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18777100000025

第25章 调查研究(24)

新思路 新举措 新希望——关于宁夏劳务移民试点情况的调研报告

劳务移民是指政府主导、扶贫部门主抓,通过务工的形式,将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的农民向城镇、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转移,实现稳定就业、脱贫致富的一种新型扶贫形式。为了推进劳务移民更好更快地开展,自治区政府研究室深入市县和企业,对劳务移民试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宁夏劳务移民的基本情况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移民工作。根据自治区政府2008年第21次常务会议精神,自治区扶贫办在灵武羊绒园区、广夏葡萄种植基地和盐池县惠安堡开展了劳务移民试点工作,2010年又在银川金凤工业园区、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太阳山开发区、石嘴山隆湖经济开发区、固原经济开发区、中卫市亿能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第二批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资金扶持、多措并举”的原则,积极探索劳务移民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将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恶劣、经济条件极差的农民家庭引导和转移到沿黄城市带、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走上了“移出来、稳下来、富起来”的劳务移民之路,使山区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逐渐融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贫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截至目前,宁夏通过劳务移民的方式转移农民3084户、1.24万人,农民户均增收2.88万元/年,人均增收7200元/年。通过试点情况看,劳务移民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山区贫困人口、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大举措,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宁夏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实施劳务移民的过程中,各地把做好产业对接和生活安置作为工作的重心。根据转移方向和安置地域的不同,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模式。

(一)向沿黄城市带集中的劳务移民

随着沿黄城市带建设步伐的加快,吸引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进入沿黄城市,从事工业、农业和建筑、餐饮、家政、保安、装卸运输等产业。据统计,目前在沿黄城市带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务工人员比例达3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为了解决劳务移民的生活和居住问题,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办法,一是鼓励用工较多的企业建造集体宿舍,实行公寓式集中管理;二是统一建造劳务移民集中居住点。银川市建设的劳务移民集中居住点类似居民小区,每户40~50平方米,可住6~8人,上下铺,内有卫生间、电视等基本生活设施,由政府统一规划,整合部门资金投资建设,建成后统一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民工集中居住点4个,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2010年新建的胜利南街劳务公寓面积达8千平方米,建成后可安置劳务移民近万人。集中居住点不仅为劳务移民提供了生活便利,也解决了企业稳定用工之忧,同时也有利于政府提供全面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

(二)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劳务移民

工业园区在吸纳和转移劳务移民方面发挥了主战场作用。灵武市羊绒产业园区现有企业43家,职工近8000人,其中来自南部山区的占15%,2009年就有500名山区青年到羊绒园区就业。灵武市扶贫办与羊绒加工企业各投资50%,共同建设劳务移民公寓1.2万平方米,可安置移民240户960人。盐池县依托太阳山工业园区企业多、就业条件好的优势,与自治区扶贫办整合1600万元资金,在惠安堡镇、冯记沟乡建设了2个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劳务移民新村,建设住房600套,已搬迁劳务移民2187人,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据测算,未来几年,自治区各工业园区将需要10万人以上的大量用工,仅灵武市羊绒园区就需新增用工1.5万人,可以吸纳大批山区农民到工业园区聚集就业。

(三)向农业产业化基地集中的劳务移民

设施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吸收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农民务工创造了有利条件。青铜峡市广夏葡萄种植基地,适合安置南部山区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务工农民家庭,2009年广夏从南部山区招收务工人员136户500多人,承包葡萄种植面积3800亩,占种植总面积的53%,每个劳动力种植15亩葡萄,年收入过万元。为了解决劳务移民安家困难,自治区扶贫办与广夏葡萄酿酒公司共同投资400万元,新建公寓100套,改造100套,使劳务移民安心与企业签订长期承包合同。据预测,随着设施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今后几年宁夏农业产业化基地用工缺口将达到5万人以上,可以带动大批劳务移民向农业产业化基地聚集转移。

