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五史故事精选大全
18755200000077

第77章 《清史稿》(3)

1850年7月,洪、冯密藏在花洲山人村准备起义,下达团营令,要求各地拜上帝会员变卖田产到金田集中。团营指挥部设在金田村,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主持。派人到广东接洪、冯亲属来广西。在金田、花洲、奇石、陆茵等处秘密打造武器。韦昌辉、胡以晃、石达开、周胜坤、余廷樟等献出全部家资充起义经费。各地拜上帝会认真操练.筹足钱粮,先后会集金田的男女老少共计2万人左右。携带钱物一律交到“圣库”,衣食全由“圣库”供给。遂按军制把前来团营群众组织起来,实行男女别营,进行军事训练,准备武装起义。不久,在思旺圩和蔡江村,先后击溃前来镇压团营的清军。12月25日,总兵周凤歧派兵进犯金田,会众奋力反击,毙敌300余,杀死清江协副将伊克坦布。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岁生日,举行隆重的祝寿庆典,万众齐集犀牛岭,誓师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封五军主将。颁布简明军律: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无犯;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1月13日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正式向清王朝宣战。

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猛,很快就从广西打到了南京。在打下永安后,洪秀全正式封王,自称天王,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五人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东王以下各王受杨秀清节制。后来萧朝贵和冯云山战死,太平天国实际上就剩下4个王。

但是打下南京后,太平天国众将领开始骄傲起来。洪秀全成天躲在宫里享乐,杨秀清掌握了军政大权,其他诸王也都沉溺于奢侈的生活中。杨秀清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也很有野心,他觉得洪秀全无德无能,没资格坐在自己头上,所以他经常借口上帝附身,当众责打洪秀全,让洪秀全愤怒不已,但又不敢反抗。

洪秀全知道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及燕王秦日纲对杨秀清不满,在1856年密诏三人诛杀东王,9月发生天京事变,东王、北王与燕王先后被诛。翼王石达开在天京主政一段时间,也为洪秀全所忌,洪秀全封自己的亲兄弟洪仁发、洪仁达为王,以牵制石达开,引起石达开不满。1857年石达开带领大军出走,脱离天王指挥。这样一来,太平天国就被极大地削弱了。

史家评论:成则王,败则寇,因此不必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只是洪秀全最初假借上帝设会传教,借“天父”的名号,可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当时也有不少人对他感到怀疑;后来太平军攻城略地,杀戮太多,又过分专注种族之见,弄得人心离散。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吗?

9.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清史稿·曾国藩传》节选

曾国籓,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天资聪明,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

道光十八年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仕途一帆风顺,很快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郭嵩焘劝曾国藩说:“您素来有扫平天下的抱负,何不趁现在为国家效命呢?况且投笔从戎是古来的美好传统啊。”于是咸丰三年曾国藩在家乡湖南一带,仿效戚继光当年的方法,招募了一批精壮农民,认真加以训练。和别人不同的是,他任命的将领都是书生。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曾国藩为人能礼贤下士,即使对方地位很低,他也彬彬有礼,所以手下聚集了不少人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曾国藩就捕杀了200多人,留下个“曾剃头”的外号。很多人对他的残忍无情很不满意,也看不起他那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终于有一天,正规军和湘勇爆发了冲突,曾国藩很生气,找到湖南巡抚申诉,但巡抚正好就是反对他的人之一,根本没有理他。曾国藩没有办法,只好带领手下搬到别的地方,不和正规军打交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忍让,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怎么能把私人恩怨放在皇上的恩德之上呢?”

部将郭嵩焘和江忠源建议,由于太平军多在东南一带活动,而那些地方河流特别多,所以一定要练水军。曾国藩采纳了这个建议,想方设法凑了一笔钱造了一批战船,又招募了1万多人,日夜训练。曾国藩的部队基本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往往一个营里的官兵都是一家

人,这样便于管理。他的军饷大多是自己筹集的,打了胜仗之后默许士兵抢劫战利品,只有打胜仗才能抢东西,所以士兵们打起仗来都很勇猛。曾国藩觉得这支军队已经初具规模,想试试身手了。

