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18688200000056

第56章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韩愈

【传略】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为昌黎,故自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以礼部尚书致仕,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传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之《韩愈列传》。

韩愈出生于世宦之家。父韩仲卿曾为武昌令,以美政和文章出名。生三子,长子韩会,官至起居舍人,以道德文学著称。韩愈为小,生三岁,父死,养于韩会之家。他10岁时,韩会因事贬为韶州刺史,韩愈随兄而去。不久兄死,他又随嫂北归河阳韩氏别居。嫂郑氏对韩愈情若所生,辛勤培养,诲化谆谆,及嫂去世,韩愈服?而加隆(唐代嫂叔服小功五月即可),以报嫂养育之恩。韩愈自幼而孤,刻苦学儒,7岁言出成文,稍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24岁(792)登进士第,随独孤及、梁肃学习古文,投文于公卿间,颇得赏识,从而知名。28岁(796)始入仕途。此后10年间,升降不定。曾四为博士,心中不满,作《进学解》以自喻。39岁(807)因随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尚书。41岁(809)时,当宪宗迎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的释迦佛骨一指入大内时,韩愈奏疏曰:“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请烧弃佛骨!”宪宗发怒而贬韩愈为潮州刺史,以往大官谪为州县之长,往往不精心治理,而韩愈却如资迁,逐鳄鱼,保民产,潮人以“文公帕”纪念他。穆宗即位后,升国子祭酒,鼓励众生讲学,众生喜曰:国子监不寂寞矣。43岁(811)因独自和平“韩公来为祭酒,”解决镇州叛乱而荣升吏部侍郎、京兆尹,威震六军。人皆私相告曰:“是尚欲烧佛骨者,安可奸!”

824年,这位丰肥寡髯而喜睡之博学家因病卒于靖安里第,终年57岁。

著作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昌黎先生遗文》一卷,《论语解》一卷。

【影响】韩愈一生历代、德、顺、宪、穆宗五朝,曲折坎坷,大起大落,但无论做官、作文,均有建树,尤其以文章名扬天下。他从小经过刻苦钻研而获得扎实的古文基础,自称“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视”,后又从倡导古文的名师学习。在此基础上,他一改后汉以来铺文?采,拘于偶对,内竭而外侈,拘文以牵义的靡丽文风,易之以闳中肆外,跌宕昭彰之文体,确为文体的大解放。而在这场文化革命中,“时人始而惊,中而笑而排,终而翕然随以定”。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诲,收居后学”,以广大古文。他倡导古道载于古人之文,但又提出“惟善用古者能变古”“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求文章之内容必须来自现实,即所谓“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在文章风格方面,要求以“奇”取胜。他不仅言传且以身相教,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散文。有以反佛、明儒道为内容之长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有嘲讽社会现实之杂文,如《杂说四首》《送穷文》《进学解》。也有论述文学思想之作品,如《与冯宿论文书》《答尉迟生书》《答刘正夫书》。最终形成气势磅礴,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诡谲而严正的风格,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韩文在北宋中叶的文坛上已确立了其不可拔之地位。韩愈是当之无愧的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与此同时,韩愈以诗为文章末事,以诗为文,把写文之手法融入诗中,在诗的句法、章法、韵等方面做了改动,白居易、欧阳修、黄庭坚、苏轼等无不受其影响。

另外,韩愈在论述其文学理论时,继承荀卿、杨雄、刘勰以来原道、宗经、征圣之观点,并加以发展,认为“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用“道”来充实文体,文道合一而道为主,道的内涵为仁义,为北宋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余论】韩愈之所以能在文学领域作出非凡的贡献,与当时的环境,他的性格及地位有密切关系。唐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朝代,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南方阴柔之文风与北方苍劲之文风相融合势在必行。而韩愈以他刚直不阿、敢作敢为的性格、渊博的古文功底、纵横磅礴的气势,使南北朝以来倡导的古文运动登上了顶峰。而他所处的文官地位,如四为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等,又为古文运动的发扬光大起了不可抹杀的作用,从而使他成为文学史上以“文”著称于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徐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