(四)向生态移民区集中的劳务移民

吴忠市孙家滩是一个南部山区生态移民吊庄开发区,也是一个集移民开发与生态建设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区,经过几年建设,已经成为生态良好、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一流生态移民区。优越的生活和就业环境,吸引了劳务移民自发来到孙家滩,走入园区或企业从事种植、养殖、加工业。据统计,目前有110户南部山区自发移民在孙家滩从事农业务工,月工资1200~1500元,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其中大部分农民通过租住移民区住宅房或自购房屋,把家迁移到孙家滩长期定居下来。

二、宁夏劳务移民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移民机制

自治区扶贫办制定了劳务移民扶贫初步规划和劳务移民试点实施细则,指导市县和企业抓好试点工作。试点市县将劳务移民落实情况,列入年度效能考核责任目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齐心协力抓劳务移民工作的组织体系。固原市从发展思路、工作重点、保障措施、考核奖惩等方面对劳务移民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促使劳务移民实现了由自发无序型向有组织有序型的转变。

(二)强化技能培训,夯实移民基础

试点市县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劳务移民基本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固原市开展劳务移民转移前培训1.28万人,涉及电焊工、农机具修理、驾驶、砖瓦工、缝纫工、餐饮服务等25个工种。银川市积极筹措190万元资金,用于挖掘机、装载机、电焊、电工、机电一体、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岗位的劳务移民技能培训工作,每人每月资助300元。对参加3~6个月职业资格培训的人员,实行免费培训并实施3个月内指导性就业。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的,给予100~300元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中卫市创业集团与海原县南华山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劳务移民定向委培协议,培训冶炼、电工和电焊技工500名,促进了劳务移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三)强化民生保障,巩固移民成果

试点市县采取多项民生保障措施,确保劳务移民能够移得出、稳得住。移出市县注重为劳务移民提供维权和就业指导等服务,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着力解决劳务移民的工资报酬、劳动时间、社会保险等问题。移入市县注重保障劳务移民基本生活,妥善解决劳务移民入户、住房、子女就近入托、入学等问题。银川市投资上亿元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10所,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石嘴山市研究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办法》,凡进城农民工的适龄儿童均可享受和本地市民一样的同等接受教育的各项权利,对家庭困难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在宁夏率先对劳务移民子女在报考高中录取中取消户籍限制,解决了移民子女享受优质教育问题。吴忠市启动医疗救助“双色卡”(包含面值600元的特困救助卡和面值300元的医疗救助爱心卡)救助制度,确定定点医院,劳务移民可凭“双色卡”享受减免门诊挂号费、诊疗费等,享受就医20%~30%的优惠。

(四)强化惠农政策,解决后顾之忧

固原市对转移出去的劳务移民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允许合法流转,继续享受国家现行的退耕补贴政策。乡(镇)政府积极做好留守老人的生活照顾等工作,对居住条件差的老人,优先纳入危房改造范围。中卫市对海原县劳务移民已转为非农业户,不再居住且不愿上交的房屋,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宅基地使用权,村委会根据地面附着物评估对房主给予适当补偿。石嘴山市对转入城镇户的劳务移民,设立计划生育政策“三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继续执行农村居民的生育、奖励优惠及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政策,大约有4230户15500人享受到了这一政策。

(五)深化户籍改革,放宽落户条件

银川市逐步放宽劳务移民的入户条件,凡务工三年以上的农民务工人员,只要符合有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合法的收入等条件,凭原籍户籍证明、劳动合同、现居住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证明办理入户。石嘴山市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制定了《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暂行办法》,在全市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和非农业户性质划分,统一按居住地登记为“石嘴山市居民户口”。放宽了劳务移民户口迁移的限制,凡劳务人员在市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三年以上和拥有合法住所的,公安机关均给予落户。

(六)强化对接联系,拓展移民渠道

银川市与固原市开展了劳务移民输出输入对接活动,致力于在政府、工业园区、企业、劳务中介市场等不同层面建立对接联系,形成劳务移民的长效机制。石嘴山市立足工业经济和脱水菜、枸杞等产业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主动与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对接,积极开展南北劳务协作,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惠农区与西吉县、海原县结成劳务友好合作县区,燕子墩乡、红果子镇与西吉县火石寨、新营等8个乡镇结成劳务互助友好乡镇,并与当地政府及就业部门签订了劳务用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