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18688200000072

第72章 百世兵家之师

孙武

【传略】孙武(前535?~前480?),字长卿,齐国人。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理论家,他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约在前535~前480年(参见杨善群《孙子评传》)。传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孙氏世居齐国乐安。孙武在春秋前514年吴王阖庐即位以后某一年奔吴,为吴将,参与指挥了春秋末期吴国的争霸战争。《史记》作了简略记载,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有力焉”。具体说,大致应为前506年的吴楚柏举之战,前484年的吴齐艾陵之战,以及前482年的黄池会盟。这些都是吴王霸业中的得意之笔,震骇列国的大事,特别是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标志着战争结构的变化和步战的趋向成熟,已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划时代的著名大战。但是,最受世人称道,也是使孙武最享盛名的却是他留下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孙子兵法》影响深远,自西汉至今,两千余年来,中国的文人武士对其习诵不衰。宋神宗熙宁年间,将《孙子兵法》颁定为《武经七书》之首,规定武学必读。《孙子》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以后先后译成法、英、德、捷、俄等语种在世界各国传播,受到外国军事界的高度重视。它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思想,影响及于海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过时,还日益受到重视。甚至20世纪80年代末爆发的现代化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盟军高级将领还参考《孙子兵法》以规划和指挥战争。西方军事统帅们甚至推崇孙武为“百世兵家之师”,称《孙子兵法》为“世界第一兵书”。

【影响】《孙子兵法》共13篇,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事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全书仅七千余字,文字极其简约,但内容却异常丰富,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后勤学、军事地形学、侦察学等诸多学科,但从其总体倾向来看,应是一部研究战略思想的军事学术著作。《孙子兵法》所表述的军事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以野战为主的进攻战的特点,概述如下:

其一,与政治融为一体的战争观。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是古今中外军事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事”,而“道”是这样一种境界: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民乐为君用,生死与共。显然,这是当时社会中理想的政治状况。孙武又指出,在判断战争双方谁胜谁负时,首先要比较“主孰有道”,这也就是说,哪一个君主能取得民众的支持,在政治上有一套安国悦民的办法,他就能占有主动。从政治的高度研究战争,就使军事战略不局限于军事,而带有了政治、外交、宣传等全局性的因素。《孙子兵法》又说:全国为上,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凡用兵之法,破国次之”“百战百胜,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可见他认为实现一国的某种政治目标,可以运用政治、外交等多种手段。孙子认为,军事行动开始之后,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仍然会对之发生作用,并影响到战争的胜败。这些,都已超出了军事统帅所应当考虑的范围,超出了所谓纯军事战略的领域,而属于与战争相关的政治策略的运用。

其二,以野战为主的进攻战略。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孙子兵法》首次提出了战略概念,称之为“权”。权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千百年来成为治兵经纬的所谓“五事”“七计”,事实上统统都包含其中。孙武主张,在战争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掌握主动权,所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而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就要实行以运动战为主的野战进攻。这种作战思想很有内容。首先,速决的进攻战,《孙子兵法》认为,“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十万之师,日费千金,如果拖延久战,则“顿兵挫锐,屈力殚货”,故用兵虽笨拙而仍能速决,再机智也难以持久。因此,他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著名论断。对于具体作战行为,《孙子兵法》认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所以善战者应能造成迅猛的态势,攻击的发动,其节奏又必须急促,这样的攻击行动才是实现战略速决的保证。其次,要回避攻城作战。《孙子兵法》认为,攻城作战最不合算,旷日持久,伤亡重大,将高达三分之一,还不一定能攻下坚城,所以把攻城作战列为最下策,主张“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并且认为善用兵者“拔人之城而非攻也”。这一主张同样是基于速决的考虑。再次,在运动中歼敌。孙武主张,两军对垒,必须在运动中与敌周旋,消耗歼灭其力量。为此,要“避实击虚”,善于调动敌人,进攻可选敌薄弱而要害的环节,从而引出其救兵,在半途上袭击它;守则避敌之锋芒,迅速退却,使其来不及追赶,甚至示以饵兵,诱敌前来,将其消灭。另外,还有战场的选择。战场,《孙子兵法》称为“战地”,并且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圯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这些地区的分类标准,一是自然地形,二是战争态势。战场选择,攻击点必须是敌人的薄弱处和要害处,防守点则必须是敌人无法攻或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其三,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战争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例子,但一般情况兵力的多寡与战役的胜败乃是正比例的关系。《孙子兵法》十分强调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倍则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敌则能战之,则能避之。”那么,如何能使我方的兵力多于敌方,保持绝对的优势呢?孙武主张,在作战过程中必须做到“我专而敌分”,即集中使用我方兵力而将敌方兵力引向分散。他指出:“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者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以战者约矣。”这样,就易于取胜。为了达到集中优势兵力,即“我专而敌分”,这就必须“形人而我无形”。所谓“无形”就是能够“因敌变化”,没有常形。《孙子兵法》认为,主动进攻,“故备前则后寡,备左则右打乱敌人部署而处处设防,备后则前寡,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样必能迫使敌人分散。敌人兵力的各部分明显地暴露在面前,我方就可以集中兵力击其薄弱的一部了。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是以野战为主的进攻战略所必需的,实质是用不断进攻的手段争取战争和战场的主动权。

《孙子兵法》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战争的准备和进程,将帅的品质和才能,军队的组织和训练,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等,都有值得称道的见解。综其所论,完全有理由把它看做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一部百科全书,这当不是溢美之词。

【余论】孙武所生活的春秋末期,正是我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和政治、经济上经历着的变革一样,当时在军事上也正处在由车战向步战转变的伟大变革之中。《孙子兵法》正是这一军事变革的理论反映,是一部具有强烈进取革新精神的划时代之著,孙武也因之而成为千古不朽的伟大军事家。(邓瑞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