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
18686000000003

第3章 绪论

就业指导概述

就业问题是许多大学生自进大学校门起就经常谈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引起了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使习惯了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依赖“统包统分”就业的大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和不安。没有选择机遇时,我们或许有无尽的烦恼,可是一旦选择的权利摆在我们的面前时,又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过去是国家用双手将大学生托起送人企事业单位的大门,而今天磕开并进入职业大门要靠大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才干。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效益,一个大学生如果不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素质,在双向选择的竞争中就会被淘汰,这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那么在进入大学后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累求职资本,增强在未来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呢?这就要借助大学生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有人也称为“生涯指导”或“出路指导”,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指为大学生提供求职面谈的技巧,也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完成人与职业的科学匹配,而是包含了对大学生一系列的素质教育活动。在这一节里我们首先了解就业指导的产生、发展及其现代就业指导的含义,这对我们正确地理解就业指导的意义,把握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均有重要的作用。

一、就业指导的由来

就业指导实际上是与职业分工同时存在的,但作为一门科学不过百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就业指导产生于本世纪初的美国,职业的高度分化和失业者的大量存在是就业指导产生的两个直接原因。我们知道,在西欧封建社会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农民依附于封建领主,耕种封建庄园的一份土地,除向领主交纳苛重的地租和承担各种封建义务外,还要制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每个庄园都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独立经济单位。此时社会分工还比较简单,职业尚处在未分化阶段。新职业的大规模产生开始于18世纪的产业革命。一系列新的职业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被创造出来。在客观上增加了人们选择职业的机会,为就业指导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

进入20世纪以后,因为机械代替手工劳动越来越普遍,许多人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的需要,就业指导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普及教育的兴起,使大中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毕业生能否在产业后备大军十分庞大的情况下迅速找到职业,成了教育界十分担心的问题。面对资本主义劳动市场,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只得想办法使自己的毕业生能适应劳动市场的要求,以便学校能生存、发展下去。而就业指导恰恰是适应劳动力市场要求和与社会沟通的有效途径,这使得就业指导首先在一些学校产生。1906年,波士顿商业学校便把就业机会的教育纳人教学内容,后来又扩大为职业咨询。同年许多学校都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其中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的贡献最为突出。他看到大学生毕业后找职业茫无所从,于是就从事帮助失业人员有效地选择职业的工作。在他的倡导下,1908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就业指导机构——波士顿地方就业局,专门从事职业咨询工作,成为就业指导产生的标志。帕森斯为第一任局长,他因此被誉为“就业指导之父”。同年他出版了《职业选择》一书,提出了选择职业的三条原则:第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和其他特性;第二,了解事业成功所需要的知识,不同职业岗位的优势、机会和前途;第三,力争达到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1911年,哈佛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十讲,开大学就业指导课先河。1917年波士顿就业局并入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更名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就业指导局。1913年,在密西根正式成立了全美就业指导协会。自此以后,就业指导在美国大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就业指导作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人的才能的重要手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前苏联、加拿大等国都把就业指导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引入我国是20世纪初,其中教育部门的就业指导是以清华学校为代表,社会就业指导当属中华职业教育社。1916年清华学校为了指导学生择业,发起了职业演讲活动,指导学生填写工作志愿,并预测就业趋势,为学生确定专业方向提供科学依据。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敬业”为宗旨,大力提倡和推行就业指导。1919年在其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第15期上出版了就业指导专号。并设立了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编辑、翻译有关就业指导的书籍,举办就业指导活动。我国的早期的就业指导倡导者,花了很大的力气,想了很多办法,使中国的就业指导从无到有,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解放后,众所周知的原因,就业指导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就业指导机构不复存在,任何一所学校都没有就业指导课程,也没有就业指导书籍,就连“就业指导”“职业选择”的名词也很少见了。国家采取生产资料配给制、城乡劳动力分流以及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来稳定就业局面,采取干部下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措施,缓解城镇就业压力,使我国的劳动制度失去了活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指导又被重新提到日程上。80年代中期深圳大学率先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开设就业辅导课,创办就业辅导报,设置就业信息专栏,组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北京农业大学于1988年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正式列人教学计划,是改革开放后在高等学校最早系统开设就业指导的学校。1989年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创办《毕业生就业指导报》,1992年成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93年又创办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杂志(后更名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之后,许多大专院校都开展了就业指导(或择业指导、职业指导)工作。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与此相配套要求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社会中介组织,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这样就业指导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确定了中学职业指导的地位。劳动部发布《关于职业指导办法的通知》,从而推动了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目前,从普通中学到高等院校,从用人单位到劳动部门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预示着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就业指导的含义

