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山川秀美话桑麻:固原生态农业建设巡礼
18769800000015

第15章 宁夏中部干旱带水问题的思考

袁汉民吴洪相赵晓明王大陆王炜杨进春董立国杨建功

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古老大型灌区之一,灌区盛产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年种年收,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之美称。

宁夏南部山区,主要包括隆德、泾源、西吉、彭阳的绝大部分地区,固原市原州区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阴湿、半阴湿、半干旱山区,年降水量为350~800毫米。尽管宁夏南部山区的降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但是一般不会颗粒无收的。

宁夏中部干旱带是指引黄灌区以南,宁南山区以北的中部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吴忠市的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扶贫开发区,中卫市的海原县、中宁县喊叫水等乡(镇)、中卫市香山等乡(镇),固原市的原州区北部、西吉县西部、彭阳县北部,平罗县陶乐镇和灵武市的山区,共涉及5市的11个县、区(乡)。这一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下,经常遭受旱灾的威胁。大旱之年,中部干旱带不但大面积农田颗粒无收,就连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因此,这一地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最为关注的地区。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严重缺水的问题,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围绕着水分高效利用的调研题目,从2004年8月起,对宁夏中部干旱带进行了调研。我们先后到过盐池县、红寺堡扶贫开发区、同心县、海原县、固原市原州区、中卫市香山地区、中宁县鸣沙镇二道沟等干旱地区多次实地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得到了自治区水利厅、农牧厅、中共中卫市委和市政府、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气象局、宁夏气象局气象科研所、固原市农牧局、同心县政府、同心县科技局、盐池县项目办、宁夏农林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农林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同心县下马关镇政府、中共中宁县鸣沙镇党委和镇政府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获得了大量资料,了解到许多情况。现将宁夏中部干旱带在水分利用方面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的建议汇报如下:

一、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和利用现状

宁夏中部干旱带的面积为2.86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43%;总人口131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22%,其中回族52.5万人,占干旱带总人口的40%。

(一)水资源基本情况

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水资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扬黄河水资源;二是地下水资源;三是地表水。

1.扬黄河水资源

多年来,在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建成了一系列的扬黄河水灌溉工程和设施。其中,包括大中型扬水工程8处,小扬水站299座,形成了一百二十万亩的扬水新灌区。大型扬黄河水灌溉工程有三座,即固海、盐环定、红寺堡扬黄灌溉工程。

固海扬水工程总投资2.9923亿元,现有23座扬水泵站,干渠总长286公里,干渠渠首泵站自中宁泉眼山从黄河直接提水,送水至固原市七营乡,灌区南北长150公里。该灌区主要涉及中卫、吴忠和固原三市的中宁、同心、海原、原州等县区,灌溉农田58万亩。共11个梯级,总扬程382.47米,净扬程342.74米,总设计流量28.5立方米/秒。共装163台(套)机组,总装机容量10.07万千瓦。建有17座变电所,大小容量变压器72台,总容量116560千伏安。水工建筑物850多座,215个配水斗口。

盐环定扬水灌区位于自治区东南部,建有泵站11座,总装机容量6.13万千瓦,总扬程526米,干渠渠首泵站自东干渠取水,设计流量11立方米/秒。灌区涉及宁夏盐池县、同心县、甘肃环县、陕西定边等县,设计灌溉面积32万亩,现已开发17万亩。

红寺堡扬黄河水灌区位于自治区中部,建有泵站14座,总装机容量10.16万千瓦,总扬程299米,干渠渠首泵站自七星渠高干渠取水,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75万亩,现已开发35万亩。

2.地表水、地下水资源

宁夏中部干旱带平均年降水量为261mm。该地区径流量极少,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苦水河和季节性河流流经这一地区,但是流量小,且矿化度高,几乎无法利用。清水河年均径流量1.3亿m3,常流量只占1/4,由于支流苦水汇入,矿化度达3.5~5g/L。

