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它又要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所以,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把握离不开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的考察。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不仅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且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社会经济与生活以深刻的、全方位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所产生的影响决不仅仅局限于产业部门内部,相反它将波及社会每一个角落。时下离我们最近的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例子,它已经彻底地改变了今天的世界,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空前的机遇,同时也提出全新的挑战。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积极影响为主,影响“利大于弊”。科学技术主要以两种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一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二是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思想影响社会。
1.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决定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1)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各要素。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个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首先,科学化的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能力,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者身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水平。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水平。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提高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科学技术对劳动者体力的提高,在表现形式上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他们的饮食营养、医疗保健、体育训练等途径来实现的,这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对劳动者智力的提高,在表现形式上是直接的,劳动者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会极大提高其智力,从生产的角度看,可以说劳动者的智力就是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讲,主要取决于智力,而人的智力提高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生产对劳动者的智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知识产业的兴起及其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日益扩大,一方面,使劳动的有效进行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使脑力劳动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另一方面,也使脑力劳动者在整个社会的劳动者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迅速增大,从而改变劳动者队伍的构成。这就导致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人更加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决定要素,更加突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其次,先进的劳动工具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改革和创新生产工具,物化为劳动手段,提高生产力水平。人类要进行生产活动,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生产工具。从人类社会生产历史看,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工具的变革,总是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类应用科学知识的结果,是人们通过技术发明的途径来实现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工具,这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科学技术愈发展,先进的生产工具就会更多地被创造出来。如果说过去的手工工具还只是经验形态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物化,那么在机器大生产的近现代生产方式产生以后,生产工具已经成为了科学技术的自觉运用。可以说,现代生产工具的变革完全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生产工具其功能和效率又是空前的,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是以前生产工具远远不可比拟的。
再次,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已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对象之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社会生产力。劳动对象是人们为生产物质财富所加工的一切对象。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的劳动对象只能是一些简单的自然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深度、广度大大扩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既使人类有可能发现和开发新的劳动对象,把越来越多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变成可以改造和利用的资源;也可使人们创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材料,形成新的劳动对象,使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越来越摆脱其天然存在的形态;还可使人们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提高劳动对象的效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人类更充分、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扩大劳动对象,也就能使劳动对象更好、更科学地发挥生产力要素的职能,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最后,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管理极大地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各构成要素的进步,也取决于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组合。一切生产系统都是具有把投入变为产出的功能的结构。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资金、资源等投入,构成所谓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如何组合影响着在生产系统中进行的生产过程的效益、影响着产出的效益。而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受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所制约。生产以什么样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决定生产采取什么样的配置和结合方式,决定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以什么样的方式形成和进行。科学技术起着一种把各种生产要素以某种比例和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整合作用,构成生产过程的一种整合因素。同时,要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生产系统、生产过程,以提高效益,就需要科学管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复杂化,更加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庞大的社会化生产的管理日益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说,其生产规模宏大,因素复杂,离开了科学管理,就难以使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发挥最佳效益。而科学管理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就是根据科学的基本知识,按照技术设备的运行规律,适应工艺流程的严格要求,协调人、机、物、整体系统的运动,取得最优化的效果。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为科学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学等知识都是科学管理所必需的,还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大大减少了中间层次的管理人员。
(2)现代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
现代科学技术明显的超前性,是其成为第一生产力以及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主要标志和客观依据。20世纪以前,是按照“生产—技术—科学”的顺序发展的;在当代,是按照“科学—技术—生产”的顺序发展的。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中创造出来。科学技术这种超前于生产并对生产起着巨大促进作用的特点,即科学技术走在生产的前面,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客观依据。在当代,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前面,而且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模式。例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建立了半导体能量模型理论,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蓬勃发展起来,并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又如,运用相对论及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和发展核技术,促进了原子能在军事、航运、发电等方面的应用;运用光量子理论创造了激光技术,建立了激光产业;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新成就,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方面。
