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18777100000124

第124章 决策参考(25)

二、宁夏再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再制造产业缺乏足够的认识

再制造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还没有被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广泛认同。对于什么是再制造?什么是再制造产品?为什么要发展再制造?多数企业不了解或了解不够,认同感有较大的差异,没有看到再制造对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多数企业积极性不高。

(二)缺少具体扶持政策,行业基础薄弱

再制造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具体的政策扶持、引导和保障。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和现行的行业政策的束缚,宁夏缺少高起点专业化再制造企业的引领,只有几家原制造企业发展再制造,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基础弱,技术装备和技术管理的水平比较低,缺少抗风险能力。

(三)再制造的公共技术基础平台没有形成

缺乏高技术水平的复合表面工程处理中心和再制造共性技术,这是制约我区再制造发展的瓶颈之一。尤其是再制造所必需的表面工程技术还停留在80年代初期水平,没有高新工艺技术的支撑,导致再制造产业所需的零部件表面处理工艺,大部分依靠与外省(区)协作,加大了企业制造成本。

(四)对再制造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环境还没有廓清

在煤矿机械、机床工具、工业自动化仪表、起重运输机械、电工电器、机械基础件和轮胎七大类产品旧件处理方面的统计调查不够,再制造旧件来源及再制造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再制造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报废的煤矿机械、机床、电机等回收管理的相关法规不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急需建立健全。

(五)再制造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因国内再制造产业起步较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未建立,我区也未制定再制造的企业标准。同时,废旧产品剩余寿命检测评价手段和标准,产品质量检测手段和标准等都未建立起来,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支持。

三、促进宁夏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装备消费市场,有几万亿的工业装备资产,20世纪50~80年代的装备已进入全面报废期或接近报废临界点。仅机床市场而言,其保有量有700多万台,按3%的年机床报废淘汰率估算,每年约有20万台机床进入再制造行列,约占每年生产新机床产量的一半。据此我们认为,再制造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极高的经济价值,是一个支撑循环经济迅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把再制造产业列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培育成宁夏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等11部委今年联合颁布的《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综合国内再制造专家对宁夏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意见,结合宁夏实际情况,宁夏再制造应瞄准国家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的政策机遇,抢占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规范旧件回收体系,融合国内外再制造模式,实现再制造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宁夏装备制造业再制造快速发展,努力将再制造产业培育成宁夏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再制造

国内外再制造的实践表明,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初期,社会效益明显大于企业经济效益。为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再制造,政府应制定双向(生产和使用)的激励、扶持政策,逐步建立包含税收优惠、征税政策、收益政策、财政补贴“四位一体”的财税制度。尤其是要运用政府财政扶持政策的杠杆作用,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向再制造产业投资,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力量来缓解再制造产业资金不足的矛盾。

(三)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推动再制造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

充分利用自治区的人才、技术资源,重点支持建立1~2个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辐射周边省(区)的再制造产业服务和技术研发中心。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坚持主机再制造与零部件再制造同时并举,组织力量开展再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若干项技术(纳米电刷镀、纳米热喷涂、激光熔覆、纳米自修复添加剂、激光表面改型、等离子喷涂等)应用难题的攻关。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

(四)培育龙头企业试点示范,把握集群发展的内在增长引擎

将宁夏装备制造业中的煤矿机械、机床工具、工业自动化仪表、机械基础件和电机5个专业领域内的6家企业(中卫大河机床有限公司、银川大河机床有限公司、吴忠仪表有限公司、西北轴承股份公司、西北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银川高新区力生电机有限公司)作为自治区再制造产业试点示范。这6家企业是本专业内新产品的制造商,他们有主持或者参与起草行业、国家标准的历史,拥有进行再制造的市场资源,有废旧产品的修复经历,能够起到试点示范,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

(五)建立再制造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再制造产业保障体系

作为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将其纳入自治区直供电试点,实现电力直供。对再制造产业项目在用地、环评、融资等方面应给予倾斜,有些项目可由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再制造试点示范,逐步建设好再制造产业保障体系。广泛宣传再制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普及再制造知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放心使用再制造产品。

主持人:马建民 苏昀

执笔人:吕继明 李育钢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