宁夏地下水资源总量10.91亿m3,但只有13.7%的水量分布在占总面积84.6%的中部干旱带和南部黄土丘陵山区,其地下水资源模数只有0.33万m3/Y·km2。中部干旱带内的陶乐镇为地下水资源、水质双重型缺水地区。盐池、同心、海原县为资源型严重缺水县。该地区地表水资源为1.71亿m3,地下水资源为7.25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6.81亿m3后,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总量只有2.14亿m3。宁夏中部干旱带地下水矿化度高,地下水储量少、埋藏深,矿化度达2.5~4.5g/L,含氟量3~10g/L,除少量井泉可饮用外,多为苦水。灵武台地地下水含氟量高。

(二)宁夏中部干旱带水分利用现状

1.扬黄河水灌溉区

200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际灌溉面积49.62万hm2,基本上采用漫灌技术,净耗水35.4亿m3,综合均净灌溉定额476m3/666.7m2,其中引扬黄灌区灌溉面积为45.4万hm2,净灌溉水量503m3/666.7m2;扬黄灌区灌溉面积为4.22hm2净灌溉水量平均为181m3/666.7m2。

2004年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总用水量为5.95亿m3。其中,农业用水5.73亿m3,占96.3%;工业用水0.02亿m3,占0.34%;生活用水0.2亿m3,占3.4%。近五年全区年平均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3%,中部干旱带的年平均农业用水占到95.9%。因此,中部干旱带的农业用水的比例高于全区水平。

由自治区政府项目办投资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同心县万亩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于2006年4月19日在同心县韦州镇马庄子和下马关镇下塬、赵家庙三个自然村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当年建设,当年见效。项目区由红寺堡扬水五干渠扬水,净扬程44.1m,输水距离4.6km。节水灌溉示范区发展喷灌农田7000亩,滴灌3000亩。到2006年秋季,已建成5个喷灌环,当年种植的马铃薯、荞麦等作物长势喜人。

2.雨养农业区

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气候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0C左右,无霜期140~184天,100C以上积温在30000C左右。这里干旱缺水,绝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200~300毫米,且分布不均,7、8、9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蒸发量大,年均蒸发量在2000毫米左右,是降水量的7~10倍。

千百年以来,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农民探索、总结出不少旱作农业经验,其中,“压砂地”就是当地比较行之有效的旱地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主要分布中卫市香山乡、海原县的兴仁乡、中宁县的鸣沙镇、白马乡、喊叫水乡等地。砂地非常适于种植西瓜。据说,压砂地产的西瓜、甜瓜富含“硒”元素,当地又把压砂地长的瓜称作“硒甜瓜”。由于近年来压砂硒甜瓜经济效益又好,所以这种种植模式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发展得很快。过去由于资金、政策、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原因,产业规模小,受益群众少。中卫市成立后。把压砂瓜的发展作为加快山区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到2004年底。新增压砂面积11.3万亩,累计面积达到30万亩。2005年中部干旱带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卫市山区夏粮几乎绝产。但30万亩压砂瓜总产依然达到2.1亿公斤。实现收入1.2亿元。瓜农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占主产区农民人均收入的83%,被老百姓称之为“拔穷根工程”、“造血工程”。2005年底,中卫市压砂总面积已达到50.5万亩。

吴忠市的同心等县、区开展的“秋季覆膜”旱地栽培技术示范,是近年来宁夏中部干旱带上蓄水、保墒的另外一种新的耕作方式。由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降雨主要集中在秋季,7、8、9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11月,农民用地膜将耕翻过的地面覆盖好,到了第二年播种季节,在地膜上打孔点播西瓜、甜瓜、蔬菜、玉米等作物,群众称之为“秋雨春用”。“秋季覆膜”在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发展得比较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的资助下,到2005年年底,中部干旱带“秋季覆盖”面积已达2.1万多亩,同心县“秋膜覆盖”达2万余亩。无论是“压砂地”,还是“秋季覆膜”在干旱年份,还需要一定的补灌,所以有时人们也称之为“补灌栽培”。

清水河是流经宁夏中部干旱带的黄河一级支流。由于清水河的支流苦水汇入,矿化度高,很难用来灌溉粮食作物。近些年来,同心、海原等地农民在清水河两岸种植了较大面积的枸杞。我们在同心大寺附近清水河畔的红柳湾调查了解到,原河滩是洪漫地,而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盐碱滩,面积有300多亩地。马海等人于2000年在这里开垦改造,栽植了枸杞园230多亩,采用的品种是“宁杞1号”、“大麻叶”。他们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用水泵提取清水河的水浇灌枸杞园,枸杞生长得很好。现在这里的枸杞亩产可达400斤干果,每年可产8万多斤干果,经济效益可观。他们为利用高矿化度水源创出了一条路子。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严重缺水