没过多久,太平军进攻湖南,曾国藩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他率领大军东下,谁知道刚一出军就遇上大风,损失了几十艘战船。陆军不久也吃了败仗,曾国藩的水军主力在靖港被太平军打得全军覆没。曾国藩又羞又气,当场投水自杀,幸好被部下救了起来。这次作战失败后,曾国藩重新整顿了军队,攻下了岳州和武昌,朝廷任命他为湖北巡抚,实际上官职不升不降。曾国藩为人一向谨慎,他率领水军东下攻打江西,在田家镇大破太平军。还没来得及庆祝这场大胜,曾国藩的水军就被引入鄱阳湖,太平军把出口堵住,曾国藩的旗舰也被击中起火,他跳入水中才捡了一条命。

曾国藩还花大钱为湘军配备了新式武器,他弟弟曾国荃也很有才能,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要领导者。曾国藩为了让弟弟攻下南京,派左宗棠进攻浙江,李鸿章进攻苏南,牵制太平军的援军。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拼命攻打南京,足足攻了半年多才把南京城打了下来,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史家评论:曾国藩学问出众,他治军行政,都追求脚踏实地。他所规划的天下大事,没有不灵验的,世人把他比作蜀汉的诸葛亮、唐朝的裴度、明朝的王守仁,即使与这些名臣相比较也不会逊色,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10.康有为戊戌变法——《清史稿·康有为传》节选

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曾经担任工部主事。

1898年1月,康有为上书皇帝,提出三条变法纲领:立即宣布实行变法;广开才路,各级官吏都有权向皇帝上奏折;全盘改革政权机关。上书以后,康有为等维新派到处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宣传变法主张,改良主义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赞成变法的人越来越多。当时的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更加迫近。2月,康有为从广州赶到北京,第五次上书光绪皇帝,恳切地说明如果再不变法,不但国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普通百姓都要做不成了。

光绪帝读到上书后很受震动,下令将其保存起来以便随时阅读。康有为见上书引起了皇帝重视,经过精心准备后再次上书,请求光绪帝设立制度局以讨论新的国家制度,并设立法律局等机构推行新政。他的思想是将中国变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久,他成立了保国会,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很多朝廷重臣都成了会员。

光绪帝亲自接见康有为,向他咨询变法事宜。康有为说:“现在外国纷纷入侵,国家随时都有可能灭亡。如果不赶快维新变法的话,中国就不能强大。要变法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各个方面都要改革。”光绪帝很赞成他的想法,但却叹气说:“无奈我身边总是有人牵制啊!”康有为当时还不了解皇权受限的情况,就说:“就皇上现有的权力就可以推行变法了。不过大臣们大多守旧,所以应该多多提拔地位较低但有能力有魄力的官员,让人心站在陛下这边。这样别人就无法反对了。”光绪认为他说得很对,下令将康有为任命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这是个小官,但可以随时参与议事。不久光绪帝又提拔杨锐、林旭、刘光第和谭嗣同等人参预新政,维新变法正式启动。

但是当时慈禧太后等人手中掌握着实权,坚决反对一切政治上的革新。光绪皇帝为了增强自己的势力,希望经过变法引进新人,夺取实权,改善自己的处境,支持变法活动。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正式下令宣布变法,接受改良派的政治纲领。在维新派的影响和直接参与下,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皇帝一连下了几十道实行新政的命令,对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有:在中央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商局,推动工商业的发展;精简旧衙门和官员;废除八股文,改革考试制度;准许自由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奖励科学发明等等。

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他们纷纷上书表示激烈反对。地方上的官员也阳奉阴违,除了湖南的陈宝箴之外,各地官员都没有把新政当回事。此时慈禧太后站了出来,保守的她多次阻碍光绪帝裁撤那些无用的大臣。光绪帝没有办法,只能经常向慈禧请示,谭嗣同说:“我这才知道皇上原来一点权力都没有。”当时兵权都掌握在慈禧的亲信荣禄手中,唯一有可能和他对抗的是北洋军首脑袁世凯。