早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提供职业信息,在分析职业和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选择适当的职业。由于当初的就业指导仅仅是在学生毕业时进行,所以也称就业指导或择业指导。它是把职业要求作为固定的尺度,并以这一尺度衡量人的适应性,进而把特定的人安置在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这种就业指导的观念在30年代以后,明显暴露出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就业指导与教育相分离,仅仅是介绍职业,安置失业人员,具有慈善的性质,不能促进劳动者素质的广泛提高。特别是这种观念把注意力集中于特定职业,过早地规定了人的具体职业,既限制了人的职业选择范围,也不符合职业生活的具体情况。随着就业指导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包办式的就业指导效果并不理想,职业选择并不是人的特性与职业因素之间的简单匹配,其中,人的态度、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也起着重要作用。职业方向的确定应由择业者自己去完成,就业指导者的作用只是教育、引导,向择业者提供信息和决策参考。具体说,就业指导涵义的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时间上,就业指导由原来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扩展到整个人生的就业指导活动。促成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从儿童到成年,其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随着年龄、教育、阅历及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并逐渐成熟。因此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待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也把就业指导称为“人生指导”或“生涯指导”。

第二,表现在空间上,就业指导突破了单一职业介绍的旧框架,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就业指导与教育的结合使就业指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它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广泛了,除了职业介绍、个性测验外,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观念、就业观念和求职择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其次,它使就业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多样化了,授课、咨询、测验和求职技能训练等广泛地应用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活动也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而逐渐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心的问题。

第三,表现在职业目标上,由单一特定的职业转向较为广阔的职业领域。这首先是因为在职业选择面前,人不是被动地适应职业,而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某些活动特点,以主动的方式去适应职业。而且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大大增强了人们适应职业的范围。其次,职业的不断分化,也使人很难预测某一具体的职业。这就必然使就业指导着眼于广阔的职业领域,大学生在职业准备阶段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要不断调整自己,最后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

因此,我们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帮助个体适应职业的过程。完整的就业指导过程应当包括职业素质的准备指导、选择职业的指导、获得职业的指导、适应职业的指导和转换职业的指导。可见,就业指导几乎伴随人的一生。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适应职业的教育过程。首先是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其次是指导大学生如何根据国家需要、社会职业的要求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

职业素质准备指导是培养人的职业素质的指导,是大学就业指导的中心内容。职业素质准备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理素质的准备、心理素质的准备、科学文化素质的准备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准备。职业准备的指导并不是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那是各门具体学科的任务。就业指导的任务是在分析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应具备那些素质,每一类素质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使大学生在准备职业的过程中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职业选择指导也称职业定向指导,是帮助大学生选择一个适合的职业范围的过程。社会上的职业成千上万,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个最适合的位置,就看我们能否找到它,有些人找到了,他们在事业上就取得了成功;有些人没找到,他们在事业上就一事无成或遇到了种种挫折。有些人本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但因为错误的选择使他们事与愿违。而那些成就大事业者,并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更能干,而在于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并懂得如何去发挥和利用。正确的职业选择指导应建立在对个体差异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同时要了解职业特点、就业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

获得职业的指导也称求职指导或就业指导,是指帮助大学生寻找并获得职业岗位的过程。获得工作是一种艺术,它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培养职业观念和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信息的收集方法,介绍就业途径和就业政策,指导和训练求职文件的撰写以及面谈技巧等。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择业指导或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全面,它是作为一个过程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始终,并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