(3)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产业高次化,科学技术的贡献超过劳动力和资本,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世界经济腾飞的20年,也是社会产业逐渐高次化的20年。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类除了继续进行农牧业生产活动以外,主要从事以工业为主的活动。这是第二产业的突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研究与设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教育业、商业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的高次化标志着科技知识在产业中的密集程度。对一个国家来说,各次产业率也反映着国家的发达程度。一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为农业国;二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为工业国;三次产业率占优势的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例如,这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在一些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3:32:65;英国为3:35:62;日本为7:37:56。可以认为,三次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科学技术的贡献超过劳动力和资本,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其次,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如软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化在产品、商品中的科技含量达到高度密集的程度。为了便于比较不同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国内外许多学者是用产品单位重量价格比来描述科技含量的差别。统计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20世纪5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钢材,每公斤不到1元;6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汽车、洗衣机和电冰箱,它们每公斤的价格分别为30、60和90元,若以30~100元作为60年代产品科技含量的比较指标,比50年代提高约10倍;7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微机,每公斤为1000多元,比60年代又提高10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代表性产品首推软件,它没有什么重量,科技含量却极高。如果再按每公斤价格计算,比70年代就不是提高10倍,而是百倍、千倍、万倍了。
最后,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还表现在它被运用于生产的周期愈来愈短。例如,在19世纪,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通讯用了35年,真空管用了31年。而20世纪以来,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了。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喷气发动机用了14年,电视用了12年,尼龙用了11年,从发现核裂变反应到制成第一个核反应堆仅用了4年,集成电路从无到有仅2年,激光器仅用了1年的时间。特别是电子技术问世以后,其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其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最典型的代表。比如,从1973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80年代初期已更新了4代,1976年研制出MCS—48系列的单片微型计算机;1980年研制出MCS—51系列的8位单片微型计算机;1983年又研制出MCS—96系列16位单片微型计算机。
(4)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而且,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资料表明,如果以产品的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
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约为2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为2万元;高科技产业人均年产值可达10~20万元。1982年,美国使用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脑力劳动者1年的工作量。同时,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比如,激光技术不仅可用于军事工业,而且在激光加工、激光测量、激光通讯、激光唱片、医用激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另外,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如半导体、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取代了电子管,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产量、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又如,生物技术正在为古老农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其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现在参加到高科技及其产业竞争行列的国家愈来愈多,不仅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高科技的作用,从经济发展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看是威慑力,从政治上来说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而论是推动力。因此,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2.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善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使人们能获得更多、更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享受,食、衣、住、行各方面的物质生活更丰盛,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人们进行社会生活活动的形式或方式的总和。通常指日常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即指人们衣、食、住、行、乐的方式,或人们消费物质产品和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而广义的则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方式,还包括劳动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等。
有史以来,人类生活方式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而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受科学技术所制约的。因此,一定时代的生活方式是与那个时代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的。
就消费生活来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传统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是自给性消费方式,即人们的许多生活用品及生活服务,往往是人们自己生产、自我满足的。由于人们主要是靠简单工具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生产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品种极其有限。只能养家糊口,忙于生计,也就难以谈得上智力开发和文化方面的消费。与物质和文化上的短缺相应,整个社会消费意识是崇俭抑奢。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幅度地拓展和开发了劳动对象,改进和完善了劳动工具,提高和培养了劳动者的素质,因而也就日新月异地增多和丰富了劳动产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相应得到显著改善,开始从“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和发展”型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安于低水平、穷对付,乐于清贫的消费方式与消费价值观也受到强烈冲击,人们向往和追求着物质生活的高档次、精神生活的高格调。
就闲暇生活来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传统社会,由于社会财富的生产主要依赖于直接投入的劳动时间和体力消耗的多少,人们的主要时间都花在求生存上,因而拥有的闲暇时间很少,少有的闲暇时间也主要是用来恢复人们在劳动中的体力消耗。由于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落后,人们的娱乐生活比较单调、低级、枯燥,且因交通工具的落后,人们支配的闲暇时间不得不局限在某一特定的生活区域。总体说来,人们对闲暇生活不太重视,闲暇技能和闲暇产业发展程度很低。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善了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条件,使人们的闲暇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闲暇时间增多。现代科学技术导致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尤其是导致4A革命,即FA(工厂自动化)、OA(办公室自动化)、LA(实验室自动化)、HA(家庭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了职工的劳动时间,从而使人们闲暇时间增多。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闲暇时间,各种闲暇技能和闲暇产业相应发展起来。其二,闲暇空间扩大。由于科学技术带来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达,人们不再局限于某个区域闲暇。如今,在节假日外出旅行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常用的闲暇方式。其三,闲暇内容丰富多彩。科学技术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娱乐工具和手段,为人们文明、丰富地从事各种闲暇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四,闲暇活动由“恢复型”向“发展型”过渡。现在人们的闲暇活动不再是主要用于恢复在劳动中被消耗的精力,而主要用于发展个人的才能。
