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医生
18688100000043

第43章 应激状态下的心理护理与保健(5)

3.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关系

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必然导致不同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对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严父慈母型。这类家庭对儿童既有来自父亲方面严格的要求,又有来自母爱的温暖和体贴。父母共同教育孩子,能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在这种家庭类型中的儿童,其性格和品行较好,待人礼貌、热情、活泼,独立性强、有理解力、学习勤奋,直爽、温顺、亲切、有社交能力,机灵、快乐、有毅力、有创造精神。

(2)慈父严母型。母亲在家中主宰一切,并主要担负孩子的教育任务,父亲原则上对孩子的事情不闻不问。母亲对孩子在思想、学习和品行上要求严格,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由于母亲身兼数职,孩子往往不易体验到母爱的温暖。这类家庭的孩子易形成温和、顺从、无主动性,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等性格特点,品行上易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和说谎的毛病。

(3)严父严母型。这类家庭有严格的家规,对孩子的学习和品行的要求较高,有严格作息制度,鲜明的奖惩方法,整个家庭气氛严肃,缺少活力。孩子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母爱,在父母面前规规矩矩,一旦父母离开则无拘无束,大胆放肆。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和自信心,虽然比较能忍耐,但缺乏自尊、自信,而且有强烈的叛逆和反抗意识。

(4)慈父慈母型。家庭气氛良好,父母从不打骂孩子,重视孩子的意见,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但父母对孩子迁就、溺爱。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品行较好,比较热情、活泼爽直、善良和顺从。但是缺少毅力、坚韧性和抗挫折能力等。

[病案]

肖某,男,19岁。独子。某大学一年级学生。

班上团组织活动,不敢当众发言或站到讲台上讲话。一旦站上去,就双脚发抖,面红耳赤,说话也结结巴巴。班上的其他同学都利用课余时间跑业务、搞家教,参加社会实践,而他至今不敢跨出校门一步,一怕上当受骗,二怕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为此他感到很苦恼,自认为作为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其他的综合素养。他害怕如此下去,将来会适应不了社会。

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和平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往往与其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情况有关。因此,了解其早期生长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矫治其不良行为有极大帮助。通过和肖某谈话,我们了解了他的一些基本情况:在家是独子,平时深得父母宠爱,为了能让他一心学习,任何事都由父母代劳。除了看书、学习,对身边的其他事情一概不知,很少独立完成一项工作,都要依赖别人,缺乏独立性,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等,其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因环境或早期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的行为不良和人格缺陷,在心理护理与保健方面应要求其父母:

给孩子提供锻炼意志的机会。适当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务,既可以调剂孩子的紧张的学习心理,还可以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鼓励孩子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以锻炼自己的勇气、胆量、积累更多的经验。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培养独立性,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在与同伴交往中,可模仿和学习各种社交技能。在同龄伙伴中,他们更能体会到平等与公正,更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如果父母过多干涉或阻止孩子正常的交往,不利于孩子发展其社会性。

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多参加社会实践,多与人交往。在平时生活中,让孩子多与积极向上、诚恳热情、性格乐观开朗的人交往、分享心得。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可以在有经验的朋友或老师的带领下,尝试家教或其他的社会活动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增强其自信。

心理医生按照上述方案,指导其父母具体实施,努力克服和纠正肖某的怯懦不良习惯,培养其独立、果断、敢做敢为的习惯。半年过去后,肖某改掉了过去退缩畏惧的心理,自信了许多,能够和班里的其他同学一起去积极开展工作,参加社会实践。他终于变得能侃侃而谈、敢冲敢闯了。前不久,他来信告诉心理医生,他终于找到了一份促销工作,因工作出色还受到了经理的赞赏。(五)独生子女的心理护理与教育问题1.充分利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有利的教育条件,发挥其优势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其学习条件等相对优于非独生子女,因而有利于为独生子女成长、发展进行更好的投资,打下良好基础。

2.针对独生子女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1)松弛有度。对独生子女不要保护过度,过分溺爱,同时也不能过分严格管理,过分约束孩子自由的天性。做到松弛有度,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然的成长环境。

(2)避免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父母对儿童的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往往会适得其反,成为儿童沉重的精神包袱。因此父母应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要切合实际,符合他们能力发展水平。只有经过努力能达到目的,才能起到一种推动作用,有效促进他们的成长。

(3)培养独立性,鼓励适度的人际交往。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应当鼓励孩子多动脑,合理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且适度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孩子在模仿中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发展其良好的社会性。

3.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在注重智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1)组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让他们学会与成员合作、共处,从而培养其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有利于独生子女脱离自我中心倾向,增加其合群性。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独生子女摆脱孤独与寂寞的情绪,在集体活动中找到自我。

(2)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对儿童的行为做出合理评价,在是非面前奖惩分明,善于利用表扬与惩罚,强化正确的行为态度,消退其不合理的行为,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品行。

五、离异子女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带来了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现象。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勃特?索尔尼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离婚是威胁着80年代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解体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由离婚率的迅速上升和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而带来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各国专家的极大忧虑。了解离异子女的心理发展,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已刻不容缓。

