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18777100000044

第44章 调查研究(43)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启示

(一)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在推进发展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自治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2007年开始,连续3年实施了10项民生计划,每年为民办30件实事,各级党委、政府也结合实际制定出民生计划和为民实事,这些项目和计划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执政为民的理念。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着想,脚踏实地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党委、政府的决策才会成为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自觉行动,成为全区上下同心、共谋发展、构建和谐的强大动力。

(二)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

统筹兼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宁夏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民生领域的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困难问题日益凸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果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实惠不断增加。近年来,宁夏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必须看到欠发达依然是宁夏最大的区情,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地方经济实力总体不强,城乡发展不均衡,山川差距比较大。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必须从宁夏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难点,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当前和长远,既充分考虑各方面条件和承受力量力而行,又循序渐进尽力而为,不能要求过高过急,坚持从够得着、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山川共同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和福祉。

(三)必须要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

长效机制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力保障。“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建立领导机制、统筹协调机制、正常增长机制、财政保障机制、责任考核制度,形成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配套政策措施,才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得到系统化保障,长效化推进,制度化落实。从2009年开始,宁夏的10项民生计划30件为民实事,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和一个品牌,上升到制度层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每年的预算和计划中,并向人代会提交民生报告,做到执行力度只加大不减弱、惠民范围只扩大不缩小。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自治区党委、政府承诺,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丝毫不能懈怠。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门召开政府常务会、党委常委会、党委全委(扩大)会,专题研究民生问题,出台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若干问题的决定》,财政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的2/3用于解决民生问题,向中央争取的30亿元地方债券,重点安排在民生领域。2007年10月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狠抓效能建设,实施目标责任考核,民生项目更是考核的重中之重,年初规划,年中督查,年底考核,通过规划定目标、财政保投入、制度抓实效,全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更实、更细、更好,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

(四)必须要走符合科学发展的跨越之路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有经济的发展做基础。没有发展,没有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事业建设就很难落到实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跨越式发展目标不动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宝贵机遇,从宁夏的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民生工作的全面进步,这是宁夏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2年以来,宁夏财政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迅猛攀升,增速位居西北5省(区)第二。2008年宁夏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78.6亿元,比2002年增长4.02倍。12个市县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亿元,两个县级市进入西部百强。正是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宁夏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办成了许多大事,有些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和建设,也成为宁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动力之源、治本之策、稳定之基。宁夏正走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的跨越之路。

(五)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思路

创新是破解一切发展难题的法宝,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有效途径。民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思路,才能克服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破除发展中的一切障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近年来,宁夏推出了一系列“宁夏制造”的新经验,其经验、模式由宁夏“发明”,随后被国家和有关部门向全国推广。危窑危房改造,让特困群众居有所安;“少生快富”工程,使宁夏人口增长率下降;农民补贴“一卡通”,把政府温暖便捷地送进千家万户;药价“三统一”,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实现了政府满意、农民增收、特派员获利的“三赢”;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在全国率先完成,初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抓效能建设提高执行力、乡村债务全面化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邮政服务“三农”……每项改革创新,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波助澜”。点点滴滴,聚沙成塔,塞上大地呈现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助的美好景象。

(六)必须要有超前谋划的宏大气魄

树立宏大气魄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在对客观环境和自身能力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确定加快发展的目标和科学思路,增强加快发展的意志与信心。气魄大、思路对、措施有力,就可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反之,如果目光短浅,眼界狭窄,按部就班,缩手缩脚,在机遇来临时只能束手无策,贻误时机。气魄贯穿于发展的方方面面,成就体现在奋进的宁夏大地,爱伊河穿城而过,八车道、十车道、绕城高速四通八达,行政中心“三馆一中心”一派现代气息,银川塞上湖城的魅力日益显现;星海湖在发挥巨大蓄洪作用的同时有效地改变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使昔日的煤城石嘴山旧貌换新颜;中卫香山机场架起“空中走廊”;建设宁东基地、沿黄城市带、打造黄河金岸和“两小时经济圈”,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这无一不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高瞻远瞩、殚精竭虑的大手笔、大制作。近年来,宁夏城市化推进迅速,城市品牌显著提升,人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交通条件日益便捷,也正是“小省区也能办大事”的宏大气魄和全区上下“跳起来摘桃子”的拼搏精神创造的辉煌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这些实绩中得到了具体体现,民生工程为宁夏的发展绘就了崭新的蓝图,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主持人:马建民 杨万仁

调研组成员及执笔:马文兴 慕力焯 李仿俊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