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走进服务型政府
18777900000019

第19章 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

特稿

人们把“效能建设”看成是一场行政机关的自身革命。“效能建设”带来的是执政理念的转变,是制度的创新,是良好作风的形成与发扬,是小省区也能办大事的激情燃烧。

寒流袭来,人们在朔风中度着寒冷的冬天。

阳光为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大楼镀上金晖,不断有群众走进大厅,感受这里的温暖如春。

政务服务中心四楼的招标服务大厅显示屏上滚动着招标项目。透过玻璃窗上的冰凌花,一家装饰公司的张经理正伏在桌子上,为屏幕上公示的自治区监狱局维修工程竞标做着最后准备。

“希望挺大。”张经理信心十足而又志在必得。他过去也参与投标,但很少中过。自从有了这个招标大厅,确实透明了,他投了10次中了4次,这个大厅现在成了公司寻找业务的主要来源。

此情此景,只是政府效能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

战略与执行的对称决定成败。以提高执行力为突破口的政府效能建设,其终极目标指向两个关键词:发展、民生。

2007年6月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向回汉各族群众发出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总动员令。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需要蓝图的感召,也需要回望、审视、思索,使干部群众迈向新征程的脚步更加铿锵坚定。

宁夏最大的区情是什么?

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不协调。

老百姓最大的期盼是什么?

解决现实问题,分享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求宁夏必须有一个务实、高效、清廉的政府机关,有一支雷厉风行、躬身服务的机关干部队伍,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

这是当时刚刚出任自治区代主席的王正伟的思考。

2007年9月28日,自治区政府在宁夏人民会堂召开千人干部大会。王正伟在会上作了一个使人们深感震撼的讲话,站在事关发展大局、事关群众利益、事关政府形象的高度,自曝家丑,细数部分机关干部身上的“衙门习气”,要求刻不容缓全面加强政府效能建设。

“去年银川市收到一份投诉,一位客商到我们某个厅局办事,只因工作人员忙于打游戏,让人家整整等了3个多小时……”

王正伟力陈行政机关的“五大弊病”:精神委靡,理想信念淡化;作风漂浮,官僚衙门习气严重;自由散漫,本位主义至上;效率低下,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玩弄权术,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他说,执行力就是政府的生命力。执行力差的政府就是软弱涣散、难有作为的政府。工作就难有激情、难有创新、难出亮点,就不可能有优服务、高效能、好业绩。必须以提高执行力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政府效能。

“以铁的决心、铁的制度、铁的纪律,整改问题,提高效能。”对于这场“刮骨疗毒”的自身革命,王正伟信心如铁。

陈建国对这个会议高度重视,专门作出批示,要求通过效能建设,推动跨越式发展。

一场拿自己开刀的效能建设风暴在宁夏大地上兴起。

如何使政府机关这部“机器”高效运转?关键在于制度和机制。“制度拳”招招直指机关“五大弊病”,“机制链”环环保证打出威力。

执行力从哪里来?关键靠制度和机制。

自治区政府出台了服务承诺制、过错追究制等10多项制度、规定和办法,并创新思路,探索了一整套行政问责、奖惩、监督等机制,向简政放权要执行力,向改革创新要执行力,向依法行政要执行力,向行政问责要执行力,向队伍建设要执行力。

大刀阔斧精简审批项目、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间,成为效能建设的“第一把火”。自治区政府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843项,各部门多处室的行政审批事项统统整合到一个处室,整建制入驻政务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对外,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平均每件审批事项的审批时间减少了5天。将退出来的精力和时间更多地用于经济调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谋划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职能得到了加强。

针对会议多、文件多、应酬多的“老三多”,自治区政府出台办法,严格控制会议规格、规模和数量。去年前7个月,自治区政府会议比上年减少23.5%。各级领导把省出来的时间用于搞调研、抓协调、抓落实,下基层时间多、争取资金多、新开工项目多的“新三多”局面业已形成。

针对一些干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既够不着法律追究,又不够党纪政纪处罚,游离于制度追究的现状,自治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完善效能建设十项制度的意见》,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行政责任追究制等用制度铁板钉钉固定下来。一个“首问”,专“治”推诿扯皮。群众有事找上门,分内的,你得热情答复办理;不属于自己办理范围的,你得帮助找到交接的部门。否则,轻者影响提拔任用,重者将被辞退。

为使制度真正成为“紧箍咒”,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设立了效能投诉受理中心,公布了投诉电话。快速反应、快速出击、一查到底,成为治庸罚懒的“勤政公署”。

