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18688200000059

第59章 新史学的奠基人

梁启超

【传略】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笔名有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等。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社会活动家、学者、新史学的奠基人。今人孟祥才著有《梁启超传》。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1873年2月23日出生于新会县熊子乡。祖父秀才,父亲是一位饱学之士的乡绅。梁启超幼承家教,聪慧过人,9岁能写八股文,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1890年,梁启超17岁,由陈千秋引见,拜康有为为师,成为康门得意门生。梁启超接受康有为的改良主义思想,青出于蓝而“康梁”并称,在中国近代史上吹出了惊人的号响。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梁启超随康有为赴北京会试,一起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成为最富鼓动性的宣传家。梁氏著文,一改古文的深奥艰涩,行文简洁流畅,笔端常带感情,每一文出,不胫而走,因而名冠中夏。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皆争礼下之,上自通都大邑,下至穷乡僻壤,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1898年,梁启超入京,助康有为变法,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1907年,在东京组织政闻社,坚持立宪保皇,受到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的批判。梁启超是保皇党的中坚人物,挑起与民主革命论战的主笔。但是,他作为一个学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1909年,梁启超归国任保皇的共和党首领。辛亥革命后,1913年合并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组成进步党,支持袁世凯,并出任袁氏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袁氏称帝,梁启超策动他的学生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倒袁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运动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但倡导文体改革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

1918年,梁氏发表放弃政治活动的宣言,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在清华园讲学,桃李满天下。梁氏一生著作弘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史哲各科学问。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148卷,1400余万言。1929年1月19日,在北平逝世,享年57岁。

【影响】近代中国,风云突变,各阶级阶层,在这政治大舞台上表演,政治运动汹涌澎湃,各种思潮惊涛拍岸。身处当时背景下的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在探索中国出路问题上,必然经过艰苦曲折的道路,顺应潮流而多变。梁启超就是一个以“善变”著称的杰出知识分子。他自称“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今是昨非,不敢自默”从。变法维新到倒袁,梁启超的“善变”,基本是沿着时代的潮流而向前走的。由于他深信“治乱相循”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他先以保皇立场反对孙中山革命,后在“五四”时期反对阶级斗争,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这就不足为奇,也不必苛求。梁启超的一生,正好是那个时代摇摇摆摆、跌跌撞撞摸索前进的象征。

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的成就大于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保皇勤王时期,也正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从1899年到1904年,梁启超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用新文体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和专著,系统地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思想文化等。最有名的论著,如《霍布斯学案》《斯片挪莎学案》《卢梭学案》《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培根之学说》《笛卡儿之学说》《天演论初祖达尔文学说及其略传》《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功利主义泰斗边沁学说》《泰西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论希腊古代学术》《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等等,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梁启超也因而有舆论界“骄子”之称。驻日外交官黄遵宪称赞梁启超的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章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又说,梁启超“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中国历史研究法》书影茫茫禹域,惟公是赖”。推崇之情,溢于笔端。其后,胡适、蒋梦麟、鲁迅、郭沫若等都十分推重梁文,认为他的思想开启了一代人的智慧。梁启超本人也十分自信。1901年他在《自励》一诗中作自我评价说:“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肯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欲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读此诗,使人感到一代哲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为学者,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大家。他近40年的笔耕,留下1400余万字的著作,平均每年著作近40万字,其用力之勤,非常人所及。他的学术著作,时间上囊括古今,空间上兼及中外,学术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法学、伦理、宗教等各个学科,重点是中国史学,尤长学术思想发展史。梁氏所著《中国史叙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史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著。梁氏投身现实社会活动中,因此他的论著还有一个特点,对他所处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极为重视,从1898年的戊戌变法到1928年国民党统一中国,前后30年中所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都在他的著述中留下生动的反映。如果把这些文章系统整理出来,就是一部中国20世纪初30年的近代史。如果把梁启超与古代的史学大家相比,堪与司马迁比肩。司马迁为中国历史学之父,他创造了纪传体正史体系,影响中国学术两千年。而梁启超则是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带给学术界的影响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露出来。

梁氏对新史学体系建立的轨迹大体如此。1896年,他写了《变法通义》,开始了对封建史学思想的批判,接触了封建旧史学“帝王中心论”的要害。20世纪初,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起在《新民丛报》连载《新史学》的史论论文,倡导“史学革命”,宣扬进化论,提出了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观点,这种认识是前无古人的。同时,《新史学》对“帝王中心论”和“正统观”等封建史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初,梁氏晚年发表了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从史学方法论的高度系统化了他的资产阶级历史观体系。同时,也是梁氏如何按新理论重新编写中国通史及各专门史的理论规划。20世纪初以来流行的章节体中国通史、断代史,不能不说是受到梁氏思想的启迪。20世纪初夏曾佑于1904年至1906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宣扬进化论,创立章节体,是梁氏新史学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该书1933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更名《中国古代史》。本书由于观点新、体例新而风行一时,为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梁氏理论实践的一大功臣。

【余论】梁启超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兼学者,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戊戌变法前他在湖南主持时务学堂时就崭露了头角。1920年他担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同时兼任南开等几所大学的教授,兼授历史、文学、哲学等课程,他以渊博的学识、孜孜求实的学风,以及诲人不倦的精神,培育了一大批英才,不少人成长为享有盛誉的学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学术巨子,梁启超对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留下的学术著作,在语言和思想上都具有划时代的价值,是不朽的珍贵遗产。

(张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