3.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权力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
(1)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信息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
(2)生物技术的突破正在酝酿新的主导产业。
(3)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决定性的因素。
(4)在激烈的技术创新能力竞争中,企业组织结构经历新的调整。
(5)高新技术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的观念和格局。
(6)人类生产、工作和生产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4.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强了人类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对人类发展有害的能力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出现了许多变化。其一,交往空间扩大。交通、通讯工具等交往媒介的发展,消除了地域的自然障碍,冲破了过去那种地缘、血缘交往的小圈子。今天,许多国家正以企业和公司为中心,编织着纵横交错的、跨越地域和国界的巨大网络,“地球村”的概念不断被强化。其二,交往速度加快。借助于种类繁多、速度快捷、安全舒适的现代交通、通讯工具,人们的交往越来越方便、迅速。其三,间接交往增多。在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靠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而现在,广泛而又频繁的间接交往成为现代人交往的主导方式。
其次,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科技发展失调给人类造成危害:其一,科技负功能的危害。如DDT农药的大量使用,对人和生物产生了持久的毒化作用。其二,对科技管理失控的危害。如核电站事故会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其三,高技术犯罪。如计算机网络已被用来犯罪。其四,科技发展及应用引起的生命、资源/环境、信息/网络、空间等重要的科技领域中的伦理问题。
以上问题到了现代,以更加尖锐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浪费、军备竞赛、失业加剧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越来越难以回避。科学技术既为人类勾勒着美好的未来轮廓,也给未来笼罩上了令人担忧的阴影。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营造未来的巨大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人类拥有了毁灭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能力;一方面为人类的思想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使人类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中踯躅不前。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是惊人的,近5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有人估算,截止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有90%是二次大战之后取得的;人类掌握的创造财富的手段也在呈现同步增长。科技的作用必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但我们不能指望单靠科学技术解决所有的问题,应该加强对科技价值的深刻反思,这样才能认识到科技负效应的本质,进而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只有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人类才会有比较光明的前途。
5.科学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改变
科学技术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哲学作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丝毫不能离开科学,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个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哲学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是哲学进步的源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①
思维方式是主体把握客体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的演变与科学思想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科学思想的变革导致思维方式的演变,是人类思维和逻辑发展的一种历史的和内在的机制。科学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其结果表现为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理论形式,这个过程则是一种思维活动的逻辑过程。科学思想作为科学认识活动及其结果的理论、学说的统一体,作为科学内容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它既反映着人类认识水平,又表征着思维活动本身。把科学认识活动、科学理论看做是思维的结晶,实际上就蕴含着一定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精神。一定时代的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科学方法的总结和提炼,而科学方法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规则与手段。从科学理论到科学方法升华为思维方式,再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到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再到理论的形成,反映了思维双向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与科学的革命,学科格局的变化,必然引起科学方法的变更,从而导致思维方式的变革。
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确证提供了新的更加可靠的科学论据;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积累了一些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靠的科学基石。每一时代还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受到那个时代哲学思想的支配,又受到那个时代科学认识的制约。科学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并给整个时代的人类认识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形成的系统思维方式就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为人们对各种问题的认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在经济方面,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材料技术、氢能技术,将造就一个又一个的经济高增长,推动着整个21世纪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不仅对社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与影响。
1.社会经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经济因素在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占据首要地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1)在各种社会需要中,经济上的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人们只有具备了必要的生存条件,才谈得上其他需要,才能够从事其他活动。因此,作为与人的生存、与人的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经济需要构成了其他需要的基础。发展经济是任何社会的头等大事,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也就必然首先受经济需要的推动。人们对生存的条件要求越高,经济需要越强烈,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也就越大。
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是由于经济的需要,才使科学技术得以萌芽和产生;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也是由于经济的需要,科学重新兴起,在生产中大规模运用、并导致技术革命;在近现代,越来越强大的经济需要更是推动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1)。
(2)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是一种知识生产,如同物质生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样,科学研究也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进行。社会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是由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即经济实力决定的。经济实力强,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多,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队伍就强大,教育和科研机构就发达,科研条件就好,则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就快。反之,科学技术活动就难以进行或发展缓慢。如美国每年提供的科研经费居世界之首,而美国的科研成果也是世界最多的。
随着现代大科学、高技术的兴起,科学技术已成为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如此,现代发达国家都注意随国民经济的增长不断增加科研经费,加大对科研的投入。
(3)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自商品经济产生以来,经济竞争也随之出现,并愈益激烈,人们只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发展壮大,否则就会落后挨打。而人们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最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样经济竞争也就成了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一个最基本、最持久的刺激因素。现代的经济竞争已在越来越大程度上成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这对科学技术的刺激作用就更加突出了。