问责风暴席卷全区,成为一项最有威慑力的长效机制。

政府效能建设以来,自治区效能办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不定期明察暗访。2007年10月的一次突击检查中,吴忠市一位处级干部在上班时间上网打麻将被逮了个正着。该市连夜召开会议,给予诫勉谈话,责令深刻检查,作出如有再犯就地免职的处理意见。此后,吴忠市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暨绿化美化“两大工程”作为转变干部作风、检验执行力的突破口,开展了疾风骤雨的“治庸提效”行动,将一些重要岗位上执行不力的干部直接拿下,先后问责333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

石嘴山市去年一年明察暗访3次,29个单位、69名违反工作纪律人员被通报,违反纪律3人以上的9个单位在媒体上曝光;18个单位、14名工作人员分别受到停职检查、待岗、责任追究、辞退、岗位调整、扣发奖金、通报批评等处理。

中宁县从“触动神经”的“票子”与“帽子”着手,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办法和县级领导限时办结制度,将干部的月工资按15%扣除,存入财政账户,年底根据考核所得的“工分”一次性发放。对县级领导和科级干部实行项目承包限时办结制,凡不能按时完成包抓任务者,县级领导向市委说明情况,牵头单位、责任单位“一把手”将被调整岗位,副职两年内不能提拔使用,一般干部待岗培训并到基层锻炼。

问责风暴极大震慑了那些“不作为”“乱作为”、满足于安安稳稳占位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的机关干部。

2007年10月以来,各市县组织效能建设调研和明察暗访达300多次。全区各级效能投诉中心共受理投诉326件,办结309件,办结率94.8%;给予党政纪处分9人,免职12人、责令辞职2人,通报批评、诫勉谈话、书面检查问责达440人次。

目前,政府各级机关普遍实行了行政首长督办机制、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机关内部运行机制、工作责任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制度拳”招招直指机关“五大弊病”,“机制链”环环保证打出威力,使效能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政府效能建设,舍弃的是部门局部利益,收获的是整体政务环境的改善;退出的是政府不该管的领域,强化的是政府必须管的职能;挤走的是非法违规寻租的空间,扩展的是群众公平公正享受政务服务的机会,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政务服务中心宛如一个公平公正的阳光平台,政府的决策、执行、结果等权力运行的关键部位被放置在老百姓的眼皮底下,在这里,躬身为民服务已内化成窗口工作人员的理念。

去年5月12日开始运转的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让百姓在高效、便民、规范、廉洁中体验“风清”。

这天,自治区35个厅局部门一起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办事流程、工作人员的身份、办事内容、收费标准、办结时限等通过电子屏幕等一律公开。

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了电子监察系统,对各部门窗口审批服务事项的受理过程、办理情况以及办结时限进行检查,设置评议器、意见箱和意见簿,及时了解办事群众对政务服务中心及各窗口审批工作的意见。

自治区纪委、监察厅还在大厅最显眼的位置设立投诉中心,随时监督行政效能建设并受理群众投诉。“暗箱操作”“潜规则”在阳光下无立锥之地。

自治区各部门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都给予最充分的授权,有效杜绝了“只挂号不看病”“人进权不进”等问题。

过去“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的情况不见了,代之以“一站式”限时办结的快捷程序。

针对当前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的“暗箱操作”,自治区政府专门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招投标大厅,将信息发布区、招标区、开标区三区分离,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总监控室通过音频和视频可以对招投标进行全程监控。相关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已进入正式立法程序。

记者在自治区工商局窗口见到58岁的王建新。他和几个老同事搞了一辈子能源技术,退休后想合伙开一家公司。从咨询登记到注册,仅3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办下来!”王建新捧着营业执照,有点兴奋,更多的是感慨。

躬身为民服务,已经成为窗口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在小小的窗口发生。

去年国家首次将中秋节列入法定节假日。考虑到一些群众不一定了解,为避免群众跑冤枉路,公安厅专门在窗口留人值班。结果当天发放身份证46件,接待群众50余人次。

如今,延时服务已成为公安厅窗口的特色,这是政务服务中心受到群众好评的“中午不休息窗口”。

上门服务则是建设厅窗口的一个招牌。去年11月21日,位于石嘴山市的宁夏鼎新工程招标代理有限公司申请办理甲级资质,按照规定,必须对该公司近5年的业绩合同、人员劳动合同及各类证件等近千份资料与原件一一核对。而这些资料全部运来,需要装整整两卡车。于是,窗口首席代表古琳娜带领两位同事利用周末到企业进行现场审核。企业感动得又送锦旗,又写感谢信。其实,由于建设行业行政审批事项的特殊性,大量工作需要到工程现场勘察,而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平时又不能脱岗,利用休息日上门服务便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如今,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固原、中卫、红寺堡等大部分市县区。

