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18688200000054

第54章 横空出世的诗仙

李白

【传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传见《旧唐书》卷一九?下、《新唐书》卷二?二。

李白出生于富商之家,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5岁时迁居四川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习剑术,结交侠士、隐者。25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洛阳、太原、东鲁等地,结交海内名流,干谒地方长官,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就能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天宝元年(742),41岁的诗人奉诏进京入翰林院。终因不能屈己下人、拘守礼法而为权贵不喜,遂于天宝三年(744),被迫离京,开始了长达10年的南北漫游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入永王李?幕府。不久,因永王图谋割据,李白牵连入狱,长流夜郎。乾元二年(759),蒙赦东归,寓居豫章。上元二年(761),61岁高龄的诗人往赴李光弼幕府,参加防御安史势力南侵的工作,不幸得病,只得半路折回,于第二年,病逝在当涂。他的诗文,被后人辑集成《李太白集》。

【影响】李白的诗歌多从主观方面表现自我,展示内心世界,从而塑造了一个自由豪迈的诗人的自我形象。李白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日中天的盛唐时代,有着十分远大的政治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热烈执著于这一理想,至死不渝,临终时作歌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以抒发壮志未酬的沉哀巨痛。然而,李白作为“诗仙”的性格本质,则在于他执著于现实的政治理想的同时,强烈地追求现实的精神自由。龚自珍说:屈实二,并之以“庄、不可以并,为心,自(李)白始。”这二者的结合,使他的政治事业带有激烈的反抗现实秩序的意味,又使他的“自由精神”充满着现实的斗争意志,而没有流入乌何有之乡的缥缈幻想。李白渴慕功名,却不屑于走一般读书人科举入仕的道路,而是采用“平交王侯”的方式,想不失骄傲地达到入仕目的。他厌恶名利场的虚伪和束缚,“焉能高傲地表示: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即使在侍从玄宗最春风得意之际,也不忘功成身退,泛舟江湖的夙愿。在长安翰林院中,他坚持“虽登洛阳殿,不屈巢许身”的独立与高傲,遂有让高力士脱靴之举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风姿。他的被挤出京,是他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个性与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庸俗的官场作风相冲突的必然结果。诗人是出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去拥抱山水林泉、畅饮欢歌的。他的仙境由巍峨高山、溟渤大浪承托着,涌动着熔岩般的愤怒,成为其睥睨一切的精神伟力之象征。千百年来,李白的名字,兀傲不驯、与独立自由、与不平凡的热烈生涯联系在一起,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白以其热烈豪迈的个性,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奏响了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最强音。李白的诗歌大多是抒情诗,和杜甫等现实主义诗人不同,李白很少对现实作客观细致的描述,而重在表现客观事物在内心激起的巨大感情波澜,其山水诗也同样带着浓厚的主观想象色彩。他的诗歌往往如江河奔泻、火山喷发般地倾诉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冲突所激起的悲哀、愤怒、希望和失望。因此,他依据内心情感的流动变化来结撰诗作,由于内心的冲突矛盾和感情的激越跳荡,便形成了诗歌结构上的巨大跳跃,时常显得突如其来,从而强烈地表现出诗人胸中郁结的不平之气。李白最擅长七言古诗的创作,往往突破诗歌形式格律的严格限制,用长短不一的句式呈现出诗人感情起伏跌宕的节奏。其诗歌语言极度夸张而又自然率真,很少用典,既瑰丽多彩又明白流畅,全无雕琢锤炼的痕迹。唐代韩愈、李贺、杜牧,宋代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明代高启,清代黄景仁、龚自珍等,从诗歌内容到表现手法,美学风格,都自觉向李白学习,共同形成了古典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余论】唐代笔记小说《唐摭言》这样描绘诗人之死:“李白著宫锦袍,因醉夜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入水中捞月而死。”“笑傲万古空无人”的诗人是令人神往的,而换一双眼看,这不省时务的“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却有几分漫画色彩,其孤寞执拗则令人倍感凄怆。如果说,诗人像喻着人类追求自由的热烈灵魂,那么,大限之际,仍迷醉不醒,终因捞水中月而溺死,就简直是诗人的宿命了,给“诗仙”李白安上如此结局,更是再合适不过。“但是诗人多薄命,”

白居易诗云:就中沦落不过君。故而民间传说李白捉月而死,后世诗人皆愿信以为真。(江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