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安民为天
18688400000007

第7章 出省语言培训班

在移民外迁之初,不少人认为语言交流不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一经实践检验,才发现当初严重低估语言障碍对移民的困扰。外迁他乡的移民,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障碍大关。这是困扰移民与当地民众交流、到市场交易和生产生活中一个重大问题。

要知道,人与人之间没有语言交流,就处于一种与社会的“隔离状态”,时间一久,准会“隔”出一大堆毛病来。

大昌镇首批外迁广东的博罗县562名移民的语言培训班,就在这种背景下开课了。

2000年4月5日,大昌古镇罩在薄薄的雾霭中,虽然是个难得的晴天,但大宁河谷的冷风飕飕吹过来,在空旷的院坝上参加语言培训的移民还是有些打冷战。

由于移民太多,大昌镇也没有一间教室能容纳几百人,培训课只能在空旷的院坝里进行。一块黑板,几张课桌和院坝中高低不齐的板凳,构成了一个特殊的露天课堂。

负责此次培训的巫山县移民局培训办主任孔祥中、谭英和请来的“老师”,在院坝里惴惴不安地等着移民的到来。

不一会儿,青年移民刘其财抱着孩子来了,涂发清也抱着孩子来了,68岁的老移民袁发江也来了,右手残疾的移民彭德平也来了,大婶、大娘、大嫂、大爷、大叔、大哥都来了……年纪最小的只有六七岁,年岁最高的已是耄耋之年。

首次外迁广东博罗县500多名移民中,一下子老老少少竟来了200多人。

老师是个70出头的老人,叫岑振峰。孔祥中告诉我,为找老师,移民局煞费苦心,他作为培训工作的负责人也颇费周折。外迁的三峡移民都是农村人,年龄参差不齐,文化水平偏低,因而对老师的要求就特别高,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第一,要懂普通话,这个不难;

第二,要懂广东话,这个稍难;

第三,要懂客家话,因为外迁移民去的是广东博罗,那儿主要是客家族。客家话在全国都属难懂的方言,这个难度就有点大了;

第四,还要熟悉巫山本地的方言。

如果不懂巫山本地话,老师听不懂学生的话,就无法与这些特殊的“学生”交流。移民听不懂老师的话,会导致移民外迁情绪起伏波动。这几个条件综合在一起,老师就难找了。寻找“合格”老师的过程极为艰难,本地没有,就到外地找,颇费一番周折,才在广东找到了符合这些条件的岑振峰老先生。

岑振峰老先生在漆黑的木板上写上几句,然后在扩音器里教一句,几百名老幼移民就吼着念一句。“一、二、三,个、十、百、千、万”,还教一些日常用语,如“吃饭、喝水、锄头”等等。客家话对数字的读法,使移民们感到十分惊恐,他们真搞不懂,广东话、客家话怎么与外国人说的话一样,一句都听不懂。那儿还是中国吗?

移民们开始跟岑振峰老先生念着生涩的“课文”。

右手残疾的移民彭德平为了记下老师的“板书”,伏在讲台前用左手艰难地一笔一画记着笔记;一位刚做母亲的妇女左手怀抱婴儿喂奶,右手做记录。刘其财、涂发清各抱一个孩子,一边哄着孩子,一边跟着岑振峰老先生学广东话和客家话。

68岁的移民袁发江学了像“外国话”的语言,内心激动,他对孔祥中说:“原来往后山搬我有些想不通,良田肥土淹了,自己还得掏出一大砣(笔)钱到半山腰去开荒建房。国家为我们想尽了办法,安排外迁到广东这样富裕的地方,儿子去看了也满意,我们全家8口人都外迁,算是把一切交给广东了。原来不会说广东话,也听不懂客家话,现开始学,回家再照笔记练习,到广东博罗就不会摸黑(搞不懂)了。”

真感谢你们移民局想得周到啊!

移民们此时的心绪格外复杂,个别人跟老师念时还笑,但大多数人是的念着念着就泪如雨下……

一个中年妇女怀中的孩子哭声越来越大,惊扰了上课“秩序”。她本来就焦躁不安地跟着老师念“课文”,此时似乎找到了发泄的对象,啪!啪!几个巴掌就打在孩子的屁股上,不准孩子再哭泣。

孩子挨了揍,仿佛懂了母亲的意思,用嘴狠狠地咬着自己的小手指,拼命抑住哭声,只是哽咽、抽搐,任泪水如潮水般涌上面颊……

孔祥中急忙过来劝慰这位妇女:“孩子是不懂事的,你不要这样打啊!”

几个小时的培训,很多移民是噙着泪花上完这一课的。眼看马上就要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过日子,问路怎么问?牲口咋吆喝?

生意咋做?赶集买卖咋讨价还价?连话都不会说,别人的话又听不懂,到一个听不懂“人话”的地方,日子该怎么过?

孔祥中50多岁,是个老移民干部,看到即将迁走的大昌移民扶老携幼刻苦学基础日常生活用语的感人场面,内心感受极为复杂,他几次走到院坝旁边,悄悄揩去泪水。谭英是库区有名的摄影家,他不停地用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下这个世界上最为特殊的语言培训班的场景,一边拍一边擦拭着眼角的泪。他对我说,他要保存好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

这不是移民国外的“托福”培训,而是世界上最为特殊、最震撼人心、充满悲壮感的三峡移民“出省语言培训班”!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启动移民外迁大幕之时,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培训月”活动,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宣讲移民政策,公开移民补偿标准,公开移民人数,公开移民经费使用情况等。

移民干部向移民进行三峡移民政策方面的释疑解惑,移民听了后表示:原来国家就是这么定的,怪你们也没用啊,只是希望你们“上面来的人”要向国家反映移民的真实想法,多解决移民分配土地、建房子、搬迁中的实际困难,多对移民进行生产、生活技能方面的培训,请农业专家向移民讲解养猪种田事蚕桑、发展庭院经济和一些致富小窍门等。对城镇移民就尽可能根据其特点在当厨师、理发等服务行业方面进行就业前的技能培训。

移民们最惦记的是要对移民进行后期扶持,不要忘了移民,因为移民做出的牺牲实在是太大了。

重庆市政府抓移民培训可以说是一竿子插到底。副市长谭栖伟说,抓移民的生产、生活技能培训,是移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符合移民的根本利益,是事关库区移民命运的一件大事。

大昌移民搬迁到广东之后的反馈信息表明:他们认为市政府、县移民局组织的“出省语言培训班”很符合实际,虽然几个小时不可能学得太多,但对新故乡的陌生话语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迁到第二故乡前说“外省话”,对移民来说,是一次令人梦绕魂牵的培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