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18777100000034

第34章 调查研究(3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关于宁夏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为认真总结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自治区政府研究室深入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等有关市县、企业,对宁夏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现状

(一)循环经济试点实践情况

“十一五”以来,宁夏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细则》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等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文件。从建立“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3个方面入手,分城市、园区、企业3个层面,先后申报和确定了石嘴山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3个国家级、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等39个自治区级、宁夏大地冶金化工公司等48个地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企业,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各市县立足实际和优势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为循环经济试点深入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银川市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宽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灵武市再生资源工业园和紫金花纸业公司、宁夏建成建材公司等试点单位运用“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手段,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石嘴山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进和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三废”治理,极大地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吴忠市优先选择化工、煤炭、建材、造纸、生物发酵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推广应用循环经济适用技术,带头执行循环经济的行业标准,全力构建集约型、循环型、清洁型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金昱元公司、庆华煤化公司等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中卫市规划建设了“三区六园”工业园区,构筑了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承载平台,中宁县、中卫工业园区、中冶美利纸业有限公司、兴尔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循环经济试点稳步推进,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各试点单位、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要求,重点围绕节约降耗、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四个方面,努力研发和生产精深加工产品,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生态农业,形成了一批符合宁夏工业发展实际的“热电—烧碱—电石—PVC树脂—水泥”“煤—电—粉煤灰—新型墙体材料”“电力、煤炭、冶金—粉煤灰、煤矸石—新型建材”“造纸—废水处理—林基地灌溉—林纸一体化—污泥综合利用—沼气发电”“养殖—粪便—沼气、废渣—生活用、肥料”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得到全面推广和运作,为宁夏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试点实践经验,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

(二)循环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资源开发生产和配置使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有效缓解发展资源约束矛盾的作用。如:石嘴山市2009年能源产出率达1486元/吨标准煤,比2005年提高25.96%,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40%提高到2008年的52.48%,固废利用量达240万吨。紫荆花纸业公司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2007年20家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试点”单位,其在2007年投资3亿元新建的5万吨草浆生活用纸项目配套碱回收及热电联产工程全部建设成功,连创多项全国第一,成为中国生活用纸行业的样板,其中碱回收工程年可回收烧碱1.77万吨,减少原材料支出2568.89万元,全年可节约标煤1.40万吨,已申报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宁夏伊品生物公司的硫酸氨回收利用项目年回收硫酸氨3.5万吨,降低成本1616.2万元,节气36.846万吨,折标煤4.33万吨,节水324万吨,减排废水648万吨。截至2009年底,宁夏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和复审的企业70家,综合利用粉煤灰等各类固体废弃物4415万吨,“三废”综合利用率达57%。日处理废水量和废气量也有所增长。

产业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各类基地、园区、开发区蓬勃发展,产业集中合理布局的水平明显提高,轻重工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各种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方兴未艾,梯级循环生产的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加强。如:银川市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积极培育发酵及生物制药、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机械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带动整个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工业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卫市加快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推动分散经营向依托园区、产业集群转变,着力培育和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2009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26%,连续四年累计下降16.55%,已完成“十一五”总目标的81.09%,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化学需氧量比2008年下降5.03%,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83.6%;二氧化硫比2008年下降9.8%,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89.96%,均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减排下降比例分别排名全国第四和第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1.2%;工业用水重复率大幅提高。其中,首府银川市“十一五”前四年万元GDP能耗累计比2005年下降20.09%,城市污水处理率2008年已达到89.51%。

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黄河宁夏段连续三年保持Ⅲ类以上良好水质,Ⅲ类水质以上断面所占比例达到100%。黄河宁夏出境麻黄沟断面已全面达到国家“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目标要求,提前完成目标任务。2010年1~6月黄河宁夏段继续保持Ⅲ类以上良好水质。全区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宁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Ⅱ级标准,总体保持稳定。银川市和石嘴山市环境空气质量Ⅱ级和好于Ⅱ级的天数分别逐年提高。其中银川市顺利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

社会和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各单位和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广泛开展光热能源、水资源、煤炭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和梯级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进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宁夏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了基础。如石嘴山市对接落实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230个,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拉动投资22亿元,新增销售收入70亿元,每年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排放13.6万吨,节能94万吨标准煤,消耗工业废渣287.54万吨,节约土地815亩,具有十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总的来说,宁夏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开了个好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规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宁夏现有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企业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引导和服务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稳步发展。但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推进,提高相关政策法规保障水平的要求也日益迫切。而目前宁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服务体系、监督检查机制以及奖惩机制、市场选择机制和价格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发展清洁生产的体制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形成一个适宜宁夏经济发展的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缺乏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应有的指导力、服务力和推动力。在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政策标准的执行上有不严格、不对称现象,使企业对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政策标准的执行力信心不足,在新上投资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时,犹豫不决,观望徘徊。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亟待加强

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很不够,在观念和理解上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地区和企业往往满足于眼前的经济效益,认为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再利用是一件长期付出且效益回报较慢的生产形式,不愿或无力承担发展循环经济新上项目的资金、人才投入,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表现出不作为或消极对待。有的还以资源再利用为由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有些人甚至对发展循环经济一知半解,简单地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治理污染和清洁生产,有些企业迫于环保压力和政策的制约,只在治理污染和清洁生产达标通关的表面环节上下工夫,而在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上做得很不够。

(三)整体产业链条亟待延伸

目前宁夏各市县工业发展不平衡,大型企业不多,产业规模度不高,企业集聚度相对较低。工业主要属资源初级开发和粗加工型结构,各行各业下游接续产业较少,整体工业企业没能形成梯次发展格局,资源深度加工产品没有大的突破,产业链条普遍较短。大多数工业企业经营粗放,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低,规模以上企业的各类产品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初级产品,各地的羊绒加工产业、乳制品产业和部分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本上是以出售原材料为主,重工业中以煤炭、电力为基础能源发展的电石、硅铁、焦炭、碳素、精细煤、铁合金等“两高一资”为主的初级原材料加工企业较多,终端精细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较低。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影响循环经济的深入推进。

(四)资源综合利用难度加大

宁夏经济主要是资源输出型、工业拉动型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偏重特征明显。当前宁夏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双推进的重要阶段,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电力、煤炭、造纸、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快速扩张,能源生产能力和能耗增长速度也随之加快,资源开发和生产需求进一步加大,水、电和煤炭等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废渣、废气、废水大量增加。据了解,仅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有1000多万吨固体废物没有得到利用。资源环境的承受压力不断加大,预防、监控、利用、治理的强度和难度持续增大。

(五)企业的资源配置和资金支撑不足

一些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生产所需资源缺口较大,长期“吃不饱、营养不良”现象突出。相当一部分企业从金融机构借贷资金有限,主要依靠行业间拆借,从地下钱庄高息借款,融资渠道普遍不畅。如金昱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虽然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但在资源配置上却不能享受国有大型企业待遇,煤炭资源保障不足。资金方面,该公司自2006年实施循环经济以来,先后建设各类循环经济项目总投资达2.6亿元,而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资金2280万元,仅占总投资的8%。2008年以来该企业处于持续巨亏状态。资源配置和资金支撑不足,成为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今后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