疲勞後生深悔。眾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如法修行。應當學。
歸命盧舍那 十方金剛佛 亦禮前論主 當覺慈氏尊 今說三聚戒 菩薩咸共聽 戒如大明燈 能消長夜暗 戒如珍寶鏡 照法盡無餘 戒如摩尼珠 雨物濟貧窮 離世速成佛 惟惟法為最 是故諸菩薩 應當勤護持
諸大德。我已說菩薩戒序竟。(撫尺云)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三問)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然後高聲朗誦。句義了然。若廣誦者。從經題乃至八萬威儀品當廣明。撫尺問清淨。其四十八輕。前三十逢十戒處問。後十八。至九戒已問。誦完。迴向。各次第去。若略誦大乘者。戒序問清淨已。即云)。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之下。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我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第一殺戒 第二盜戒 第三婬戒 第四妄語戒 第五沽酒戒 第六說四眾過戒 第七自讚毀他戒 第八慳惜加毀戒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第十謗三寶戒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撫尺云)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三問已)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第一不敬師友戒 第二飲酒戒 第三食肉戒 第四食五辛戒 第五不教悔罪戒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 第八背大向小戒 第九不看病戒 第十畜殺眾生具戒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廣明。(撫尺云)。
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三問已)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十一國使戒 第十二販賣戒 第十三謗毀戒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 第十五僻教戒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 第十九兩舌戒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撫尺云)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三問已)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二十一瞋打報讐戒 第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第二十五不善知眾戒 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第二十七受別請戒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第三十不敬好時戒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明。(撫尺云)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三問已)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第三十二損害眾生戒 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第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第三十七冐難遊行戒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當廣明。(撫尺云)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三問已)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第四十揀擇授戒戒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第四十三無慙受施戒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第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撫尺云)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否。(三問已)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南無千華臺上盧舍那佛。
誦戒功德殊勝行(云云) (其下座禮佛。及出散等儀。如前)。
十難緣略說法(出僧祇律)
(佛言。說戒之日。有八難事起。隨緣遠近。應略說之。若難事捉近。連戒序。亦不得說者。當如是白)。
諸大德。今(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薩時。各正身口意。莫放逸。
(說已。各散)。
告清淨法
(律云。說戒日客比丘來若少者。當告舊比丘清淨。應如是白)。
大德僧聽。我比丘(某甲)清淨(一說)。
(若說戒序竟。方陳此言。必有犯者。畢過告僧已。餘者次第聽)。
十一對首說戒法
(佛言。若一比丘住。於說戒日。至布薩堂。如前辨具已若客比丘來有五人。如僧法誦戒。若但四人。集白誦戒。不受欲。若但三人。各三語說戒。應具修威儀。對二比丘作如是言)。
二大德憶念。今僧十(四五)日說戒。我(某甲)清淨(三說)。
(餘二比丘。亦如是互作此法。若但二比丘者。亦准此法作之。惟除二字。說已。隨誦大小乘律)。
十二心念說戒法
(佛言。一比丘住處。於說戒日。如前辨具已。待客比丘。若無來者。應具修威儀。長跪。合掌。心念口言)。
今僧十(四五)日說戒。我(某甲)清淨(三說已。然後誦大小乘律)。
十三集結小界法
(律云。若布薩日。於道路中止。應和集一處說戒。或眾僧不得和合者。隨同師善友。下道各集在一處結小界說戒。此乃是開緣也。其眾僧眾一處已。應作前方便答云。結小界說戒羯磨。惟除說欲。及行舍羅等二法不作)。
大德僧聽。今有爾許比丘集。若僧時到。僧忍聽。結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聽。今有爾許比丘集。結小界。誰諸長老忍。爾許比丘集結小界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聽爾許比丘集結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云。小界並無外相。即身所坐之處。以為界體。羯磨文中牒之。自顯標相。故云。今有爾許比丘集結小界也。白羯磨已。所誦之法。一一皆如僧法中作)。
十四說已解界法
(律云。時說比丘結界。不解而去。佛言。不應不解而去應作白二羯磨解。當復作前方便問云)。
僧集。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僧今何所作為。(答)。
解界羯磨(答已。即應如是白云)。
大德僧聽。今有爾許比丘集。若僧時到。僧忍聽。解此處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聽。今有爾許比丘集。解此處小界。誰諸長老忍。僧解此處小界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解此處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解已。收拾供具畢。聽各各去)。
律云。非羯磨地。行僧事者。得越毗尼罪。僧事已畢。小界不解而去者。突吉羅。
○第三受籌結夏篇(六法)
初灑掃敷座法
(准根本百一羯磨云。安居前一日。授事人應掃塗房舍。令清淨已。於大食小食上。當告白云)。
諸大德。明日僧伽作夏安居。所有諸事。咸應思念(一說)。
(至日若不白者。方丈前懸牌一面。上書今日受籌。明日安居。八大字。具知事者。於集眾處。令淨人掃灑已。於正中上面。供娑婆教主本師釋迦尼牟佛位。下面朝上左隅。供護法韋駄尊天位。並須香花羅列。燈燭幃煌。左右敷眾僧座。上面左隅。敷和尚座。於正中設一低桌。看人多少可為辨籌幾盤。應置二大籌。一者。先行佛位。二者。最後行護法韋駄尊天位。其籌不得粗惡曲戾。五分律云。極短並五極指。長一拳肘。簏不過小指。細不減粗箸。以香水洗過。放淨盤中。鮮花覆上。應設二籌盤。二空盤。人多者。四籌盤。四空盤。放低卓上。整齊擺好。若伽藍大者。先應差堪能者受欲。待彼回堂已。時至鳴椎。此是打鐘三下。盡集界內僧)。
二安詳聚集法
(時諸比丘。聞揵椎聲已。各〔彼囗〕多羅僧。肅靜威儀。手持坐具。雁行而出。至作法處。先禮佛一拜。各序戒次端立。不得高聲講話。笑語喧譁。如兵奴法。若有行行人。應遣在最後一行。自取墊子而敷。其方丈侍者。亦俱先出到作法處。各序次而認位已。以坐具放在墊于上作記。然後著二人回方丈。隨侍和尚出來。不然。眾中序定位次。又要移〔動〕。彼此不怡。其自恣。非受功德衣兩法亦如是。眾僧集已。上座應問一聲。大眾可曾濟否。有人答已。方去迎請)。
三次序迎請法
(大眾齊集已。上座執香。二引請鳴磬隨後。戒長者出眾六人。或八人。少者四人。往方丈請和尚。其執香者走中門。餘者傍退。對面而立。待和尚至公位前。迎請者前後兩班。執香者站在居中。一齊向上。頂禮三拜。或一拜。問訊已。末後先行。引磬在後。序次而打。聲盡方鳴。香又次後走出中門。到集眾所。執香者在下面右邊班尼對韋馱座立。請者各歸本位前立。二引磬領和尚到佛位前。問訊。胡跪。拈香三辨。起身再一問訊。轉身下先一兩步。居中向上。禮佛三拜。二引磬站在佛座前。次第而鳴。禮已即轉身下走。引和尚到韋馱前。先一問訊。拈香三辨。再三問訊已。和尚轉身上行歸位面立。引請。及侍者亦各歸位。首領上香已。大眾一齊向上排班)。
四禮拜歸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