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臧平立医案
18732300000002

第2章 序二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自有文字记载,就有了医疗活动的记录;中医学形成的早期,就有了妇产科的内容。从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就可以看到表示有关孕育内容的文字,如孕、娠、哺乳、分娩等。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周易·屯》第3有“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周易·渐》第53有“妇孕不育”、“妇三岁不育”等记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种族繁衍、人口增长以及妇女孕产安全等问题的渴望与重视。成书于秦汉之间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女性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病症、治疗方药等均有精辟的阐述。《素问·五脏别论》有“女子胞”之论,并归属其于奇恒之府。《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及女子的孕育生理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衰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产科正式诞生于唐宋之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把妇人病三卷置于临证各病之首,奠定了妇产科的基础。宋朝政府设立的产科是世界医疗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独立分科的标志。明清时代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妇产科名家和名著,陈自明及其《妇人大全良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者。清代中医名家众多,仅山东一地就有昌邑黄元御、诸城臧枚吉等名医,史称“南臧北黄”。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关爱康复医院执业中医师臧平立,人称南臧北黄派臧枚吉第八代传人。早年志承岐黄,发奋学医,继承先辈真传,深得名师指点,认为“求子不忘调经,种子莫忘益肾”,在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深得广大患者赞许。其业绩受到《中国青年报》《大公报》《三秦都市报》等多家报刊多次报道,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凤凰网投资陕西版亦有专题视频专访,可谓誉满三秦,名噪华夏。臧平立医师不仅精于临床,对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也颇为重视,诊余之暇,勤于著述。值其新著《臧平立医案》出版前夕,盛情邀我作序。我从事中医临床与学术研究40年,曾主编《古今专科专病医案》系列丛书、《中医医案学》教材等专著,积40年之经验,深知中医中药,国粹所在,花开都市,根植民间。中医中药的传承创新,活跃在城乡临床第一线的民间中医药师功莫大焉。有感于此,遂不揣愚钝,略述梗概如上,权以为序。

陕西省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副主编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苏礼

2008年5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