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二人同懺者。所離之衣相同。并持手中。一番作白。如或不然各秉羯磨。懺悔主雙手持衣。白云)。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離三衣宿。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所離之衣。或有不在者。如前牒名而還)。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離三衣宿。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誰諸長老忍。僧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還(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白已。求懺者居中向上一拜。問訊。長跪。合掌。懺悔主以衣還彼手中。而作是言)。
此衣。憑眾僧前作法還你。似同新得。再莫要離了。
(彼接衣已。仍如前令一人。為彼持之于傍立。和尚復當警策守持。勿令輕易。知事人呼云)。
起立。至誠禮謝和尚三拜。(尚云)普禮僧足。兩邊齊合掌。
(拜已。問訊。傍立。知事人復云)。
大眾頂禮和尚。(尚云)免禮。
(大眾各次序散。其懺悔者。持三衣隨懺悔主徃屏處。如上卷第九篇中儀文。受已。以衣送回。知事人引彼到方丈再禮謝和尚已。然後徃各處禮謝大眾畢。復拜過知事人。方回)。
十三有緣轉付法
佛言。若眾僧多難集。此比丘有因緣事欲遠行者。應問言。汝此衣物與誰。隨彼說便與。是中有一月衣。急施衣。過後畜。長鉢。殘藥長衣。此五長戒。依此法還之。作法者。當如是白。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是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故畜(眾多若干)長衣。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僧今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誰諸長老忍。僧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此比丘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某甲)比丘當還(某甲)比丘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未成衣。應言。長衣財)。
十四經宿還衣法
作前方便(答)還長衣羯磨。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長衣。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持是衣還(某甲)比丘。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故畜(眾多)長衣。犯捨墮。此衣。已捨與僧。僧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誰諸長老忍。僧持此衣還(某甲)比丘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還(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十五四三人懺法
(佛言。若向四人懺者。捨財文同於上。懺罪須口和。三人不得用單白。還財得作直付羯磨。如上白法。若欲在三比丘前懺悔者。應至三清淨比丘所。如前懺法。〔其〕修威儀。如是捨言)。
諸大德聽。我(某甲)比丘。故離三衣宿(或云。故畜眾多長衣)。犯捨墮。我今捨與諸大德(一說)。
(作是捨已。乞懺畢。主法者隨意指示罪。初名種。先請懺悔主。其請詞。及檢過。從生八品有無。并發露禮僧等儀式。皆如前僧中無異。其懺悔主應問餘二比丘言)。
二長老。若長老聽我受(某甲)比丘懺悔者。我當受。
(二比丘答云)可爾(答已。懺悔竟。還衣當如是白)。
二長老聽。(某甲)比丘。故離三衣宿(或云。故畜眾多長衣)。犯捨墮。此衣已捨與我等。若二長老忍者。今持此衣還(某甲)比丘。(二比丘答言)可爾(對二人懺法亦爾。惟除二字為異)。
十六對首懺衣法
(佛言。若在一比丘前懺悔者。至一清淨比丘所。應如法懺。今時行事。對首懺多。故須明立定式。使披尋者易為照練)。
捨衣法
(應將一比丘。至自然界中。或戒場上。將所犯財。並束一處。〔其〕修威儀。如是捨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離三衣宿(或云故畜眾多長衣)。犯捨墮。今捨與大德(一說)。
(餘詞如上。懺悔主應為分別罪名種相。名。謂六聚差別。種。為畜長。離衣。三十事異。相。謂一多不同。故律云。一名多種。住別異也)。
後懺故妄語非時食二單墮(三法)
先懺從生法
(儀式文詞。盡如前作。此唯是對首悔過。不同僧法為別。如求懺者。具修威儀。當作是說)。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非時食。犯眾多波逸提罪。經夜覆藏。隨夜展轉覆藏。經僧說戒默妄語。犯突吉羅罪。經夜覆藏。隨夜展轉覆藏。並犯突吉羅罪不憶數。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更不敢作。願大德憶我(一說)(受懺者云)自責汝心生厭離。(答)爾(一叩)。
次悔默妄語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經僧說戒默妄語。犯突吉羅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更不敢作。願大德憶我(一說)(受懺者言)自責汝心生厭離。(答)爾(一叩。若未聽戒。則無此罪。及二品從生)。