(一)一般心理变化与特征

1.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感

有的为父母离异感到羞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没脸见人;有的不愿与别的孩子讲话,有的孩子对成人怀有敌意,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等等,都是常见的一些消极情绪。而且,父母离异对年幼孩子与同伴关系的不良影响较年长孩子更大一些。有研究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良的影响不仅没有减弱消失,反而会逐步积累,引起更加严重的交往困难,甚至造成交往障碍。

2.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

前苏联的一项研究指出:“出自破裂的或经常发生争吵家庭的儿童要占桀骜不驯的儿童或少年罪犯总数的90%~98%。”

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家庭的破裂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致使他们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行为上表现出较多的逆反现象。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孩子转而求助于外界社会上行行色色的人,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如逃学、撒谎、暴力,严重的还会导致吸毒、酗酒等恶习的养成。

3.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在个性塑造上,父母亲是孩子的首任教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与教育却是有缺陷的,使得孩子接受的教育不仅片面,而且低效、乏力。这样必然造成孩子后天性格缺少某些必需的品质。如:怯懦、粗暴、性格不稳重,有冲动性和破坏性,不善与人相处,病态的防范心理等等。

4.孩子的心灵创伤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难以平息和恢复

在一份调查中发现,离异家庭子女中有37%的孩子,在父母离异5年后,心灵创伤未愈;另有29%的孩子正处在勉强对付、努力熬过的艰难时期。

因此,父母亲的离异对孩子来讲,无异于是一场灾难。而将灾难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则是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离异家庭子女只要锐意进取,变“不利”为“有利”,同样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病案]

李某,女,12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八岁时父母离婚,判给了母亲。父亲经常来看她,而她既不喜欢和妈妈在一起,也不喜欢和爸爸在一起,只喜欢和她同命运的女孩子在一起。几年来,她一直接受不了父母离异的事实,一提及此事就伤心至极。对上学也没有兴趣,喜欢和另外几个女生一起逃课,学会了吸大麻、酗酒,认为只有这样她才能麻醉自己,才能寻求到快乐。此次,是因为母亲发现她再次逃课,而且开始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年轻人交往后,送到心理咨询室。父母离异,使得离婚家庭的孩子很难随意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且一般也不会像以往父母离婚前那样自由自在地与父母交往,进行毫无拘束的思想感情交流。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悲伤、难过的心情。因此,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创伤是不可低估的,它影响子女的心理发育,对品德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孩子的心理创伤易导致他们的离轨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了帮助李某改变不良的行为,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这就要求:

(1)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可以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但孩子仍然是父母双方的,谁也没有离开他(她)。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亲,一定要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要为家庭营造一种和睦的气氛,孩子与父亲、母亲仍旧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唯一不同的是父母分开了。

(2)关注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几乎处于生理、心理的极限状态,这是一个近乎疯狂的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注意力高度分散,以逃课、旷课来遮掩自己内心的空虚与痛苦。若离异家庭子女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应当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丧失信心,在困难的逆境中不绝望。

(3)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但要对交往的对象适当地选择,避免孩子跟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一起鬼混。为孩子提供积极的正面的交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心中的不快。听从心理医生的建议,李的母亲努力给孩子创造了祥和、安宁的家庭环境。

并迅速和老师取得联系,要求取得她的配合。一段时间后,李的不良行为有了极大改善。生日那天,班上还为她开了一个生日晚会,全班同学都向她祝福,李某和其母亲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后来李某来信说她又重新上学,找到了新的朋友。

(二)心理保健与教育方法

1.离异后的父母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己的反常情绪和行为

夫妻离异,必定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并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使得孩子受其感染而情绪消沉,并引起一系列连锁心理反应,导致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

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亲,特别是与孩子在一起生活的单亲,一定要善于克制自己,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流露自己离异所造成的消极情绪,更不要将其行为变化在孩子面前暴露无遗。应该明白,这样做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泄自己心中的苦闷,但代价却是十分昂贵的。离异后的父母亲绝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前配偶的坏话,更不要把孩子作为传递敌对信息的工具,即利用孩子与前配偶的见面机会传递多种攻击、威胁、伤害前配偶的信息。父母亲要记住一个忠告:当你在向前配偶“射箭”的时候,这些箭首先射穿孩子的身体才会到达配偶那边。

2.改善人际关系,矫正自卑、自抑等不良性格特征

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在单亲家庭中生活时间较长的孩子,在同伴关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与孩子本身的自卑心理及同伴可能的歧视有关。教师和家长要鼓励这些孩子大胆地去交朋友,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大胆地与同伴、好友交心。

同时要给这类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提供条件和方便。孩子只有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才能消除心中的不快,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发展个性。

3.要尽量减少、避免社会不良刺激对离异家庭孩子的不良影响

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提高了,对任何信息都极为敏感。教师和父母应利用可取之处,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让他们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作用。此外,在正面引导、教育的同时,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既能使这些孩子忘记自己的不幸,增进同伴友谊,又可避免这些孩子由于空闲而接触各种不良的或丑恶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