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国际湿地日
湿地国际联盟组织于1996年10月正式确定每年的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1997年,世界各国开始在这一天举行一些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1971年2月2日,历时8年之久的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湿地公约》)在伊朗拉姆萨尔正式签署。为了纪念这一壮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意识,1996年10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研究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利用这一天,各国政府机构组织和公民采取各种活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以此来更好地保护湿地。
湿地是全球公认价值最高的一个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竟然高达1.4万美元,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是热带雨林的7倍。
2月10日国际气象节
国际气象节最早是由法国人所发起的,在1991年2月10日,就在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个叫依西·雷莫里诺(cissy-Les-Moulineaux)的地方举办了第一个国际气象节,当时有16个国家的25个电视台前来参加,来自世界各地的气象专家,从那些参加气象节的电视台中,评出优秀的气象节目、气象小姐和气象先生。
到了2000年,就已经有65个国家的130个电视台参加国际气象节了。中国最早的气象台是1972年建成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而当时的天气预报只有“全国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等一些既模糊又简单的内容。到了1980年7月,他们在中央电视台播报了中国第一次电视天气预报。如今大家看到的天气预报已经运用了卫星、雷达等高科技手段,不仅有一两天的短期预测,而且还有跨季度、跨年度的长期气候预测以及即时系统预报。
3月1日国际海豹日
海豹是海洋哺乳动物,多居住在北冰洋。拯救海豹基金会决定每年的3月1日为国际海豹日,于1983年开始正式实施。
海豹的肉是当地居民的食品,油可用作燃料,皮张被用来裁衣,它在科学和医学上也有非常重大的价值。但是,因为滥捕乱猎和海水污染,现在,海豹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为了保护海豹这种珍稀动物,拯救海豹基金会决定,以后每年的3月1日为国际海豹日,并要为庆祝这个日子每年都要设计一幅宣传画。1983年的宣传画的画面是四只斑海豹。之所以选画斑海豹有两个主要原因:在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加拿大海岸以及欧洲和亚洲都能够发现它的踪迹;人们常将渔业产量下降的罪名强加在它头上,而实际上渔业产量下降的真正原因却是海水的污染、栖息环境的破坏以及长年累月的过度捕鱼。所以,斑海豹可以看作是全球受威胁的海豹种类的一个代表。
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这个节日最初是在1963年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而设立的,3月5日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学雷锋活动的一个纪念日。在3月5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地区一个通行的做法。
2000年3月5日,各地广泛动员和引导青年围绕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集中开展“心手相连,情系西部”“绿化周围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百万志愿者进社区”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决定把每年的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并且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在3月5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地区一个通行的做法。志愿者(即“义工”),就是指利用业余时间,不为任何报酬参与社会服务的那些人。
3月12日中国植树节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目的是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是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这天,全国各地政府、学校、机关、公司会响应植树造林的号召,集中举行植树节的仪式,并且从事植树活动。在1915年开始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后来在1928年将植树节改为孙中山先生逝世的3月12日,以纪念革命先驱植树造林的愿望。这一设定沿用至今。而且,一些省市还根据当地的一些气候规律,规定了其他的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等。
3月22日世界水日
在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的建议,通过了第193号决议,确定自1993年起,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目的是为了唤起公众的水意识,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从而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通过开展比较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相关意识。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1951年3月23日,国际气象组织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从而成为政府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一定的关系。
1960年国际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一个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并广泛进行宣传。每年世界气象日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比,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进行参观访问,举行有政府领导人参加的一些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一些招待会,放映一些气象科学电影,发行纪念邮票等。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1946年7月22日,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大会,60多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并于1948年4月7日开始生效。为纪念组织宪章通过日,在1948年6月,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成立世界卫生组织,大会研究并决定将每年的7月22日定为“世界卫生日”,倡议各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次年,第二届世界卫生大会考虑到每年7月大部分国家的学校都已经放暑假,无法参加这一庆祝活动,便规定从1950年起将4月7日作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宗旨就是希望引起世界各国对卫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并动员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和改善当前的卫生状况,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在世界卫生日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各会员国都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推广和普及有关健康知识,从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在1969年,美国的盖洛·尼尔森议员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年轻的海斯听到这个建议后,他立刻前往首都华盛顿去会见了尼尔森,并且谈了自己的设想。尼尔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不久构想开始扩大,随即办起了一个在美国各地展开的大规模的社区性活动。他选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为第一个世界“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国各地大约有2000万人参加了游行示威以及演讲会。
1970年,美国正值一个多事之秋,光纤织物刚刚被发明了出来;“阿波罗13号”的悲剧导致登月计划的失败;在南卡罗来纳州萨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厂发生了严重的泄漏事故;当时的美国人,终日呼吸着豪华轿车排出的那些含铅尾气;工厂肆无忌惮地排放着浓烟和污水,却不用担心会被起诉或者是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环保人士”凤毛麟角,他们只是列在那些字典里的单词,却很少能够被人所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次“地球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美国国会休会,近40名参众议员分别在当地集会上进行讲话。美国的名流发表了演讲,阐明集会的重要意义。25万人聚集在华盛顿特区,10万人向纽约市第五大街进军游行,表示支持这次活动。