宁夏中部干旱带是“十年九旱”的地区。该地区有三个老地名,叫做“喊叫水”、“一碗泉”、“下流水”,就说明了当地人们对水的期盼。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04年至公元1949年的2053年间,出现大旱250次,8年一次大旱,一般旱年连续不断。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77年间,大旱5次,春旱17次,夏秋旱17次。2004年9月至2006年5月,该区域遭受自宁夏有气象记录以来50年不遇的四季连旱灾害,夏粮绝产,人畜严重缺水,群众生产、生活极度困难。中部干旱带上的41万人口、几十万只羊和大家畜的饮水靠远距离拉水维持,最远的拉水运距往返60公里,每方水成本高达30~70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密切关注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特大旱情,及时做出部署,有关部门组织干旱山区群众到就近的水源拉水,利用窑窖尽量多蓄水;组织劳务输出,以工补农,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自治区政府及早落实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的粮、草、款的补助。因此,特大干旱之年,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各项抗灾、救灾的工作井然有序,人心稳定,社会稳定。

(二)扬黄灌区农田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据有关资料,目前宁夏扬黄灌溉工程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50,单方耗水水分生产效率为0.82kg/m3,单方引水水分生产效率为0.42kg/m3。而宁夏引黄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35。扬黄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高于引黄灌区。但是扬黄灌区扬黄灌区由于天气干旱少雨、土壤质地偏沙,加上绝大部分农民采用“大水漫灌”的古老灌溉方式,不少农田的灌面较大,一般为1.0~1.5亩等原因,造成农田的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三)灌区的次生盐渍化的问题

红寺堡灌区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体灌区,目前已开发配套农田35.0万亩。由于红寺堡灌区部分土壤母质含盐量较高和土体中不透水层的存在,以及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在仅种植6~7年的时间内,全灌区土壤盐渍化的面积已达到1万多亩。由于土壤的盐渍化,导致土地无法耕种,收不抵支,已种植的作物枯死。比较严重的区域,红寺堡扬黄灌区的大河乡龙坑村,沙泉乡的光彩村、兴盛村、河水村、兴旺村等。红寺堡灌区人均土地不足2亩。因此,高度重视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改良和利用,已经成为中部干旱带扬黄灌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水分高效利用的思考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宁夏各级党委、政府不懈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先后解决了中部干旱带80万人的饮水困难,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5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宁夏中部干旱带时提出了“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优先启动、大力扶持”的十六字方针。遵照总理的指示精神,目前宁夏已完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工程总体规划》和7座重点供水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并将总体规划和有关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毫无疑问,这些人畜饮水工程和灌溉工程的完工,对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缺水问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一些不适于人生存的偏僻山村应实行整村移民搬迁,把农民向可以集中供水的地区,或水源丰富的地区移民安置。没有必要花过高的代价解决饮水,勉强维持生命。然而,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之后,如何合理用水,实现中部干旱带的农业高效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从而解决当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农业水分高效利用的问题有以下的思考:

(一)制订中部干旱带农业节水综合发展规划,合理区划、布局,实现水分高效利用

宁夏中部干旱带的面积较大,不同地域之间在丘陵与平川的分布、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差异较大,在植被覆盖方面的差异也较大。为了加快草原建设的步伐,遏制草原继续退化和沙化的局面,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自2003年5月1日起,全区实行全面禁牧。禁牧之后,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宁南山区的水土流失、生态恢复和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应该看到,宁夏中部干旱带也是宁夏一些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产地,如盐池的滩羊,同心的马铃薯,中卫、中宁、海原的压砂硒甜瓜等。在这方面,自治区政府已作出了合理区划和布局。为了实现中部干旱带在总体上的水分高效利用,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第一,建立高效节水的精准灌溉制度。推行有限灌溉,采取旱作技术与补充供水相结合的种植制度,是缺水区面向未来的一项必然选择。目前,有限灌溉的理论依据已基本清楚,即:水分亏缺不总是降低产量,许多作物和果木在一定生育阶段适度水分亏损对节水和增产都有利,这一认识已在大量实验中得到证实。宁夏农林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红寺堡扬黄灌区的玉米作物上已试验成功水分亏缺灌溉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玉米生育期灌两水与灌四水相比,玉米的产量相同,或略增产。