社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一切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经济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主要是生产发展的需要,经济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也主要是靠生产的发展提供的。因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社会生产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最直接的基础,社会生产的发展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社会生产不断向科学技术提出研究课题。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随着生产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生产实践中会遇到许多生产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科学技术来帮助。这样生产实践就会向科学技术提出研究课题,促使科技人员去研究和回答。因而,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例如,在17世纪的采矿生产中,为了及时把矿井积水排除,急需一种廉价的动力装置。这一生产上的需要促使人们发明了蒸汽机。而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过程中,人们又发现它的热效率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促进了热力学理论的建立。当然,也有许多研究课题不是直接来自于社会生产,而是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和实验等,但它们仍然与社会生产有密切关系,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生产的需要,它们才被纳入科学研究的视野。如古代天文学中有许多课题是直接来自于观察,但人们之所以关心并研究它们,却主要是确定生产季节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向科学技术提出了许多更为复杂的高难度的研究课题,需要科技人员掌握高深的科技知识,经过艰苦的探索才能解决。而这样的课题一旦解决,就可能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学科,推动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同时,现代生产提出的课题许多是带有综合性的问题,靠单一的学科难以解决,这就促成了现代科学技术向综合性发展。
其次,社会生产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科学认识的源泉来自经验知识,只有在大量丰富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抽象思维的理性创造。而社会生产实践积累的经验知识正好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这就使人们能运用大量的经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也就促进科学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人类首先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才逐步认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规律,产生了原始的科学观念和生产技术。古代天文学、数学、力学、农学等基本上都是孕育于这些经验知识和生产技术之中,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认识的深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近代,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的方式、规模、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为科学研究提供的事实材料大大丰富起来,与之相应,科学研究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新的学科出现,近代力学、热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以及高等数学等等,就是在这些丰富的经验材料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来,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人们所涉及的领域、范围更加扩大,人类有可能深入到微观领域和宇观领域,去揭示基本粒子、生物遗传以及广阔无限的太空世界的奥秘,去接触高真空、超高温、超高压、超低温和超导等自然现象,从而获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得多的新事实、新材料,这促进了宇宙学、天体物理学、宇宙生物学、粒子物理学等一大批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总之,生产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为科学研究提供的材料的多寡,从而也就决定着科学的发展水平。
再次,社会生产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物质条件。历史表明,科学技术越发展越依赖于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设施、工具和仪器等物质条件直接标志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而仪器设备和各种物质手段都是由社会生产创造出来的。因此,归根到底还是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古代,社会生产水平低下,还谈不上制作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人们只能以直接的感性观察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认识自然,因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15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兴起和发展,逐步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各种科学仪器,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2)。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突破,更是取决于许多庞大而复杂的仪器和设备。没有射电望远镜,就不可能有现代天文学;没有高能加速器,粒子物理学就不可能建立;没有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就不可能产生分子生物学。而这些新的仪器设备都是当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创造出来的。
总之,社会生产愈发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的物质手段愈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就愈快,水平就愈高。
最后,生产实践为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和技术成果的先进性与可靠性提供检验标准。科学理论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决定取舍。在科学实验还没有独立分化出来以前,科学理论正确与否是直接依靠社会生产实践来检验的。近代以来,科学实验成为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生产实践仍然是作为检验标准之一,许多科学理论不仅通过实验,同时也通过社会生产得到反复检验。而且作为检验标准的科学实验,也是由社会生产提供其物质手段,也要受到生产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同样,技术成果是否具有先进性、可靠性,也只能是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来检验。
总起来说,科学技术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技术→科学”的关系在人类文明史上很长时间内居主导地位。虽然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由于科学研究已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业,由于科学实验和理论思维更加完善和发展,科学对生产的相对独立性增强了,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新关系,但这并不能否定生产仍然是科学的基础。任何时候,如果生产不发达,或者虽注重发展生产但却不以足够的生产能力去武装科学,科学事业是不可能很好地成长起来的。因此,尽管科学与生产的具体关系发生变化,但实际上,生产仍然在长远的过程中,在根本上决定着科学的发展。
2.政治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影响科技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政治对科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制约着科学活动的研究方向、速度和规模。一定的社会制度反映着统治阶级的要求和愿望,维护统治阶级的基本利益,它必然要对科学技术进行制约,使之满足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一般来说,凡是和统治阶级经济利益关系大的学科和部门,就得到政府的支持,发展就快,反之就慢;凡是可以用来维护、巩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的科学理论、学说和科学活动,就得到鼓励,传播就快,反之则受到限制,甚至扼杀。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异端邪说”,禁止和压制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总体发展缓慢,只有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进行战争和奢侈生活需要的学科才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发展较快。
