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福清市第二实验小学 林丽云
语文教育学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批改作文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然而传统作文的批改存在不少误区。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走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之路,更引起我们的深思。本文主要对小学生作文批改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引导学生在作文自改道路上走出“改”的弊端,迈向“改”的成功,“改”出一片新天地。
一、传统作文批改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包办过多。传统的教学一直沿袭着教师精批细改的套路,教师对着山一样高的作文叫苦连天,但学生却不领情。
2.教师重指导轻讲评。由于这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的神经在作怪。造成许多教师只重视写前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的写后自改习惯及能力的培养,而且我们教师对作文的修改也缺乏有效的评价与调控。
3.学段间的脱节。由于课标从第二学段才开始强调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造成许多老师在第一学段只重视写话,不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
(二)学生方面
1.当前现状不容乐观,孩子普遍没有修改的意识。
2.学生中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意识,缺乏合作精神。
二、针对弊端所采取的对策
我们应把“改”的优先权还给孩子,激发他们的修改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修改习作的习惯。我觉得以下几点甚为重要:
(一)树立典范——点燃“改”的兴趣
从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了解到,小学生对于自改作文,心理上有许多障碍。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必须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并将这一项工作贯穿于作文教学工作的始终。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活动进行作文自改目的教育,为学生树立典范,点燃“改”的兴趣。如讲述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谓一字生辉,而这个“绿”正是他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的结果。还可以在班里进行“优秀文章选登”“优秀文章大比拼”“我为病文把把脉”活动,点燃学生渴求修改作文的迫切愿望,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章生动感人,从而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真正体会到“三分文章七分改”的道理。
(二)教给方法——开启“改”的动力
当学生修改的兴趣被激起时,教师就得掌握好火候,趁热打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学生修改文章的动力。
1.学会用符号修改。平时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常会发现他们的作文本上有用改正纸贴的,有用改正液涂的。“像贴着一块块小膏药”这一现象就告诉我们:学生还未习惯运用修改符号修改。所以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改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让学生认识一些最基本的修改符号:A.删除号的作用是表示删除不用的字、词语、句子、段落或标点符号。B.互调号的作用是表示前后字、词语、句子的对调。C.增补号表示要增添漏写的字、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D.调动号表示以下内容可以另起一个自然段。E.更换号表示先删去不用的字、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然后换上适当的字、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等。这样既养成改文的习惯,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还提高了作文水平,真是一举多得。
2.学会读中修改。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说明了这点。在学生学会初步改文后,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下修改自己的习作。通常情况下,对于每篇习作的修改至少要通过两个回合:第一回合是默读,让学生观察习作的内容、结构是否恰当;第二个回合是朗读,也就是让学生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凭借语感发现自己习作中遣词造句上的问题。比如,我班一位学生写《美丽的公园》这篇习作时,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一进公园首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美丽的喷泉,喷泉的造型非常奇特。”朗读此句时,他总觉得别扭,后来经过仔细推敲,他认为,“首先”与“第一眼”保留其一,以避免重复,如此一读一改,语句就通顺多了。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经过修改,变得更通畅、更具体、更生动了,自然产生了一种成功的快感,这对于增强他们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是大有裨益的。
3.学会比中修改。自读自改,固然重要,但如何修改,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还是比较茫然的。这时,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从中获取表达的智慧和修改的灵感,来提高修改的质量。那怎么比呢?A.对照题目的提示与要求比一比,发现问题与不足,当即修改。B.与同学中写得比较好的作文比一比,得到启发,再修改。C.与课文比一比,可以学其妙处,对照修改。
4.学会互评中修改。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营造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的作用,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修改能力。
5.学会批后修改。在学生互改之后,教师的批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批改学生习作时,要力求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生必须“求精”,中等生“求好”,差生“求通”。如:我平时修改学生重复的语句时,对于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我采用画出语句,在旁边打个问号的做法,提示学生自己去琢磨修改;对于习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就在旁边相应的空白处注明“此句需删去,想想为什么?”这样区别对待,旨在做精心批改的同时,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批改有所发现,有所顿悟,从而进一步去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如此评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信赖感,学生才会打开自己的心扉,让真情自然流露出来,从而对习作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
(三)善用赏识——享受“改”的成功
著名作家冰心把作家写的作品比作自己的孩子。其实,学生习作也是在进行极为艰苦的脑力劳动,也须耗费精力,他们在完成习作之后,均有着不同的成就感,此时,他们最期盼的是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赏识,因为无人赏识,无人喝彩,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1.分数赏识。我们教师可根据年段的目标要求和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基本达标即打高分,符合要求可打满分。对于写作基础薄弱的同学,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地放宽要求,只要稍有进步,就及时肯定和表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品尝到进步之果。
2.对比赏识。在批改完之后,我们要组织学生再次读悟自己的习作,并针对老师批改的意见对自己的习作再进行一番修改完善。这样,学生通过比照修改前后的习作,自然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快感,而这种快感自然就会激发起他们的习作兴趣,从而亲近习作,不断地迈向新的成功。还杜绝了学生看习作只重分数或等第,而忽略教师的批改这样的一个弊端。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自读自改能力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因此,我们老师要想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习作的习惯,应该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既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又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充裕的修改习作的时间与空间。只要我们常抓不懈,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修改的本领,“改”出一片新天地。
(本文获第六届“快乐语文”杯教师论文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