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金刚经持验记
18756100000005

第5章 吳門陳濟生皇士參(1)

後魏盧景裕字仲儒。節閔初。為國子博士。崇信釋氏。註周易論語。族兄神禮據鄉人謀叛。逼裕同力以應西魏。繫晉陽獄中。至心念金剛經。枷鎻自脫。齊神武作相。特見原宥。嗟夫。人有受陽世陰司之枷鎻桎梏。而不求脫者乎。然眼前之恩愛枷鎻。快樂桎梏。何以認為性命。而不知脫。且重重糾結。而不肯脫也大惑不解。可悲可憐。若能等一受持如景裕。則前因後際。一齊斷絕。得大自在矣(出報應記)。

梁天監中。有琰法師。居長安招提寺。年十一。出家。偶同寺僧。往相士家。相士謂琰曰。可惜聰明。止十八歲耳。琰聞不樂。歸詣藏經殿。焚香禮佛。願賜經一卷。畢世受持。隨手於藏函內。抽得金剛經。晝夜持誦。忽一日更深。房中有五色光明。須臾見一梵僧。身長丈五許。語琰曰。汝壽十八當亡。以真誠持大乘經力增延矣。言訖不見。琰年踰十九。復遇相士。愕然曰。吾夭師相全消。何脩至此。琰曰。專心持念金剛經。相士曰。師壽當至九十二矣。屆期坐化。異香滿室(出金剛證果)。

隋趙文若。開皇初。病亡。經七日。家人將殮。忽縮一足遂停。既蘇云。被一人追入冥城。王問在生有何功德。答云。惟持金剛經。王曰。此第一功德。算雖盡可延。又曰。諸罪更重殺生。卿每以猪羊充庖。遣使領至受苦處。北行二三里。高牆下有穴。僅可容身。從此穴出。登一高阜。四望遙濶。一城極高峻。煙火接天。黑氣溢地。備聞哀號聲。文若掩蔽耳目。叩頭求出。仍覺心破。口中出血。使者引回見王曰。汝好啖肉。薄罰難免。索長釘五枚。釘頭及兩手足。痛楚異常。從此絕肉持經。後因公事至驛。忽夢一青衣女求救。因問驛吏。有何物食。報云。一羊甚肥嫰。視之則。青[牛*孛]也。文若云。我不食肉。遂贖放之。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乃至死死生生。互來相啖。趙文若雖持經延算。終以嗜肉受長釘。若無此功德。則殺報輪迴。無休息矣(出太平廣記)。

隋開皇十一年。大府寺丞趙文昌暴卒。惟心尚煖。復活云。初死。有人引見閻羅王。王問曾作福業否。文昌答以家貧。無力營善事。惟專心持誦金剛經。王合掌讚言善哉。汝持此因果甚大。使人引向藏內取經。昌西行五六里。見屋數十間甚華麗。滿貯經典。信手抽取一卷。即金剛經也。捧至王所。一人執卷在西。文昌東立向誦。一字不遺。王大歡喜。即放昌還。令引從南門出。見周武帝在門側房。身著三重鉗鎻。喚昌云。汝是我本國人。識我否。文昌云。臣昔宿衛陛下。帝曰。卿是舊臣。還家。可向隋皇帝說。吾諸罪辯了。唯滅佛法罪重難免。望代營功德。得離地獄。昌辭行出南門。見一人在大糞坑中。頭髮上出。引人指云。此是秦將白起寄禁於此。罪猶未了。昌既蘇。奏聞。詔天下戶口錢。為武帝轉。金剛經。仍錄事狀入隋史。桉周世宗毀銅佛像曰。佛教以頭目髓腦。有利眾生。尚無所惜。寧復以銅像為愛乎。鎮州大悲像。甚有靈應。擊毀之。以斧鉞自胸鑱破。其後世宗北征。疽發洞胸。果報亦何慘也(出法苑珠林)。

