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
18686000000030

第30章 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

职业选择

在人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选择,正是这多种多样的选择,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然而,职业的选择在人生道路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个人生活的好坏、地位的高低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在职业岗位上的表现决定的。为什么有些人本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却事与愿违。这并不是他们不具备干好工作的能力,而是他们把自己的才干用错了地方。而那些成就大事业者,也并不一定比别人聪明,关键在于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这不仅因为职业占据了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因为职业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创造机会。职业是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乃至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职业生活中的创造,体现了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创造,在职业生活中体验到的幸福,涵义最深刻,生命力最持久。科学正确的职业选择可以为我们带来成功的喜悦,错误的选择也许会带来终身的遗憾。当然,职业选择并不是一次定终身,你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的选择,但必须珍惜每一次选择。特别是第一次选择,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

所谓职业选择,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客观条件,依照一定的目的、原则和方法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选择。一个人职业选择的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个人意愿和兴趣的满足,也关系到自身才能的发挥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着多种职业,但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如愿。求职专家在研究了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获得某种职业的概率公式:

1=QCAO(某种职业的概率=职业需求×竞争系数×职业能力水平×其他因素)

其中J为获得某种职业的概率,Q为职业岗位数量,C为竞争系数,A是个人的职业能力水平,O为其他因素。Q=f(t、p、f、I、g……)其中t为时间,p为地点,f为家庭对个人的帮助,I代表自己的努力,g代表职业介绍部门的帮助……针对我国的情况,我们认为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地位与职业声望

我们把职业在职业体系中的位置称为职业地位,与职业地位密切相联的是职业声望。职业声望是指某种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誉和地位,因此,职业声望是人们的一种主观体验。一般认为,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是由以下因素构成的。

一是职业的社会功能,即职业对社会的贡献。某种职业在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越大,地位越重要,其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也就越高。一般认为经过专门化训练和对社会福利具有重大贡献的职业,有较高的职业地位和声望。如科学家、法官、政府官员等。

二是职业的报酬,指职业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赋予从业者的各项权利,如权利、待遇、收入、个人发展机会、工作的主动性等。某种职业获得的报酬越高,其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也就越高。

三是职业的自然条件,如职业的技术装备、劳动强度、安全系数等。

四是职业要求,即职业对从业者条件的限制,包括智力、体力、教育程度、文化修养、技能技巧、工作能力、道德品质等。一般认为对从业者的条件要求越高,限制越多,其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也就越高。

一个人从事了某种职业就享受职业赋予的权利,具有了职业赋予他的地位和声望,进而决定了他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般认为,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是一致的,在职业体系中层次高的职业,也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但由于职业声望是一种主观感受,使得职业声望与职业地位有时是不一致的。有些职业虽然有较高的声望,但实际的社会地位却不高,而有些职业实际上具有了较高的地位,由于人们认识的原因,职业的社会声望可能并不高。因此,在选择职业时要对职业的声望和职业地位做具体的分析。

二、职业岗位的数量

大学生选择职业要以一定的职业岗位空缺为前提,在社会总的职业体系中,各种劳动都体现在职业岗位上,构成了人们的择业对象。职业岗位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显然,只有社会上存在职业岗位的空缺,才谈得上选择。在实际情况中某些空缺的职业岗位能否作为一个人的选择对象,还取决于择业者的能力和其他主客观条件。如职业信息的传播、就业体制等因素。

一个社会为求职者提供的职业岗位数量,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一般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越迅速,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多,社会经济落后或停滞,就难于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装备水平与提供的职业岗位数量成反比。即技术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越高,所能提供的职业岗位相对越少,但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高。当然,职业岗位的数量还与职业结构的构成有关,一般认为,现代社会中第三产业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

一定的职业岗位与求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于职业岗位的供求关系。这种供求关系表现为三种类型:

(1)职业岗位数量供过于求。即社会上存在的职业岗位很多,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而就业人员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选择的余地较大,可供选择的岗位多,竞争者较少。一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会出现这种情况。

(2)职业岗位数量供不应求。即社会上存在大量待求职的失业人员,而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空缺很少。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职业选择的余地较小,可供选择的岗位少,或者根本没有职业空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社会上普遍的就业困难,就个人而言对某一职业机会的竞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3)职业岗位数量供求平衡。即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求职人员的数量大体相当,个人经过努力与选择可以得到合适的职业岗位。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还会存在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状况。特别是在高新技术迅速应用的情况下,一方面新的职业岗位需要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逐渐衰退排挤出许多剩余劳动力,他们又不能填补由于新技术发展出现的职业空缺,造成一部分事情无人做和一部分人无事做并存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安置就业人数一直在增加,但仍然不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现在正面临着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失业高峰。我国的就业压力来自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基数过大,从资源合理承载的人口看,我国过剩人口2亿多,从有效就业角度看,过剩人口为5亿。现实情况是,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而职业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资本资源的稀缺的矛盾突出。加之结构性原因、技术性原因和体制性原因,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的难度。据有关部门统计,“九五”期间,全国新成长的劳动力为7200万,同期仅能安排3800万,尚有1600万失业;由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制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国有企业将有3000万职工失去工作岗位;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有1.37亿需要转移。大学生就业也必然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

三、教育的影响

首先表现为教育结构的不合理。为了适应生产技术不同层次的需要,一般国家高、中、初级人才的培养结构为金字塔形,大体为1:4:12,随着现代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会有所变化。教育水平高度发达的俄罗斯这一比例大体在2:3:5。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由于盲目追求高学历,高、中、初级人才的培养结构达到了2:3:1,因此高才低用现象十分普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加快,大学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越感,大学生就业享有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特殊地位已经成为历史,越来越与其他人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失业机会。

其次,专业设置脱离实际。不少专业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需要。一些学校因教师而设专业,不考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一些专业的社会需求量为零。但仍然在盲目扩大招生,培养出的学生,毕业时就得改行。专业设置过细过多,也是适应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据1997年对全国理工科大专院校的调查,453个专业,属于轻工业的只有46个,占10.2%,与我国的产业结构极不适应,造成大量的毕业生学非所用,闲置浪费。此外,我国一向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技术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隐性失业的产生。劳动力素质的结构同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不一致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

四、陈旧的观念

“工人下岗,农民上岗”,就业无门与空岗无人,这种强烈的反差反映了城市人陈旧的就业观念。大学生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

大学生陈旧观念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所谓理想职业的期望太高。在大学生中不少人要求工作要轻松、职业要稳定、报酬要优厚、离家要近,对一些工作条件艰苦和待遇较差的职业岗位往往无人应聘。

陈旧观念的表现之二,是对全民所有制单位的依赖。长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限制了大学生主动就业的积极性,助长了他们在就业问题上的依赖心理,形成了以高依赖、低风险、弱竞争意识为主要特征的超稳定就业观。尽管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大学生主动放弃“铁饭碗”,主动寻求创业和自身发展的道路,但不能忽视“等”和“靠”的思想仍然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据我们1998年对241人的调査,主张自己找工作的仅占27%,有36%的人希望国家“包分配”,有37%的人主张“先自己找工作,自己找不到再由国家安置”。反映了大学生的对计划分配体制的留恋。某经济学院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已经在家“待业”三年,就是不肯到个体公司中应聘,原因是她认为“那不算就业”。陈旧的观念会使许多大学生失去就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