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18688200000005

第5章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孔丘

【传略】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传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政治避难迁鲁而没落,故“少也贱,多能鄙事”,青年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小吏。中年开始聚徒讲学,曾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行相事三个月。后率弟子周游列国,宣扬礼教仁政,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皆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改鲁史而成《春秋》,创立编年体史。相传孔子弟子3000人,有成就的贤人高足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77人。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行问答的书是《论语》。这是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最重要的资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学说成为2000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影响】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晚期,他推崇西周典章制度,以重建周朝文王、武王、周公的事业为己任,政治趋于保守,主张法尧、舜,把上古看做黄金时代,因此不合时宜,这是他周游列国而不遇的主要原因。

孔子怀着救世的精神积极从政,并且有远大的抱负,说只要用他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获得成就。他在鲁国“与闻国政”只有三个月,诛少正卯,堕三都,加强公室权力,干得很有生气。这当然为权贵所不容,孔子被迫出走,抱着一线希望,在诸侯列国中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可是他奔走了14年,吃尽了苦头,困厄陈国、蔡国,而毫无所获。但孔子并不气馁,他那积极用世和执著追求的精神,深为司马迁敬服,因而司马迁饱蘸墨汁,以极大的热情把孔子事迹写入《孔子世家》中。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以“礼”为治,达到“仁”的境界。“仁者,爱人。”(《孟子》卷八《离娄下》)仁的境界是一个充满了普遍人性爱的社会,上下有序,一片和融。实现“仁”的手段是“礼”。所以《孔子世家》以“礼”为线索叙述孔子一生行迹。孔子幼年时。他还和鲁人南宫敬叔“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少好礼”“适周问礼”。齐景公问政,他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讲的是礼。夹谷之会,他辅助鲁定公挫败齐景公,也是以“会通之礼”;他劝定公堕三都,根据的是“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的礼。他由曹去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卫灵公问兵阵,他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他“追步三代之礼”,熟知其沿革损益而盛赞周礼。他删诗,“取可施于礼义”者。他教弟子“以诗书礼乐”。孔子言礼,以身作则,一丝不苟。子贡说,孔子一生恪守的格言就是:名失则愆。孔子死后,以岁“礼失则昏,”“鲁世世相传,时奉祠孔子冢”,这是鲁国人民受孔子精神感召,世世相承,按时行礼来表示对他的悼念。孔子如此重视礼,这是因为他要用礼来区别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为当时混乱的社会提供治世良方。所以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论语?颜渊》)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主张“温故而知新”、“多闻阙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孔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士”,造就一个知识阶层;同时培养品德修养,成为长者君子。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让国家政权掌握在高素质的文化人手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将教育普及于平民,培养了不少出身下层平民的“士”和“君子”。例如“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工之贾人;颜琢邹,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子张,鲁之鄙家”;“仲弓父,贱人”;“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见《吕览》《荀子?大略》)孔子搜集整理古代文献,保存了我国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不朽的功业。秦始皇焚书坑儒,但由于孔子徒众遍天下,民间多保藏了《诗》《书》等典籍。故近人章太炎说:“追惟仲尼闻道之隆,则在六籍。”“令人人知前世废兴,中夏所以创业垂统者,孔氏也。”又说:“微孔子,则学皆在官,民不知古。”(《检论?订孔上》)此外,孔子修《春秋》,开私人修史先例,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创造性的功绩。

孔子办教育,成六艺,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伟业。司马迁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赞》)这个评价是中肯得体的,基本符合中国封建社会2000年的历史。

【余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到孔子故里考察,他为那里的人民按时演礼的淳厚风俗所感动,他无限深情地记录下自己的感动和体会。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史记?孔子世家赞》)孔子的道德学问,像高山一样使人瞻仰,像大路一样导人遵行。司马迁表达了古代人民崇敬孔子一往情深的思想感情。孔子成为无冕之王,是有原因的。

(张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