隋國子博士徐孝克。自少欽信釋典。經論多所解釋。陳天嘉中。除剡令。大建四年。徵秘書丞不就。遭侯景亂鬻妻養母。蔬食長齋。持菩薩戒。都宮省多鬼怪。孝克居之。妖變皆息。陳亡入長安。文帝聞其名行。召令於尚書都堂。講金剛般若經。時開皇十二年。卒年七十三。臨終念佛。室有異香。隣里驚異。史載孝克。徐陵弟。性至孝。出家改名法整(出受持果報)。

隋書生荀氏。居益州。新繁縣西四十里王李村。素行韜晦。人莫知之。甞於村東空地上。遙望虗空。手書金剛經。遂感諸天龍神覆護。此地丈許。遇雨不濕。如屋覆然。諸牧牛小兒。皆於此處避雨。至唐武德中。有異僧語村人曰。此地空中。有人書金剛經於此。諸天設寶葢於其上。不可汙褻。自是設欄圍遶。供養佛像。每齋日。遠近設供誦經。常聞天樂。聲震一方。按金剛般若。體同虗空。世人書經。多繇福報起念。荀子向空書經。明是解空榜樣。書而無書。所謂無住相書也。證悟從虗空不可思議來。感諸寶葢天樂。福德亦不可思議(出三寶感通記)。

隋睦彥通宰武牢邑。日持金剛經十卷。李密盜起。人欲殺之。以應義旗。彥通遂投身城下。賊拔刀逼殺。前有深澗。遂躍入。空中見金剛神。以手接彥通臂。置盤石上。都無傷損。呼曰。感汝念經。故來相救。彥通還家。所接右臂。奇香累日不散。後位至方伯。一日無病。索筆書偈。沐浴而逝。偈曰。八十九年在世。隨身做些活計。今日撒手便行。明月清風自在。冒宗起曰。今日殺運相續。人命如絲。余與宜之。皆從箭鋒頭弄弗律也。此時聞此因果者。急急發願持誦。借刀兵地獄。為解脫津梁。莫到沒巴鼻處。呌苦呌屈(出報應記)。

隋杜之亮。仁壽中。為漢王諒府參軍。後諒於并州舉兵反敗。亮與僚屬皆繫獄。日夜涕泣。忽夜夢一僧曰。汝但念誦金剛經。此厄可度。至曉。取經專誠習念。及主者引眾就戮。唱者俱死。惟無亮姓名。主者皆坐罰。俄以赦免。顯慶中。卒於黃州刺史。異哉亮當引頸就戮時。忽失姓名。轉無頭之鬼。為不壞之身。則以專。誠勝口誦也。視枷鎻自脫者。更奇矣(出太平廣記)。

隋蕭瑀梁武帝玄孫。入隋。為中書令。封宋國公。女為帝后。瑀篤信佛法。常持金剛經。因議伐高麗。忤帝旨。與賀若弼高熲同禁。欲寘於法。瑀八日間。念金剛經七百遍。明日桎梏忽自脫。守者失色。復為著至殿前瑀獨蒙宥。弼熲俱重罰。瑀因著。般若靈驗十八條。造三尺檀香塔貯經。按唐太宗以瑀好佛。甞齎繡佛一軀。竝繡瑀狀於像側。又賜王褒所書大般若經。并賜袈裟。充講誦用。又甞稱瑀。不可以利誘。不可以死脇。想是金剛定力(出報應記)。

