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18688200000007

第7章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汉武帝

刘彻

【传略】汉武帝(前156~前87),名刘彻,汉景帝刘启第十子,西汉第五代皇帝,前140~前87年在位。《礼记?谥法》中说:“威强睿德曰武。”传见《汉书》卷六《武帝纪》以及《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加强和巩固了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前141年16岁即帝位,明年始建年号“建元”,立即着手更化政治。在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中,汉武帝亲自策问以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三题,董仲舒对以三策,史称“天人三策”。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黜刑名,崇儒术,明教化,兴太学,令郡国尽心求贤。同时宣扬《公羊春秋》大一统学说,在思想领域主张,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系统地接受了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这次所举贤良,只录用儒家,治申韩苏张之言的士人,一律不用。史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嗣后,建元五年(前136)立太学,始置五经博士;元光元年(前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皆用董仲舒之言。

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无为政治,经过高、惠、文、景四代的经营,到武帝初即位的建元年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史称:“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农业、傧而不得聚会。”《史记?平准书》)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全国兴起了几十个大都会。随着封建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学术文化也繁荣起来。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22岁的汉武帝亲政,明年改年号元光,锐意兴革,并大刀阔斧地进行。从此,西汉政治从“无为”转向“多欲”。对外用兵,抗匈拓土;对内兴作,多所建树。封禅、改历、易服色、变官制,一展汉家气象。武帝访求和超拔人才,“群士慕响,异人并出”,“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造成了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极盛。西汉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涌现了出来,这是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

但是,由于汉武帝过度使用民力,加上祀神求仙,挥霍无度,以至赋役繁重,民不堪命,造成“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凋零局面。武帝晚年,社会各种矛盾积累并尖锐起来。农民大量破产流亡,阶级矛盾激化。天汉二年(前99),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区均爆发了农民起义。征和二年(前91),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权奸江充治巫蛊狱,激发了太子刘据起兵的宫廷政变,长安城中两派政府军大战,死者数万。汉武帝及时醒悟,于征和四年(前89)下轮台诏,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与民更始,休养生息。此诏学术界习惯称为“罪己诏”,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使西汉避免了重蹈亡秦之祸。

【影响】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雄主之一。他最伟大的建树是巩固和发展了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把中华民族悠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中国曾经有过奴隶制社会,西周是它的高峰,那么西汉,特别是汉武帝时代,则踏上了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巩固和确立了新制度、新规范;如果说中国西周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度,并创立了一个盛世,那么,汉武帝的建树则是完成了大一统的新世纪。他所造就的西汉盛世可以说有四个空前,即政治上空前统一,经济上空前繁荣,国力上空前强盛,文化上空前发展。这一时期,人才辈出。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教育家、政治家公孙弘,大史学家司马迁,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理财家桑弘羊,大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大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大农学家赵过,大音乐家李延年,大水利学家徐伯,都集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所以说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

汉武帝作为那个时代最灿烂的代表,他的文治武功,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汉武帝的文治。政治方面:元朔二年(前127),颁“推恩令”,使诸侯王分封诸子为侯,以削弱割据势力,把西周以来行用千余年的封建立藩制度,划了一个句号;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封元年(前110)封泰山;太初元年(前104)改历,定官制,完善了国家制度。经济方面:采纳桑弘羊的建议,把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元狩四年(前119)初算缗钱,征收商人资产税;元鼎三年(前114),杨可主持“告缗”,没收中产以上商贾资财,沉重地打击了商人。这一系列经济政策,在当时筹措了巨额战费,支持了对外用兵,长远的利益则是为集权政治制度创立了经济基础,影响深远。而汉武帝的经济垄断政策遏制了自由工商业的发展,影响历史亦至为深远。此外,汉武帝运用国家政权大兴水利,加固黄河堤,大造人工渠,推广“代田法”,移民西北屯田,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文化方面:建元元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元三年(前138),诏选天下文学才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元朔五年(前124),免除太学生徭役赋税,在全国范围推广了文化教育事业;又定音律,置乐府,采集民间诗歌,这一切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汉武帝的武功。元光二年(前133),设谋马邑,拉开了汉朝反击匈奴扰边的决战序幕。元朔二年(前127),汉匈河南之战,汉取河南地(即黄河河套西北部地区),立朔方郡;元狩二年(前121),汉匈争夺河西之战,霍去病将匈奴势力逐出河西走廊;元狩四年(前119),汉匈漠北大战,匈奴主力被歼,从此漠南无王庭。三大战役奠定了汉胜匈败的新格局。嗣后,汉武帝伐大宛,断匈奴右臂,其势力达于西域葱岭之巅。

汉武帝发动的这场汉匈决战,保障了古代亚洲大陆黄河流域先进农业经济文化区的发展,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之称为“汉人”的经济文化基础,意义极为深远。汉武帝曾两次派张骞通西域,开辟了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又派唐蒙等人开发西南夷地区,又并两越,拓境至南海。汉武帝大体奠定了中国今日之版图。

【余论】西汉承秦之弊,国穷民贫,天子仪仗不能用纯一色的马拉车,至于将相有的乘坐牛车。穷则思变,汉初统治者为了赢得农民拥护和重建地主经济,实行休养生息的“无为”政治,发展了生产,巩固了统治地位,才为汉武帝的“有为”奠定了基础。他的文治武功是积数代之资。但武帝个人气质不凡,年少即位,即欲进取,又在位历久,长达54年,故能成其功。武帝迷信,又奢侈无度,及至晚年,吏治腐败,物盛而衰,帝国政治经济濒于崩溃。但年近70之武帝,却至为澄澈,发罪己之诏,转运危局,为古今雄主所不能为,仅此一端,足见汉武帝之奇,庙号“世宗”,享谥曰“武”,不亦宜乎!(孙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