“办理土地证请到银川市政务大厅,坐27、34、101、102路公交车可到,电话是……”这是记者在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国土资源厅窗口一张卡片上看到的,上面还印有办理土地证的详细流程。

该窗口首席代表张岩说:“我们发现很多群众办理土地证都会误走到这里来,所以就开展了这项‘延伸服务’,让老百姓即使走错了地方,也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

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延伸服务、预约服务、超前服务……各厅局、各部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这些好的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坚持下来,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到去年10月底,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累计受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72817件,日均受理628件。有84%实现即日办结。办结事项与规定审批时限相比,平均每件减少了5个工作日。

效能建设带来了什么?是执政理念的转变,是干部良好作风的形成,是小省区也要办大事、小省区也能办大事的激情燃烧。

效能风暴带来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讲激情、比创业;讲服务、比奉献;讲执行、比效率;讲清正、比形象”在全区各地蔚然成风。

在吴忠市,以“两大工程”为突破口的效能建设,使机关干部在看似没有路的地方寻找出路,带着感情、责任去深入群众。“两大工程”中,吴忠市区胜利镇的干部们有两套衣服,穿迷彩服现场帮助群众拆迁,换制服晚上到群众家里做工作,党委书记董建军几个月走访群众超过500户。吴忠市板桥乡干部给群众搬杂务、整院落,为了不损坏椽子,站在危墙上轻拆慢递,群众感动得直喊“赶紧下来”。有的干部亲人去世了,戴着孝忙碌在现场;有的新婚只一天就上了一线。今年春节冰冻灾害期间,一些乡镇干部每天踏冰雪步行到受灾群众大棚里,和群众一起打围墙、拉草苫、架炉子、补苗子……

“过去是推一把,干一下。现在不但要想方设法办成事,还要干出最好效果、对群众负责的事。”越来越多的干部领悟了效能建设的真正用意。

政府效能建设成为石嘴山市优化投资环境的法宝。在这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每个人都是“外宣窗口”。通过努力,国电集团、中粮集团等全国500强企业落户石嘴山市。截至2008年9月,共引进项目289个,实际到位资金74.45亿元,同比增长27.67%。101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8.4亿元,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临近岁末,自治区政府办公大楼里繁忙有序。在办公厅政务处,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汇总2008年的10项民生计划、30件为民办的实事的落实情况。他说,今年的民生计划完成情况,将作为民生报告在“两会”上提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这是继政府工作报告、“两院”工作报告之后新增的一个报告。把民生报告主动交给代表审议,可以广泛征求民意,使来年的民生计划更能反映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也体现了政府为民办事的决心,更是政府效能建设的一项具体措施。

作为宁夏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自治区各厅局、各市县围绕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开展着一场争分夺秒的闪电战。自治区各厅局由厅长挂帅,抽调精兵强将,夜以继日调研、编制项目规划、与国家部委进行衔接,他们频繁往返于宁夏北京之间,有的干脆在京安营扎寨,在他们疲惫而匆忙的脚步中,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的配套政策纷纷出台,一个又一个佳音从京城传来:

承载着宁夏跨越式发展梦想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被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

将成为中国移民史上一座丰碑的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时间由5年缩短到3年。

国务院“三西”扶贫资金使用年限由原定的2009年延长至2015年,额度由每年3400万元增加到1亿元。

民政部将宁夏列入全国减灾安居工程试点省区,两年内完成18.7万户困难群众危窑危房改造任务。

塞上农民新居列入全国农村住房改造试点示范地区,在资金、技术、人力上给予支持……

效能建设,带来的是执政理念的转变,是干部良好作风的形成,是小省区也要办大事、小省区也能办大事的激情燃烧。

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侵袭,但是去年1月至10月,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同比增长1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9亿元,同比增长40.2%,继续排在全国前列;一般预算总收入157.3亿元,同比增长30.7%;地方财政收入81.8亿元,同比增长23.8%,均超过了去年全年收入。

发展和民生,是政府效能建设最好的试金石。

有数字显示,去年前9个月,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84元,同比增长26.9%,在西部12省区中增速第一,绝对数排第四;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68元,增长20.9%,增速第三,绝对数排第二位。

宁夏政府效能建设,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和肯定,批示总结推广我区效能建设经验。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决策者来说,这仅仅是刚刚开始。“效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是阶段性的,浅层次的。”王正伟在数月前召开的座谈会上要求,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

发展无止境,为民服务的责任如山。

效能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项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

(讯息来源:宁夏日报2009年1月10日一版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