隋沙門法藏。居鄜州寶室寺。性淳行古。開皇中。在洛川縣。建造寺宇。變賣衣鉢。起葢殿屋二所。又寫經八百餘卷。至唐武德二年二月。染疾。昏寐中。見金剛神執經一卷。謂汝造寺寫經。有互用之罪。我今授金剛經一卷。果能至心書寫。流通讀誦。互用之罪悉滅矣。俄疾愈。遂罄鬻所有。寫經百卷。修諸善行。不涉世緣。壽至九十九歲。正月十五日。延眾念法華。金剛。各一七卷。端坐書偈。別大眾曰。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憑空打筋斗。一時緇素。咸覩阿彌陀佛化身接引。往生極樂。按張安道寫楞伽寘金山。後世轉生。覺為己書。東坡屬公書完。藏為家寶。坡寫一卷。藏之山中。古人寫經。願力如此。又佛門中因果。較世法更嚴。所云磚錢不許買瓦也。均之善法。尚錯不得。矧不善法哉。昔靈覺寺僧寶明。自云。出家之前。曾作隴西太守。造靈覺寺成。即棄官入道。雖不禪誦。禮拜不缺。死後。冥王責之曰。卿作守時。屈理枉法。劫取民財。雖造佛寺。非卿之力。合此案觀之。凡世自謂功德。而竟成惡業者多矣。寧獨造寺寫經。有互用之罪(出金剛證果)。

唐武德間。長安富豪蘇仁欽。恣意宰割烹炮。被殺者。陳訴陰司。追魂繫獄。仁欽重病經年。減算夭亡。冥王語曰。緣爾前生修善。現世富饒。爾今恣殺業重。惡報當償。即令驅至刀山劒樹。欽惶怖哀告。在生雖未作善。曾請金剛經一卷。捨與安國寺已化僧神敬受持。僧雖遷化。可以對證。須臾異香芬馥。一僧執經至殿。言久。與仁欽受持。有般若功。王即合掌放還。得再生。因印施法華經一百部。金剛經一千卷。修水陸大齋濟眾。忽夜夢亡父文忠曰。我為富不仁。殺生害命。老墮廁中。死陷地獄。因汝修功德。得生天界矣(出金剛證果)。

唐武德年間。江陵人陳昭。奉齋持念金剛經。累積功行。有大蟒。每日在座側。聽經畢。即退。隣人力昌勇悍。疑為妖。擊殺之。蛇訴冥司。追攝力昌。令蛇纏身噬囓。遂託夢告妻曰。蛇願聽經百卷。便可昇騰。只欠七卷耳。我誤殺之。今受苦厄。速請僧寫金剛經七卷。懺悔救我。妻貧甚不能為。有五歲男名僧護。見母悲泣。謂曰。何不賣兒救父乎。母遂抱兒出市。賣蜀客得錢兩貫。請僧寫經。禮祝三寶。一願亡夫滅罪。二願母子重逢。自是憶子目盲。日誦金剛。行乞於市。其子隨客往蜀三十年。繼父母俱亡。忽念生母。回江陵尋覓未見。買宅暫居。偶值節臘祭祖。祝云。我不幸幼孤。母賣子薦父。今尋母無踪。願父母同超三界。適其母就齋求乞。聞此語。大呼云。我是汝母。當年賣契。現在住處籃內。護抱母痛哭。焚香拜天。取水潄口。與母舐目。左右皆明(出金剛證果)。

唐括州刺史。樂安任義方。武德年中。死經數日而蘇。自云。被引見王。王令人引觀地獄。與佛經所說不殊。地下盡夜昏暗。如霧中行。家人以義方心有溫氣。即請僧誦金剛經。義方於地下。隱隱聞經聲。王檢其案。謂吏曰。彼算未盡。何錯追。遂放歸。送者云。但隨經聲即到舍。忽見一大坑當道。意欲跳越。遂落坑中。應時即起。既得回生。因論說地獄。畫地成圖。所得俸祿。皆造經像。延僧寫金剛般若千餘部。冒宗起曰。經聲出於僧口。便出鬼門關。若妙法攝入信心。永斷生死種矣(出法苑珠林)。

