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臧平立医案
18732300000006

第6章 祖辈中医名家

臧氏家族在中国渊源流长,可以追述溯3000多年前的春秋,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鲁孝公的儿子名彄(Kōu),字子臧,其子孙就以他的字“臧”为姓,称臧氏。二是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并建立臧国,后人便以臧为姓。

我们知道,鲁国的始创者是周公旦之子伯禽,不管哪种来源的说法更准确,两支臧姓子孙其实都是周公的后裔。

虽为圣人之后,但直到秦末汉初,臧氏才出现了第一个诸侯王——燕王臧荼,汉5年臧荼造反,被刘邦平定,但臧荼的孙女臧儿却仍然成为汉武帝的外婆。《史记》上称:“臧氏祖居东鲁,本仁祖义,世代相承”。正是臧氏家族这种独具风格的祖居、祖训、祖传,使臧氏后裔人才济济,名垂青史者众多。东汉有出使匈奴的中郎将臧旻,南朝齐有史学家臧荣绪,明代有文学家、戏曲家臧懋循,清代有医学大家臧枚吉、文学家臧琳。臧平立,就是臧枚吉的第八代传人。

臧枚吉,原名臧应詹,因为人们习惯上称呼他的字“枚吉”,所以民间知道神医臧枚吉的人多,知道臧应詹的人少。

臧枚吉祖居山东诸城黑龙沟子(现诸城市密州街道黑龙沟村),在清乾隆年间有“神医”之称(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原型)。臧枚吉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走科举之路。15岁补诸生,曾做莒州训导,算是个小官,后因母病,立志学医。他博览群书,广取众长,师承仲景,效古不泥,融会贯通,自出机杼。臧枚吉行医50余载,医术超群,被誉为“神医”,与乾隆年间御医黄元御并称为“南臧北黄”。

臧枚吉在家乡行医达50多年,他给人治病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是今天《山东名人堂》《山东卫生志》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乾隆三十四年(1769)四月,安丘县一位姓黄的公子得了鼻出血的毛病,每天早晚两次,每次都要流满一火盆,两个多月没有好。后来找了一个南方医生诊治,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配药,吃了几副,不但没好,出血的次数反而成了三次。他们找到臧枚吉时已是八月,臧枚吉诊脉后,仔细地询问发病的原因,原来几个月前,黄公子跟堂伯到济南办事,晚上去宿妓,刚刚解衣上床,就被闻讯赶来的堂伯狠狠地斥责了一顿。黄公子羞急之下,落下了这个毛病。臧枚吉沉吟片刻,告诉黄家人:“这种病是因为相火引起的,不能强行止血,否则容易使血液在体内凝结,导致病情加重,只有顺应血脉,将相火导出,血才会自然而止。”臧枚吉用桃仁承气汤配药,加大剂量,让病人服用。三副药之后,病人大便出血,鼻血减少。随后又减小剂量,让病人连续服用,并配以别的药物,不久,黄公子的病就痊愈了。

传说臧枚吉还会“搬”病。有一年,臧枚吉的姑家表弟到杭州为官,临走前举行酒宴庆贺。酒宴完毕,臧枚吉告诉表弟说:从脸色看,你已得了“瘩背”。表弟以为他开玩笑,毫不在乎地说:你看我好好的,哪里来的“瘩背”?臧枚吉给他把了一下脉,说:现在还是“瘩背”的早期,所以你没有多大感觉。不过不用怕,我给你搬到小腿肚子上,等到了杭州再慢慢治疗不迟。到时候如果大夫看的不是“瘩背”,你就不要理他,如果看的是“瘩背”,你就叫他开方子。表弟到杭州不久,果然感到小腿肚子不舒服,就找大夫来看。有的说是毒虫咬的,有的说是疔疮,后来一个年轻大夫说是“瘩背”。臧枚吉的表弟故意问:“瘩背”应该长在脊背上,怎么会长在小腿肚上呢?年轻大夫说:这是有能人给你搬到了小腿肚上。表弟这才信服了,就让年轻大夫治疗,很快就治好了。臧枚吉临终前把“搬病”的秘方给了家人,嘱咐他们,如果有南方人来,就将此方交给他。后来那个南方的年轻大夫果然远道而来寻找,家人就把这个秘方给了他。

