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述
18777200000028

第28章 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一种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学科教育等学校中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育和促进学生优良素质的发展,以达到提高人的质量,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以高质量、高水平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学科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和关键环节。

一、学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人的素质一般认为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素质是关键,思想政治素质是主导。这几个方面综合形成的有机的整体水平,就是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那么这些基本素质是以何种载体、何种途径培养和发展的呢?按教育的内容来分,学校教育主要有数学教育、自然教育、艺术教育等,所有这些,统称为学科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虽然一切学校工作都具有教育性,但主要还是通过设置科学文化课来实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所以,我们说学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科教学中,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重挖掘学科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种教育价值,使学生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科教育必须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根本宗旨。

二、学科教学的“转轨”是基础教育“转轨”的基本象征

素质教育首先是针对学科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造成这些弊端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人们总结为“应试教育”,其主要特征是:①升学没希望的学生受到冷落;②升学不考的科目不设或者少设;③不考的内容不讲甚至少讲;④教法机械,学生负担沉重;⑤学生片面发展,尤其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⑥以考试分数论成败,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有观念层的,也有制度层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内容上的,也有方法上的,这些最终都要落实到以学科教育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来。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必须对照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以往种种片面的、不正确的做法,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这是“转轨”工作的根本内涵之所在,是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基本象征。学科教学实现“转轨”的具体表现: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时代性、社会性、未来性;二是在教学目标上充分体现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全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四是在教学评价上充分体现整体性、综合性、激励性。

三、落实学科素质教育的途径概括为三个层面: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

课程涉及学科、学生、社会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深入探讨研究,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落实。学科教育体现在学校课程当中,强调的则是分科,即分科课程,或叫科目课程。分科课程指的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这些科目的预先安排,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发展结构及层次。分科课程的设置问题,是一个事关学科教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

诚然,学科类课程建设虽十分关键和重要,但我们必须同时注重活动课程的建设以及综合课程研究与探索,以促进学科教育的优化改革,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二)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体现形式,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素质教育目标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首要的取决于教学内容,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是学科素质教育的最为关键的一件大事。而这必须以教材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各科教材都要力求遵循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求;实行“一纲多本”,多套教材并存;实现教材形式的多样化;选材、设计和编排都要充分考虑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另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不能过分地考虑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过多地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应注意到学科间的联系,以及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广泛而紧密地联系。

(三)教法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没有高质量的学科教学,就没有高水准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有赖于学科教学提高效率,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自主活动,并以学科类课程所学知识为基础。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学科教学基础,活动课和潜在课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智育为主,渗透他育,教给方法,培养能力,积极寻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等的最佳结合点,让素质教育的理论要求贯穿并体现在教学活动各方面、各环节,实施有效的学科素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