唐遂州人趙文信。貞觀元年暴死。三日復蘇云。初死時。被人擁逐。同伴十人。相隨至閻羅王所。中有一僧。王先問云。師在世修何功德。答云。唯誦金剛經。王起合掌曰。師當昇天。何錯至此。言未訖。忽有天衣來下。引師上天去。王復喚文信問之。答言。一生不讀佛經。唯好庾信文章。王言庾信是大罪人。現受罪於此。汝見識否。答以雖讀渠文章。未識其人。王令引信出。乃龜也。隨令引去。少時復作人來。語云。我為生時好作文章。妄引佛經。雜揉俗書。又誹謗佛法謂言不及孔老之教。受此惡報。不能解脫文信回生。為人具述其事。按唐扶溝令田霽。歿已歲餘。見夢其妻云。生前叨中科第。自恃才俊。於往古聖喆之書。妄有譏駁。遇當世名流。摘其所短。今在地下。日有兩蛇。三蜈蚣。出入七竅歷諸苦痛。滿三百六十日。方得託生。然則口業不除。雖誦經何益(出法苑珠林)。

唐大理司直司馬喬卿天性純謹。有志行。永徽中。為揚州司戶曹。母亡。毀瘠骨立。刺血寫金剛經二卷。方畢。忽見墓側。生二芝草。九日長尺有八寸。綠莖朱葢。日瀝汁一升。味甘如蜜。取而復生(出法苑珠林)。

唐陳文達郪縣人。常持金剛經。為亡父母誦至八萬四千卷。多見祥瑞。為人轉經。疾厄皆免。銅山人陳約。曾追赴陰司。見地下築臺曰。此般若臺。待陳文達者。其為冥司所敬如此。雲棲竹窗隨筆云。予生也晚。甫聞佛法。而風木之悲已至。雖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勸世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誦經報恩(出法苑珠林)。

唐白仁哲龍朔中。為虢州朱陽尉。運米遼東。過海遇罡風。四望昏黑。仁哲焚香。急念金剛經。纔數遍。忽如夢寐。見空中有一梵僧。謂曰。汝念真經。故來救汝。須臾風定。八十餘人俱濟(出報應記)。

唐陳利賓會稽人。弱冠擢第。善屬詩文。釋褐長城尉。少誦金剛經。遇厄多獲其助。開元中。賓自會稽江。赴東陽。天久雨。江水瀰漫。同行二十餘船。乘風掛帆。須臾天晦風烈。至界石竇。上水急流而下。波濤衝擊。不得泊。前二十餘舟。皆至竇口敗。舟人恐懼無措。利賓急誦金剛經。至急流所。忽有一物。狀如赤龍。橫出扶舟。因得上。咸謂誦經之功(出廣異記)。

唐元初九江人。販薪於市。年七十。常持金剛經。晚歸江北。中流風浪大起。同舟俱沒。惟初浮水上。即漂南岸。羣舟泊者皆大商。見初背上光高數尺。疑是貴人。爭遺之衣服與飯。乃知為村叟也。因詰光所自。云讀金剛經五十年矣。在背者經也(出太平廣記)。

唐王令望。少持金剛經。還卭州臨溪。路極險阻。突遇猛獸。急念此經。猛獸熟視。曳尾去。曾任安州判司。過揚子江。夜暴風起。泊船百艘。相接盡沒。惟令望船獨全。後終亳州譙令。閱此知罡風不能壞。大水不能沒。猛獸不能傷。乃見不驚不怖之實際(出報應記)。

唐魏恂。左庶子尚德之子。持金剛經。神功初。為監門衛大將軍。時京有蔡策者。暴亡數日方蘇。自云。初至冥司官以追人不得。將撻其使者。使者云。魏將軍持。金剛經。善神擁護。追之不得。即別遣使復追。須臾還。報並同。冥官曰。且罷追。恂聞之。更加精進(出廣異記)。

唐王陀為鷹揚府果毅。因病斷葷酒。發心誦。金剛經日五遍。後染瘴疾。見羣鬼來。聞陀誦經聲便退。遙曰。王令追汝。且止誦經。陀歇。鬼悉向前。陀乃昏迷欲絕。須臾又來一鬼云。念經人。王令權放六月。既寤。遂一心持誦。昏旦不息。過六月而鬼寂然矣。夜聞空中有聲呼曰。汝以持經功德當壽九十。竟符其數(出太平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