在大田条件下建立有限灌溉制度最终要走精准的按需灌溉之路,精准灌溉是以作物实际需水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农田进行“非充分”供水的。建立一种新的灌溉制度,就是确定一种农田对缺水的应变系统。为有效实施精确灌溉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掌握可靠仔细的作物需水规律资料;运用信息化技术,提供使两者相衔接的技术参数,特别是作物水分亏缺程度的指标;应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以上条件必须通过多学科协作才能实现。

第二,在中部干旱带发展设施农业。中部干旱带是宁夏光热资源最高的地区。同心县为宁夏太阳总辐射高值中心,达148.9千卡/厘米2·年;由同心县向南递减,至泾源达到最少,为122.6千卡/厘米2·年;由同心县向北进入黄灌区也在减少,递减幅度较少,均在140千卡/厘米2·年以上。灵武、银北,包括中部干旱带的东北部,出现次高值区,均在145千卡/厘米2·年以上。立足于现有的和将要有的水源条件,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设施农业,可能是水分高效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日光温棚反季节蔬菜、瓜果的生产,或者利用日光温棚养殖家畜可以大大增加农民收入。日光温室种植业生产一般都采用的是滴灌、沟灌方式,特别省水。此外,在中部干旱带也可考虑在小面积高效作物生产中使用“防晒网”措施。如果将“压砂地”、“秋膜覆盖”等技术与“设施农业技术”相结合,可能水分利用效率更高。目前,宁夏农林科学院在中部干旱带推广的“苦水净化”装置是解决山区饮水的有效装置。如果能再适当加以改进,使其具有设施农业的功能,可能效果更佳。建议把“苦水淡化”作为解决中部干旱带人饮有效方法之一,加大示范推广的力度。同时在推广中积极进行“二次创新”。

第三,在扬黄灌区出现次生盐渍化的地区,种植枸杞等耐盐作物。由于扬黄灌区不可能采取引黄灌区“洗盐、排盐”的方式,扬黄灌区在大面积农田节水的同时,在盐渍化的土地上,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应是正确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地处中部干旱带上的同心、海原等地农民在清水河两岸种植了较大面积的枸杞,利用清水河的苦咸水直接浇灌枸杞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第四,在合理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作物布局。中部干旱带上的土壤水分容易散失,但是某些深根作物一旦扎下根后,就比较耐旱。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马铃薯、荞麦、糜子、谷子、芸芥、大麻根系发达、叶片气孔调节生理功能强的作物也生长得不错。扬黄灌溉区的玉米、向日葵、大豆等深根作物生长得非常好。建议中部干旱带适当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增大玉米、向日葵、马铃薯和其他耐旱小杂粮的种植面积,选用耐旱、抗病、丰产、优质的品种,充分利用天上、地上、地下的水源。

(二)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农耕区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示范工作

中部干旱带的农作区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即多耕或精耕,低茬收获,田间很少有秸秆残留。由于中部干旱带大气干旱,蒸发量大,传统的耕作方式容易造成当地土壤水分渗漏、散失,土地表面风蚀严重,易行成沙尘环境。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机械结构差,不能“稳、匀、适、足”地为作物提供养分。

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很快。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农民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我国的一些省份已开始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试验和示范,农业部设有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保护性耕作的特点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和水蚀。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直播、最少耕作、以松代翻、化学除草,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革和病虫害以达到保水、保土、提高农产品质量、遏制荒漠化。因此,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促进土壤环境良性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农业耕种技术。

宁夏中部干旱带实施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接纳天然降水,土壤蓄墒,减少水分蒸发,阻止沙尘移动、飞扬。随着逐年作物秸秆残留物在土壤中的积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有利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措施相配合的战略

干旱成为21世纪和未来的世界性难题,如何提高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植物自身的水分利用效率,特别是通过生物节水和工程节水及农艺措施相配合,发展可持续农业和国民经济,成为当前和未来的研究热点问题。