资本主义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资产阶级从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出发,他们需要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注意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制定各种适合科学发展的科技政策,加强科技管理,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加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科学技术的后盾,还有深厚的科技自身的基础,所以,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能够发展到较高水平,保持着比较旺盛的活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资产阶级积极支持科学技术,也是围绕这一目的的。他们总是力图让科学技术从属于资本,把科学技术作为剥削、掠夺和称霸的工具,能带来巨额利润和用于军备目的的部门就得到大力支持,反之就往往受到冷落。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资本家既利用科学,又彼此对科技成果进行封锁、保密,从而限制科学的发展。在现代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具有的两重性更为明显。一方面,资本家集团为了竞争和取得垄断地位,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更为增强。资本的高度集中,促使科学研究规模扩大,人力、物力更为集中,有利于解决高、精、尖科学技术问题。资本主义国家把科学的发展当做重要的国家战略,使科学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科学技术取得较快的进展。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集中,垄断集团对科学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加强,科学为资本所左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垄断资本通过垄断价格牟取超额利润,实行技术保密和封锁,阻碍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它的建立为科学技术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首先,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的,而不是追求狭隘的个人或集团的私利,因而社会对科学有全面的需求,能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面安排,统筹兼顾,为科学技术健康、全面地向前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其次,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盲目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就使人们有可能按照社会和经济的需要,依据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出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合理地调配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科学发展日益社会化的要求,保证科学技术有计划地、协调地向前发展。再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正确的观点和思维方法。而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满足和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这一客观要求,能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观点和思维方法。社会主义可能并应当为科学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环境,但不等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会自动地兴旺起来。一方面,人们对科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规律,有一个认识过程,要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还有赖于制定正确的政策,维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等等。在我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中,违背科学发展客观规律的事情曾有发生。其中既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社会政治原因和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干扰,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只要我们努力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快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进程,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必将快速向前发展,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还表现在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上。科技政策是国家权力机构为解决如何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包括对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和地位的估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项目的确定,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科学活动的管理,科技成果的实际利用等等。科技政策反映了统治阶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态度和具体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许多具体问题都是直接由科技政策决定的,科技政策制定得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
3.社会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又在文化中生存和生活。
“文化”这一概念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财富或个人运用文字的能力和掌握的这一段知识;广义的文化概念不仅包括了狭义“文化”所讲的内容,而且包括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以及生产力水平等内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合。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社会的各种制度中,隐含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之中,并且通过历史的积淀形成强大的文化传统。
科学技术一方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在整个文化传统的背景上存在和发展。文化传统总是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它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必然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积极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科学技术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文化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它制约着人们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社会的科学技术体制,给每一个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文化传统由于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看,每一历史时代的科学技术只能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上生长,一定的文化基质构成了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所必要的社会条件。例如,近代自然科学之所以诞生在欧洲,从科学和文化的关系来说,就是因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它准备了必要的文化条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事实上是一场首先发生在文化层面上普遍而深刻的社会革命。文艺复兴所建立的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所产生的新教伦理,都倡导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都崇尚人性和人的价值,都重视人的世俗生活,都主张通过人的奋斗和竞争来实现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也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它推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在科学传播和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外来科学技术能否被一个国家或民族接受、消化和吸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固有文化能否与这种外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与之俱来的文化基质相容、能否有足够的接受新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否通过新旧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最终完成自身文化的变迁。在历史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引入近代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促进了本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的成功范例,以及伊朗在20世纪60年代不顾本国固有的文化背景强行引入现代科技和西方文化,最后惨遭失败的教训,都表明了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又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人类文明从来都是以进步文化为基础,没有进步文化的发展,就不会有文明的发展,而科学技术是作为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促成人类进步与开化,使人类逐渐向文明进步。从东方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印度、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埃及,到近现代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历史地位几乎众人皆知。近现代文明的发展更是以科学的参与程度作为重要的标志。
文化是科学技术传播和转移的载体。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固有文化必须与外来科学技术及其文化基质相容,才会被一个民族或国家消化和吸收,必须通过新旧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才能最终完成自身文化的变迁。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在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引入近代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虽曾引起两种文化的激烈冲突,但它终于通过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一方面完成了对外来科学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完成了对固有文化的改造和重建,从而实现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整合,使科学和文化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