臧枚吉擅长妇科杂症,并且很注重培养人才,遇到疑难病症常和徒弟们一起会诊,听听他们的见解,看看他们的本事。臧枚吉有两个徒弟,大徒弟是本乡孙家黑龙沟姓孙的,二徒弟是城北十里堡姓邱的。一次,某村有个孕妇难产,请臧枚吉。臧枚吉诊完后,就把两个徒弟叫来会诊。臧枚吉先问大徒弟:“你看她怀的是几胎?大人和孩子能否全活?”大徒弟说不出来。又叫二徒弟看,二徒弟说:“她怀的是两胎,大人能活,两个孩子不能全活,先下生的死,后下生的活。”臧枚吉一听诊断正确,就让他开方。等二徒弟开完后,臧枚吉拿出自己压在砚台底下的处方,说:“你开的方和我开的方用药一样,但是剂量不同。按你的处方吃三副孩子才能下生,按我的处方吃一副孩子就能下生。”这个妇女吃了臧枚吉开的一副药,果然生下了两个孩子,先下生的死,后下生的活了下来。

臧枚吉还有个叫绝的一手,就是能让濒死之人起死回生。清代名医刘松峰写过一本医书《松峰说疫》,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件事情:“闻之老医臧枚吉云:余髫时闻先祖言,凡人无故自缢者,为扣颈瘟。伊芳时未解详问,及后遍阅方书,并无此说。辛巳年一人来言:其乡有一妇人,平日家道充裕,子女成立,夫妇和偕,忽一日无故自缢几死,救之始免??”

臧枚吉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素以内科、妇科及儿科见长,兼通外科。著有《伤寒论选注》10卷、《类方大全》14卷、《外科大成》4册、《伤寒妇幼三科》4册、《脉诀》1册。现存有《伤寒论选注》和《类方大全》两部手抄本。其中《伤寒论选注》遵旧注、添己论、识真伪、辨阴阳,立论精当,用方灵活,有独到见解,对学习研究祖国传统医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臧枚吉晚年密藏药方于家人,非血脉子孙而不传。如今这些药方尽落于臧平立之手,可以说,臧枚吉给他的后人留下了一个金饭碗。

把臧氏家学完整传给臧平立的,是他的本家爷爷臧立环。臧立环今年90岁,曾在当地行医几十年,是他发现臧平立悟性之好极为少见,学什么都很快。而且,这个孩子从小就对古文感兴趣,这对学中医非常重要。老爷子决定着力培养这个小孙子,希望继承并能光大臧派中医。

“我对中医真正感兴趣,是在12岁的时候。”臧平立说,“有一天我跟着爷爷出诊,当时病人很严重,在我小孩的眼里,就像是死了。但是我爷爷一番点穴和针灸后,病人就喘气了,吃了爷爷开的药,第2天病人就能坐在床上说话了。我当时觉得很神奇,觉得我要是有这个本事该多好啊??从此,我就疯狂地喜欢上中医,喜欢爷爷教我的一切知识,并且发誓成为一个大医师。”

就这样,臧平立不到20岁的时候就出师了,可以独立行医了。但是,此时家里已早早给他订了娃娃亲,逼他成婚,而臧平立实在不爱那个大他3岁的女孩。加之他不想生活在的“阴影”之下,他觉得家乡太小,在这里行医束手束脚,想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去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甚至想成为一个超越许多名医,成为更大的名医,爷爷那句“学好王叔和,不若临症多”的话犹言在耳。

他把目光投向中国地图,最后落在那片纷纷扬扬落满黄土的土地上——陕西。他是周公的后代,那里是他祖先的土地,那里有3000万的同胞,那里是他的精神家园。

其实臧平立自小就喜欢陕西,喜欢西安。还在学童时代,他就对评书《隋唐演义》非常入迷,对古老的长安都城向往不已。他选择陕西,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听说“南臧北黄”的黄派中医传人就在西安。他希望能和黄派中医切磋医术,以提高自己的技艺。而且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按照中医阴阳理论,那里是最容易发挥中医绝技的地方,也是最适合发扬光大中医的地方。