据粗略统计,这一天全美有2000多万人、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以及各大团体都参加了“地球日”活动。人们举行集会、游行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画和图表高呼口号,强烈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4月至5月的某一个星期爱鸟周
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迁徙、栖息于中日两国都有的200多种候鸟以及进行有关的科技交流,经过友好协商在1981年3月3日开始正式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并于当年6月8日开始正式生效。同年9月,林业部等8个部门联名提出报告——《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其内容之一就是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在每年的4月至5月初(具体时间由各省、市、自治区规定)来确定一个星期为“爱鸟周”。在爱鸟周中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和保护鸟类的相关活动,使人们树立“保护鸟类,人人有责”的意识,逐渐养成爱鸟、护鸟的良好习惯。国务院批准了这个请示并开始下发文件,决定从1982年春开始开展全国性的爱鸟周活动。
1982年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保护鸟类的相关通知,并同意林业部等8个部门提出的关于每年各省市都要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的这一建议。从此,各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都纷纷确定本地区的“爱鸟周”或“爱鸟月”时间,从而广泛开展爱鸟宣传活动。
5月12日防灾减灾日
在国际上,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被确定为“国际减灾日”,其目的就是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从而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世界上不少国家也都设立了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比如,韩国政府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中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一个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一些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牲日
联合国环境署曾经为了探讨一项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必要性,建立了技术和法律特设专家工作组,并且拟订了一个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书。1992年5月,内罗毕会议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文本》(以下简称《公约》)。《公约》于1992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对外开放签字,并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缔约国第一次会议于1994年11月在巴哈马进行,会议建议将12月29日即《公约》生效的日子作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而且,联大敦促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从各个方面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以期确保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的连续如期举行。2001年5月17日,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最后改为每年的5月22日。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人人皆知吸烟有害健康。在1977年,美国癌症协会首先提出了控制吸烟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无烟日。这天,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广泛宣传,劝阻吸烟者在当天不吸烟,商店停售烟草制品一天。美国随后把每年11月第3周的星期四定为本国的无烟日。以后,英国、马来西亚、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制定了自己国家的无烟日。
1987年11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但因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一个纪念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因此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就在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以后每年都在6月5日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相关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都会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还有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就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都会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且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相关年度报告书。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于1977年的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1992年6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17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一个领域。在这之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1993年5月正式开始,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终于完成。“6·17”即为国际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公约达成一个共识的日子,1994年12月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所提的建议,通过了49/115号决议,从而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
1991年5月24日,当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会议经过讨论研究决定,为了深入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坚定不移地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确定每年6月25日,也就是《土地管理法》颁布纪念日为全国土地日。
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毒开始在全世界日趋泛滥,毒品走私严重。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威胁。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摆脱毒品之害。由贩毒、吸毒诱发的盗窃、抢劫、卖淫、诈骗和各种恶性暴力犯罪严重危害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治安秩序。在有些地方,贩毒、恐怖、黑社会三位一体,已经构成破坏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严峻形势,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了有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并且在会议上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高度重视,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抵御毒品的危害。就在同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议决定把每年的6月26日定为“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即“国际禁毒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就在1987年7月11日,欧洲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是地球上第50亿个人,并宣布地球人口已经突破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UNEPA)倡议将这一天定为“世界50亿人口日”。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此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联合国人口基金要求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在此期间开展“世界人口日”活动。而且此后,每年7月11日世界各国都要开展一些宣传活动。
9月14号世界清洁地球日