谭嗣同听说慈禧即将展开废黜新法和光绪帝的阴谋,就找到袁世凯劝说他支持光绪帝。两面三刀的袁世凯佯装答应,等谭嗣同一走,他马上就向荣禄告了密。慈禧马上采取措施,宣布重新垂帘听政,废除了所有新政,把光绪帝软禁起来。慈禧又对维新派展开了血腥的报复行动,谭嗣同首先得到消息,赶紧前去通知康有为和梁启超逃离。清朝的维新变法得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支持,康、梁二人在他们的帮助下逃走。他们劝谭嗣同和他们一起走,谭嗣同大义凛然地说:“没有起来行动的人就不能计划将来,没有敢牺牲自己的人,就不能报答皇上的大恩。”日本使馆派人找到他,表示可以帮助他逃走,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没有不流血的,而中国还没有因为变法而流血的人。有的话,就从我开始吧!”他说什么也不走,最后被清政府逮捕。不久他和刘光第、林旭、康广仁、杨深秀、杨锐6人被公开杀害。谭嗣同在临刑时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康广仁也大笑道:“中国的富强之日就要到来了!”他们6人被人尊称为‘‘戊戌六君子”。变法维新仅仅进行了103天就失败了,所以被称为“百日维新”,当年是戊戌年,所以又叫戊戌变法。

史家评论:光绪、宣统两朝,变故迭起,中国算得上是多灾多难了。光绪虽然亲政,但是遇到事情要取决于慈禧太后的旨意,他想要变法图强,所以任用康有为,可惜事情办得不够周密,导致反害自身。

11.宣统退位终结皇朝——《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节选

宣统皇帝名溥仪,是监国摄政王载沣的儿子。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最后决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正式登基。

当时溥仪才3岁,只能让载沣抱着他坐在龙椅上。大典仪式复杂隆重,溥仪很快就被吓得大哭起来,载沣觉得这样隆重的典礼上皇帝却又哭又闹,实在有点不像话。他只好哄儿子:“就快完了,马上就可以回老家了。”在场的大臣们听到这话都觉得不是好兆头。

1911年,为了应付新政带来的财政问题,清政府竟然下令将四川铁路的修筑权收回国有。当年四川人民为了不让路权流入外国人之手,纷纷出钱购买铁路股票,好不容易才把路权收了回来,而清政府却把路权从他们手中抢走,而且毫无补偿,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抢劫。四川人民愤怒了,展开了保卫路权的行动。清政府不但不给出合理解释,反而下令血腥镇压。四川人民忍无可忍,只能发动起义。当时驻扎在湖北的新军大多都被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守空虚,给了革命党机会。

驻守武昌的新军多数都深受革命党影响,早就准备起义了。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孙武等人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的时候不慎发生了爆炸,前来搜查的巡捕搜出了起义用的文告和起义者名单,起义被迫提前举行。10月10日晚上,武昌新军工程营班长熊秉坤带领士兵冲进军火库抢夺武器。炮兵和步兵也随之起义,占领了总督衙门,接着占领了武昌。汉口和汉阳的新军也跟着起义,武汉三镇很快就落入了革命党的手中。第二天,新军成立军政府,推选黎元洪为都督,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武昌起义不久,各省纷纷响应,南方各省大多宣布独立。

这个时候,清政府只得依靠袁世凯。袁世凯借口革命党势力过大,自己无法扑灭,他建议宣统帝退位,自己可以保证皇族的生活和安全。清政府只好接受了这个意见。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宣布退位,清王朝宣告灭亡。革命政府给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同意清王朝留在故宫,每年提供400万生活费用,保护皇帝的私人财产和人身安全等等。

溥仪退位后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袁世凯对小朝廷仍然效忠,于民国二年元旦派人给溥仪拜年,隆裕太后去世后袁世凯通电吊唁,全国下半旗致哀。

1922年溥仪大婚,娶了一后一妃。在紫禁城中溥仪或读书吟诗、作画、弹琴,或捏泥人、养狗、养鹿,有时还到宫外坐汽车,逛大街。直到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溥仪才搬进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

史家评论:宣统帝年幼即位,由摄政王监国,军国机务都听由处分,宫内大事由太后决定。突然遭逢巨变,宣布退位,天下为公,幸而享受到优待,开千古未有之奇。是非对错,即使是史家也难以评论。

<;后人评论>;

清史稿》集中并系统整理了有清一代的史料,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应该肯定的。《清史稿》编写的体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创新。但是由于《清史稿》是众人编纂而成,编写时彼此缺少照应,更因时局动荡,仓促成书,未经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所以过于粗陋。不仅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其实,这与赵尔巽的主导思想有关。因为他把此书看做是急就之章,也就是说《清史稿》只是类似现代的一部征求意见稿。这样,体例等谬误也就成了先天性的问题,至于遗漏、颠倒、文理不通等现象更是意料中事。

体例不合,人名先后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表传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错误,泥古不化,简陋,忽略。——易培基·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