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和谐社会视阈下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研究
18743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社区是社会的构成单元,社区的主体是居民(学校社区的主体就是大学生),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区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对于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注居民的社区意识,实际就是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对城市社区居民和学校社区大学生的社区满意度、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社区参与态度、社区人际关系与信任、社区组织意识等进行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建设和发展更具社会效益、更具人性关怀的新型居民社区和学校社区。社区意识本身具有凝聚社区居民和大学生的强大力量。居民和大学生的社区意识越高,其对居民社区和学校社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越一致,社区的整合就有了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居民和大学生对社区的情感、认同和归属等社区意识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入居民和大学生心理,与居民和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在促进城市社区和学校社区和谐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凝聚作用,也使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和经济地位不同的社区居民融为一体,更使地缘不同、业缘不同、兴趣不同的大学生融为一体,居民和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团结合作意识以及互帮互助意识得到加强,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书共分三篇:第一篇,绪论。本篇首先对社会变迁与社区发展、社区发展理论、城市社区实践、城市社区发展目标、学校社区发展状况、城市社区意识的研究理论与研究现状以及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社区意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本研究关于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的研究进行了构思。第二篇,社区意识实证研究。在走访社区居民与居民委员会的基础上,本篇编制了城市居民社区意识问卷,在考查问卷信效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分析,主要从居民社区情感、社区参与研究、社区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社区组织意识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将城市青年居民的社区意识与大学生学校社区意识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以及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的差异,旨在说明特定社区对个体特定社区意识的影响。第三篇,和谐社会构建与社区意识提升策略。针对前两篇的研究,提出了加强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的理论分析和现实对策,还提出了从居民自身、社区、政府以及社区与学校互动四个层面构建居民社区意识的内容、方法、载体和机制等方面的方法措施。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四个特点:一、社区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往社区意识的研究大多从社区意识的理论研究与评价方面出发,分析社区意识的现状与成因,本书则力图将社区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构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理论假设,最后将社区意识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整合,提出社区意识的构建措施。二、社区意识研究的定量分析。已有关于社区意识的研究大都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居民社区意识的状况,对社区意识问卷没有进行信效度考查,所运用的统计方法和手段也较为简单,多为百分比描述与分析,本研究基于社区意识的理论与实际,采用心理学的方法编制问卷并利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考查问卷的信效度,所运用的方法更客观、更科学、更有效。三、从社会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研究。目前关于社区意识各主题的研究大都是出自社会学专业学者之手,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研究社区意识这一具有丰富心理学内涵的主题,可视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统一与结合,有利于整合各学科分散的主题。四、比较了青年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居民社区与学校社区的互动机制。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张旭、刘海珍、王莉、马翠萍、刘颖异、孙传勇、马淑娟、马平贤、周雅洁参与了资料的整理与初稿的核对。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参阅了大量的期刊文献与书籍,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尽管我们进行了仔细审核与校阅,但仍难免会出现标注不全或遗漏标注的可能,希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丁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