于是,臧平立在某一个早晨,给家人留下一封书信后,身携家传秘方,毅然告别了生于斯养于斯的故乡,辗转来到陕西省咸阳市渭北等地,正式挂牌行医。几年后,臧平立又应朋友的邀请,正式来西安坐诊行医,并落户到这块有13个朝代建都的黄天厚土上。

“我很爱西安城,爱西安的落日余辉以及在各个角落呼吸的历史??”他曾经对朋友们说。

仅仅两年,臧平立就以良好的疗效在古城医疗界立住了脚,树立起了不菲的口碑。与此同时,他寻找“北黄”传人的心愿也实现了。在古城西安,300年前享誉华夏的“南臧北黄”再一次走到了一起。

“北黄”黄元御,是乾隆皇帝最信赖的御医,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就带着他。黄元御原名玉路,字元御,山东昌邑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享年54岁。在他短暂的行医生涯中,编撰的医学著作达12种之多,是当年与臧枚吉齐名的医学大家。但与臧派不同的是,黄派后人没有行医的,其传人都是异姓。黄派第5代传人麻瑞亭、第6代传人孙洽熙均在西安行医。

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安市中医医院,臧平立第一次见到90岁的麻瑞亭时,显得非常激动。这一老一小两位中医流派传人的见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麻老在西安中医界是泰斗级的人物,却一点架子都没有,对晚辈的不解有问必答。当问及“一代宗医”黄元御为何没有高寿时,麻瑞亭给臧平立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披露了所有缘由。麻瑞亭说,这个故事是听他的老师李鼎臣讲的。黄元御在任太医时,沈阳一王爷之子病笃,遣人诣京,求乾隆帝委太医往诊,帝即命黄元御前往。即日起程,乘轿奔赴,夜不住驿,轿中假寐,食不下轿,果腹而已。至沈阳,直奔王府,报名而入,径往正堂,王爷降阶相迎。方落坐,黄氏未及请问,王爷即欲述其子病情。黄氏曰:“臣进府时,闻东厢有呻吟之声,可是小爷?”王爷对曰:“正是。”黄氏曰:“无须诊视,其肺已腐烂不堪,无药可医,惜哉!”王爷闻言,面露惊愕之色,旋即面如冷铁,起身曰:“先生少坐,本王去去即回。”未几,侍者捧一盘呈与堂,视之,其内却一腐烂人肺也,浊血流溢。黄氏大惊失色,方欲问其故,王爷已手握匕首而至,双手及利刃尽染血污,抱拳稽首曰:“先生神明,本王佩服!适才已将犬子杀之,此乃其肺也,果如先生所言。”黄氏惊倒在地,面如土色,张口结舌,无言以对。稍定,乞归。王爷允请,黄氏即刻起程,形容一如赴沈急促之状。至京,拜表奏乾隆帝诊病及王爷杀子始末,谢罪并乞归故里休养。帝不究其直言之罪,好言抚慰,准其所请。未及陛辞,即匆匆返籍,病卧不起。其子请问病由,黄氏详告之,并曰:“为父已胆破神伤,医药无及,尚有百日阳寿,速请好友故旧一诀!”果百日后而逝,时年五十有四。

1997年,麻瑞亭以95岁高寿辞世,臧平立悲哀不已。作为臧派传人,去学习黄派医术,这是件很另类的事情,虽遭遇许多的非议,但臧平立博采众长的路走得很坚定。而作为黄派传人,也无私的传授医术给臧派,不仅说明麻瑞亭对年轻后生臧平立的喜爱,更表明了麻瑞亭一代宗师的博大情怀。直至今天,一说起麻瑞亭的名字,臧平立就感慨和叹服。

“北黄”第6代传人孙洽熙是麻瑞亭的远房外孙,现在是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也是德高望重的中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孙洽熙是臧平立非常尊敬的良师益友,他们经常切磋医术心得,把酒交谈,在西安中医界传为佳话。孙洽熙把他和麻瑞亭共同修订的180万字的《黄元御医书十一种》送给臧平立研读,使臧平立对中医理论的修养更上一层楼。

启肇于臧枚吉、黄元御,接承于臧立环,受益于麻瑞亭、孙洽熙,臧平立就是在这些前人大师的培育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奠定了今天的新一代名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