当前,发展节水农业是各国应对淡水资源短缺的共同选择。农业节水除有效的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等措施外,以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为主的生物节水正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许多专家认为,以减少输水过程中无效损失为目标的工程性节水,其技术性强、研究开发程度高,工作重点在于产业化开发和相关技术研究。而生物性节水面对的是复杂的生物体,其特点是研究难度大、开发程度低,且投入小、效益高、前景广阔。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山仑院士指出,要重视生物节水技术,培育节水耐旱新品种。目前,严格意义上的生物节水技术尚处于次要地位,但可以预见,当水的流失、渗漏、蒸发得到有效控制,水的时空调节得到充分利用之后,生物性节水——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和耐旱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可视为实现进一步大量节约农业用水的关键环节和最终潜力所在。为挖掘植物自身的高效用水,选育出抗旱节水新品种、新类型被认为是一个核心目标。现在已经证明,WUE是一个可遗传性状,作物种间和品种间WUE差异显著。但是,以耐旱和高WUE为目标的育种工作进展迟缓,困难可能是在常规育种条件下,耐旱节水性状与丰产性状往往难以结合。他表示,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进行基因重组以创造耐旱、节水新类型的研究十分活跃,成为生物学和农业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应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

宁夏中部干旱带农艺节水潜力很大,但是与工程节水、管理节水措施相比,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宁夏应该加大农艺节水方面的研究、推广资金的投入,开展上规模的试验和示范,加大推广的力度。

目前,宁夏在生物节水的的研究方面相当薄弱,而且在认识上差异也很大。因此,宁夏生物节水尚未提到日程上来。

工程节水是输水过程中的节水,而管理节水是供水环节中的控制节水。这两种节水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两种节水内容上,节水型社会无论如何也建设不起来的。因此,目前宁夏应重视和加强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我们应该重视挖掘节水耐旱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做好植物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遗传改良;加强生物节水方面的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实行多学科协作,整合科研力量,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将常规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有效结合起来,实施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相配合的战略,建设节水型社会。

四、从根本上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缺水问题的思考

为了生存和发展,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广大干部和回汉各族农民与天奋争,除了有组织地劳务输出外,积极开展节水,高效利用水分。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农民在极端干旱条件下,采取压砂蓄水、保墒增温、坐水点种、节灌保苗等栽培方式发展高效节水特色产业。笔者是长期从事农业科研的工作者。目前,笔者和同事们正在这一地区围绕水分高效利用的课题进行着大量而又系统的试验研究。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措施和试验研究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宁夏中部干旱带严重缺水的局面。

宁夏中部干旱带严重缺水的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其特殊地理、生态方面的原因,还有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天气干旱少雨气候等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要想从根本解决宁夏中部干旱带,以及与该地区相邻近的陕西、甘肃、内蒙古的干旱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启动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黄河大柳树工程枢纽是宁夏回汉各族人民50多年的期盼。枢纽位于黄河黑山峡河段出口2公里处、宁夏中卫市境内,是黄河干流7座控制性骨干枢纽工程之一,也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高坝大库工程。枢纽工程设计最大坝高163.5米,正常蓄水位1377米,总库容量110亿立方米,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78亿度,建设工期7.5年。

大柳树工程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枢纽工程处于三大关键位置。一是大柳树受益区内宁夏中部干旱带人畜饮水十分困难,甘肃民勤石羊河流域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内蒙古风沙区、鄂尔多斯台地及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枢纽工程处于保障水源、改善生存环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生命的关键位置;二是大柳树受益区涉及腾格里、巴丹吉林、毛乌素及乌兰布和四大沙漠,覆盖宁蒙陕甘四省区2000多万亩集中连片生态灌区,枢纽工程处于治理生态环境条件十分有利、增产粮食潜力巨大的关键位置;三是大柳树受益区辐射银川、呼和浩特等沿黄城市集群,有我国重要的宁蒙晋陕能源重化工基地,枢纽工程处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关键位置。

大柳树水利枢纽在黄河综合开发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战略地位,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合利用效益好,技术经济指标优越,水库淹没总体有利,建设条件成熟。因此,恳请国家尽快决策、早日开发建设。

(作者为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社员及工作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