後捨本墮法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非時食。犯眾多波逸提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大德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三說。受懺者言)自責汝心生厭離。(答)爾(一叩而起。其故妄語罪。如覆藏篇中懺。餘單墮法。例此可曉)。
○第九懺可呵法篇(二法)
初分別罪體法
可呵法者。謂比丘在村巷中。從非親里尼。自手受食食。或食尼指授食。或受學家食。或阿蘭若比丘在僧伽藍內自手受食食。而成罪也。此四法之中。如受尼指示食者。若無約勅止語。食則成罪。凡同受食諸比丘。一一皆須向彼說悔。罪方得除。若餘三法中有犯者。但問無病。食即成罪。只向一比丘前說悔。罪便得滅。諸律令請一人為懺悔主。說罪名種。一說便止。
次請師悔過法
(其請法與波逸提同。唯更罪名為異。於中小罪。檢察有無。事非一定。有則先懺。若無。即悔本罪)。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食比丘尼指授食。犯波羅提提舍尼罪不憶數。大德。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今向大德悔過。(僧祗律云。前人應問言)汝見罪否。(答言)見。(應呵責言)慎莫更作。(答)頂戴受持(一叩而起)。
○第十懺突吉羅篇(二法)
初除故作法
佛言若故作者。犯應懺突吉羅。又犯非威儀突吉羅。律本具明故悞二心。唱言爾罪條別。
(其請懺主等儀同上。從生。根本。名須爾識。種相多少並委審詳。有覆則如前先懺。若無。但悔根本)。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故不齊整著僧伽黎(餘有准加)。犯突吉羅罪。今向大德。發露懺悔。更不敢作。願大德憶我。(一說。受懺者言)自責汝心生厭離。(答)爾(一叩而起)。
(此但准一百法中初戒而言。餘有所犯。懺法同上。唯更罪名為異。若誦戒錯落。或羯磨差脫者。則云錯落毗尼。犯突吉羅罪 若羯磨文中多字而作。或少白字者。則云增減毗尼。犯突吉羅罪 若自作羯磨。羯磨作白。或牒事不清。說欲錯者。則云顛倒毗尼。犯突吉羅罪 若破安居者。則云故破安居。犯突吉羅罪。今向大德。云云)。
次除悞作法
應具修威儀。心生慚愧。口作是言。
我(某甲)比丘。悞不齊整著僧伽黎。犯突吉羅罪。我今自責心悔過(一說)。
十誦毗尼序云。若賊捕得。若病人。雖相應罪。聽心念口言。懺後從清淨比丘懺悔。後聽受彼。
(所言相應罪者。同犯此一罪也。謂平居之時。不得向同犯者懺悔。同犯者。亦不得受他懺悔。今在難中。故令不病之人。不被賊捕之人。先作意曰。我今此罪。後更當從清淨比丘懺悔。作此意已。即得受彼病人。賊捕得人懺悔。使彼死後。不墮落也)。
根本雜事云。具五種法。應作懺摩。一者有信心。二者發精進。三者生恭敬。四者口出美言。五者近善知識。
毗尼母論云。上座於下座前懺悔者。應具四法。一者褊袒右肩。二者脫革屣。三者合掌。四者說所犯罪。下座向上座懺悔者。應立五法。四法如前。加胡跪一法。本律云。上座向下座懺悔者。但除禮足。亦須胡跪。
(此上座不約九夏。二十夏。外論也。但先受持具足戒而言。乃至須臾頃者。即名上座。梵語悉替那。此云上座。亦名上士。具自利利他行者。為上士。單自利者。為中士。無一利行者。名下士。故須跪也。然懺者受者。善須珍重)。
羯磨儀式卷下(終)
跋
本師先老和尚之中興止作也。乃苦心閱律。深究開遮。竭力躬行。方還佛制。所以律風扇於宇內。稱為古佛再來。非謂逞性而行。妄齊先哲者也。故世尊滅後。迦葉尊者。語阿難言。供養舍利。乃人天所為。非我等事。宜當結集如來法藏。(玉)行解踈缺。辜負師門。不能高竪法幢。僅將羯磨儀式。記錄於此。以益時機。倘有同志競行。庶可報佛祖深恩於萬一也。
戊寅佛成道日書玉閣筆題
音釋
戒場
場者。地也。眾僧作法。結地為場。於中受戒。故曰戒場。律云。有須四人。十人。二十人。羯磨事起。眾僧集會疲極。佛言。聽結戒場。
檀越
檀。是梵音。此云施。越是此方之言。謂人能行施。即得超越貧窮苦海故。
常住
古今不變為常。依處不移為住。
盛衣貯器
文具。箱。籠。之類。
四方僧物
或云十方。四方唯凡。十方通聖。如供僧常食。體徧十方。唯局本處故。
現前僧物
此有二種。一。如檀越所施之物。唯施此處現前僧故。二。如亡五眾輕物。未秉羯磨。通於十方。白羯磨已。唯局本處。
波利婆沙
四分律云。覆藏行。律攝云。覆有兩種。一覆夜。二覆心。若作覆藏心。至過明相出。是名一夜覆藏。根本律云。徧住行。律攝云。別住行。
摩那埵
漢言折伏貢高。亦言下意。謂承事眾僧故。秦言意喜。目意歡喜。亦使眾僧歡喜也。
出罪
梵語阿浮訶那。漢言喚入。亦云拔罪。即出罪也。謂布薩。羯磨。自恣。說戒。一切法事。皆得共同故。母論中。名清淨戒生。謂於此戒中清淨無犯善持起去故。
偷蘭遮
善見律云。偷蘭名大。遮言障。謂障善道。後墮惡道。體是鄙穢。從不善以立名也。
獨頭
亦名自性偷蘭。乃別自犯故。謂本發心破羯磨轉法輪僧。或發心盜四錢以下等。若遂所欲。是名獨頭。
長衣
長者餘也。若有多餘衣財。長一尺六寸。濶八寸。即名長衣。應當說淨。
有漏
謂不修出世善法。漏落三界生死故。
無漏
謂修出世善法。證得無餘涅槃故。
三學
戒。定。慧也。
三增
增戒。增心。增慧。
有餘涅槃
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故言涅槃。秦言無為。或翻圓寂。或言泥洹。有翻安樂。謂已離煩惱結賊。故有餘苦。謂子縛已斷。果縛猶存故。
氍氀
音渠呂。毛席也。又曰毛布。即氈[毯-炎+辱]之類。
二報
華報。果報。
三途
地獄。餓鬼。畜生。
自然界
未曾作法故。
阿蘭若
或名阿練若。多論翻為閑靜處。天台云。不作眾事名閑。無憒閙故名靜。或翻無諍。謂所居不與世諍。即離聚落五里處也。
須臾頃
梵名摩睺羅。毗曇論翻為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言極少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