世界清洁地球日又叫世界清洁日,是一个全球性的清洁活动,是由澳大利亚国际环保组织的伊恩基南发起的,时间就定在9月的第三个周末,如今是全球最重要的环境保护活动之一,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25个国家、4000万人都在参加这个活动。2006年的世界清洁日活动时间为9月15日至17日3天。也有参与的组织和个人把每年的9月14日作为相关活动时间。
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联合国确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日。在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以后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联合国大会确立“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目的是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且要求所有缔约的国家根据“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一些具体行动纪念这一特殊日子。
9月第三个双体日全国科普日
中国第一部关于科普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在2002年6月29日正式开始颁布实施。
到了2003年6月29日,在《科普法》颁布一周年之际,为在全国掀起宣传贯彻落实《科普法》的一个热潮,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活动。自此,中国科协每年都会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全国开展科普日的相关活动。
从2005年起,为便于广大群众、学生更好地参与这一活动,活动日期由原先的6月改为每年9月第3个公休日,并且作为全国科普日活动集中开展的一个时间。
9月22日世界无车日
1998年9月22日,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这一口号,希望平日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够获得片刻的清净。这个主张马上得到了都市居民的热烈支持,成为一项全国性的运动。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提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很快得到了首都巴黎和其他34个外省城市的响应。就在当年的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从而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在9月22日这一天,有些城镇限制汽车进入,只允许公共交通、无污染交通工具、自行车和行人进城。这个让城市得到片刻喘息的活动很快就席卷了整个欧洲。
仅仅一年后,1999年9月22日,66个法国城市和92个意大利城市参加了第一届“无车日”活动。到了2000年2月,法国首创的无车日倡议被纳入欧盟的环保政策框架内。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欧盟的14个成员国和其他12个欧洲国家决定都加入欧洲无车日运动。截至到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7个国家的将近1500个城镇都参与其中。如今越来越多的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城市也开始推广这项活动。
中国也很快就“引进”了无车日活动。2001年,成都开始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城市。2002年,台北也将无车日选在了9月22日。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武汉等众多城市也开始开展“无车日”的宣传。
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于2007年9月16日至9月22日正式开展,活动主题为“绿色交通与健康”。据悉,在活动期间,北京、上海、青岛等已签署承诺书的108个城市的政府领导带头“拒绝”小汽车,采用并鼓励民众也采用比如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等一些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
世界旅游日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一个节日。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拉丁美洲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到了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之所以定这一天为世界旅游日,一是因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于1970年的这一天在墨西哥城的特别代表大会上已经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此外,这一天又恰好是北半球的旅游高峰刚过去,而南半球的旅游旺季刚好到来的相互交接的时间。
10月4日世界动物日
意大利的弗朗西斯诞生于1182年阿西西地区一个富裕的布商家庭。他于1206年摈弃了所有物质财富并且创建了弗朗西斯修道院。他长期生活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中,热爱动物并且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他要求那些村民们在10月4日这天“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
1931年,一群生态学家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了一次会议,正式提议设立“世界动物日”。他们选取了圣方济各的主保瞻礼日即10月4日这一天作为纪念日。
10月第二个星期三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曾经的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曾经提出“国际减灾十年计划”。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分别在1987年12月11日通过的第42届联大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通过的第43届联大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做了一些具体安排。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通过了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并且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而且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到了2001年,联大决定继续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纪念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相关文化,包括灾害防治、减轻和备战等。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社会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1972年,因为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正式确定1981年10月16日是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就是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11月11日所属的一周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事实上,第一次庆祝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是作为1986年国际和平年的一部分来庆祝的。而且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活动是按照非政府的倡议组织的,国际和平年秘书处获悉了筹备活动并了解了该周进行活动的一些概况。组织者们设法鼓励国际上能够最广泛地参与庆祝活动。
在1986年庆祝活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组织者们在随后各年中继续努力。大会承认一年一度庆祝活动的价值,并且于1988年12月通过第43/61号决议,宣布每年11月11日所在的那个星期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大会先后促请各会员国、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鼓励有关机构、协会与个人赞助有利于研究和传播关于科技进展与维持和平与安全之间的关系的资料的一些活动,促请会员国促进科学家间的国际合作,请秘书长就会员国和有关组织就这一周进行的活动情况向大会第四十五届会议提出相关报告。
每年庆祝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对促进和平有着重要的贡献。科学与和平周鼓励就具有普遍重要意义的题目进行更多的学术交流,而且同时又引起一般公众对科学与和平的关系的更高认识。根据到现在为止庆祝科学与和平周的经验,可以期望参与将逐年扩大,有助于扩大国际谅解并提供机会进行一些合作,而且在全年中将科学使用于促进和平。
11月19日国际厕所日
2001年,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00多名代表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届厕所峰会,一直难登大雅之堂的厕所问题开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来自芬兰、英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国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厕所峰会。会议最后决定将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