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18777100000048

第48章 调查研究(47)

二、推进职业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宁夏共有职业院校46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8所、中等职业学校38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40所(民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20所)。构建了以两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1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示范的骨干办学体系。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0.4万人,其中高职在校生2.1万人,中职在校生8.3万人,在校生规模3年内增长了一倍多。2008年高职招生1.52万人,中职招生4.1万人,连续7年超额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招生任务,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人数达到1.7万人,创历史新高,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比例为4.6∶5.4,基本实现了中职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

(二)办学特色日益明显

各地紧紧围绕新型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山区、面向少数民族地区,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型专业和特色专业,提升核心专业层次,大力推进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全区形成了19个高职骨干特色专业,32个中职骨干特色专业。吴忠市围绕取得的四个“中国号”(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基地、中国回族建筑文化之乡、中国清真美食之乡)品牌,依托“两城五园”和“农业十大基地”建设培植骨干专业,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应用阿拉伯语、清真食品加工技术、清真烹饪工艺与营养、穆斯林用品加工销售、阿拉伯经济贸易、回族旅游与餐饮服务等民族特色专业。固原市围绕草畜、马铃薯、劳务、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进行规划,固原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县职教中心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专业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舍、实训场地不足的现状。隆德县立足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需要,采取民办公助、城乡联办等形式在职业中学建成了“六盘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突出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成果的转化。

(三)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8所高职学院在校生规模由不足2000人增加到2600人,中职学校的规模由1900人增加到2400人。宁夏职业教育基地建成后,在校生规模在达到1万人的同时,还可带动3000人实训实习。银川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后,规模可达到200个教学班,可容纳1万名学生的食宿,带动全市职业教育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方向发展,真正起到中心辐射、全面推进的作用,极大提升职业教育功能,使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石嘴山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成后,在校生规模将达到8000人,并同时满足2000名学生及社会人员实习培训。吴忠市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实验实训室由十几个扩展为100多个,计算机增至1000多台,图书由11万册增至18万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四)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一是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急需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近3年全区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74831人,其中高职17905人,中职56926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8%,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的毕业生100%就业。二是为农村培训了大量实用人才。坚持把面向农村、服务“三农”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大力实施了“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程”“农村适用型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面向宁南山区贫困家庭的职业培训计划和10万农民培训计划,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努力构建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2006~2008年通过农村劳动力输出前培训、城乡各类失业人员培训、创业意识与能力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贫困地区中长期培训等方式共计培训各类人员67.39万人次,其中获职业技能证23.43万人。特别是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全区各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积极承担农民工返乡后的技能培训,去冬今春利用寒假期间培训农民工1万多人。

三、推进职业教育的主要启示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

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认识问题。多年来,家长对子女的唯一企盼是金榜题名,步入大学殿堂,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生源,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切实转变家长和学生的教育就业观念,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首先要通过政策舆论导向,广泛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引导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宁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推进宁夏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宁夏的重大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好,确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生产力,就是抓产业竞争力,就是抓经济、抓就业、抓扶贫、抓增收的宏大方略,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层层抓好落实,促进全区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

发展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共识和规划,更需要资金政策支持。近年来,宁夏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在增长,但国家和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主要倾向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力实现“两基”攻坚目标,与此相比,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相对偏低,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把发展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适时予以增加,通过政策激励、经费保障等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增强办学活力和后劲,为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动力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深化教学方法、“学分制”改革,推行“多证书”教育模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要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办学模式,继续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层次、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鼓励省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校企之间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共享。要依托民族地区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教育、文化事业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坚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中短期培训相补充,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规范办学行为,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使宁夏职业教育呈现竞相绽放、繁荣发展的局面。

(四)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

条块分割、多头办学、学校“小而散、小而弱”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宁夏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必须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推动职业学校走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规范运行、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做大、做特、做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科学合理,体现地方特色,要与县域经济和市场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开设精品课程,避免千篇一律。文化县区要着力培育传统文化艺术人才,传承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珍宝,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旅游县区要着力培育旅游管理、导游专业人才,宣传旅游文化,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回族聚居县区依托地域优势,着力打造阿拉伯语、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专业,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贸易往来,提供人才支撑。各类职业院校要树立“专业品牌”意识,强化骨干专业,适度开发新专业,大力办好特色专业,增强专业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职业学校办成行业特色鲜明、社会信誉度高的职业院校。

(五)面向市场,实现就业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

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就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增强职业学校办学吸引力。职业学校要始终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开展教学,推行工学结合,增强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使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实现“合作双赢,共同发展”。职业学校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程”“农村适用型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面向南部山区,实施贫困家庭职业培训和10万农民培训计划,构建县、乡(镇)、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只有面向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高质量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使职业学校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才能使职业学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快发展、大发展。

主持人:马建民 杨万仁

调研组成员及执笔:马文兴 李仿俊 刘娟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