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传略】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孙中山的名字由此而来。辛亥革命以后,人们习惯地称呼他为孙中山。广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县)翠亨村人。家境贫寒。他父亲孙达成(1813~1888)靠租种两亩半地及兼做更夫过活。孙中山有同胞兄妹四人。哥哥孙眉,姐姐孙妙茜,妹妹孙秋绮。孙眉于1871年被迫背井离乡到檀香山谋生,经营橡胶农场成功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华侨资本家。1878年5月,孙中山来到檀香山,在他哥哥的培养下,先进火奴鲁奥兰尼学校,又进奥阿厚书院读书,接受西方文化,进步很快。海外5年的生活和学习,开拓了正处于成长期的孙中山的胸怀和眼界,丰富了他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不久,他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医,后转入香港西医书院继续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医科硕士学位,开始行医。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救死扶伤,行医“不满两三月,声誉鹊起”(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纲要》,载《建设月刊》第2卷第3期,1929年3月)。但是,孙中山不满足于做一个治疗人体疾病的良医,他更加关心的是国家民族的“痼疾”。当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时刻,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胡汉民编《总理全集?非学问无以建设》第2集第141页),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开始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于是之后40年,奔走呼号,出生入死,一心为人民,一心为革命。1925年,抱病赴北京参加善后会议,不幸于3月12日上午9时30分逝世于北京。1929年遗体葬于南京东郊紫金山。衣冠葬于北京香山碧云寺。
【影响】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创立了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及其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他到广州,筹集军费,进行军事训练,准备用革命的暴力推翻清朝政权,走武装斗争的道路。1895年10月,与意气相投的同志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等筹备广州起义。以“除暴安良”为口号,团结起义人员。陆皓东还设计了一种青天白日旗以代替清王朝的黄龙旗。因事泄而失败,陆皓东、朱贵全等人壮烈牺牲。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是“孙中山战争事业”的起点。从此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正式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发展的时候,在中国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着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一条是孙中山所代表的民主革命路线;一条是康有为、梁启超所代表的改良主义路线。孙中山从革命民主派的立场出发,宣传科学进化论思想,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康有为、梁启超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宣扬庸俗进化论思想,反对民主革命,成立保皇党,主张在保存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行君主立宪,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发展资本主义。孙中山从1901年以后,就针对康、梁掀起的保皇逆流,逐步开展不调和的斗争。他指出:建立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革命成功之日,除专制,实行共和。”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他以《民报》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号开始,在大力宣传同盟会政纲的同时,还对保皇派进行猛烈、系统的批判。这一批判,主要是通过与改良派的宣传工具《新民丛报》的论战来进行的。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这场论战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是“保皇”还是“革命”?是维护清政权,行君主立宪,还是推翻它,新创民主共和国?是维护还是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归根到底,是要不要实行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路线,即要不要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场激烈的论战中,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派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表现了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彻底揭露了保皇派的立宪保皇的立场和观点,孙中山不愧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旗手。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民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迅速发展。孙中山在1907年至1911年的4年中,领导革命党人连续不断地组织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1月底,举行黄花岗起义,震动全国,影响很大。林时?、方声洞、罗进等壮烈牺牲,喻培伦、林觉民慷慨就义,表现了革命党人的英勇气概。孙中山评价说“革命之声望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孙中山《复谢秋函》)”。“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总理全集》第1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第1054页)”。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从国外回来,众望所归,一致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这是孙中山领导民众多年奋斗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在全国革命怒涛中,被迫下了退位诏书,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清帝国终于被推翻,从秦始皇以来绵延2133年的君主制度也就此最后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皇帝”在人民心目中成了非法的东西。谁敢复辟帝制,都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列宁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孙中山“不愧为法国18世纪末叶的伟大宣传家和伟大活动家的同志”;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但使中国人民“从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运动和斗争”,而且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列宁《新生的中国》,载《列宁全集》第18卷第395~396页)。“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组织政府,任命各部总长、次长。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行使职权。又着手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加以公布。这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绘制了一幅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蓝图,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胜利,胜利果实被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袁世凯所窃取。当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反革命面目暴露之后,孙中山即针锋相对与之斗争,主张武力讨袁,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继续坚持斗争。
孙中山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30多年来,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运动,一再遭到失败。“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孙中山先生十讲》,上海民智书局,1933年版第52页)”,陷于绝望的境地。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孙中山带来了希望和信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给孙中山以力量和决心。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他迎历史潮流而上,他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孙中山虚心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代表所提出的建议,决心采取联合共产党的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一个反帝反军阀的新三民主义纲领,确定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这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孙中山根据三大政策的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他把旧三民主义作了适合时势要求的新解释,发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新的革命内容。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在民族主义方面,过去只提反满,现在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在民权主义方面,过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在民生主义方面过去只有一个空洞的“平均地权”的政纲,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等内容。这标志着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其政治原则和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基本一致。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这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功劳,也是中国革命作为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时代所产生的结果。
【余论】孙中山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评价说:“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来可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