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
18686000000015

第15章 职业理想与职业期望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充分认识职业理想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有助于人们正确地求职择业,也有助于在职业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职业理想的形成与发展

人的职业理想从产生、形成到变化调整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从3~10岁左右,处于幼稚期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萌发某种职业倾向和理想。最常见的现象是,当家长或老师问及孩子长大了要做什么时,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科学家、演员、教师、歌星、侦探、警察等,这就是职业理想的萌芽。这种职业倾向性具有明显的模仿性、随意性、易变性和浅近性,更多的是天真烂漫的幻想和想象。

从11~17岁,这时青少年开始对职业进行评价并探索自己的职业前途,有的甚至把理想的职业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中去准备。但这一阶段的认识和思考尚缺乏全面性、深刻性和稳定性,其职业理想往往是多种目标并存,而且经常变化。

到了18岁以后,一个人的职业化理想基本形成,将来打算从事的职业稳定在为数不多的几种上,甚至连就业的单位、部门及地区都考虑到了,这个阶段有目的、有计划的就业准备会成为事实,直接或间接的择业行为也会发生。有的人甚至在考虑职业的同时还设想了所要追求的职业成就。

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形成后并不意味着就不变化和不发展了。就业前后,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职业理想不一定能完全如愿。因此,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讲,都会有一个根据客观事实,对职业进行调整的阶段。职业理想的稳定时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的职业理想可能要到退休之后才能稳定下来,而有的人则早在中年期就稳定下来了。一般认为职业理想形成的越早,越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二、职业理想的功能

作为人所特有的主观想法和意识,职业理想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业理想影响人们求职择业和就业准备。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就是在心目中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心目中有了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就必然会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具体的职业目标去努力,去做好相应的各种准备,由此使具体的择业行为会直接受到影响。因此,职业理想是推动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的力量源泉。

其次,职业理想是实现个人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必要条件。个人的理想包括个人的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从个人的工作业绩、成就的角度去看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时,其个人理想便体现为个人的事业理想,即人们常说的个人抱负与志向;从个人的吃、穿、住、休息、娱乐、恋爱及婚姻家庭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时,这种个人理想往往被称之为个人的生活理想。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做出成绩并实现自己的抱负,几乎都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大多也是在职业理想的推动下取得的,如职业运动员创造体育世界纪录,科学家的重大发明等。只有极少数人取得的成就或成绩才属于“业余的”。而在职业上的成功与否,又影响着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声望及个人的生活方式。

再次,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重要桥梁。社会理想所向往、追求和设想的总是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至整个社会的形态。在人的所有理想中,社会理想的作用和地位最为重要,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理想和其他理想,职业理想则是社会理想的具体化。在就业成为人们为社会作贡献的主要方式的背景下,无论是社会群体,还是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以无职业的方式去实现其社会理想,而总是要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并以此为依托去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因此职业理想是形成崇高社会理想的中介和桥梁。

三、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

与职业理想密切相关的是职业期望。职业期望又叫职业意向,是指从事某职业的价值取向。任何一项职业都有其多方面的特性,有的职业需要运用体力,有的职业需要运用智力;有的职业需要与物打交道,有的职业与人打交道;有的职业经济报酬高,有的职业社会地位高;有的职业收入优厚却缺乏劳动保障,有个职业安全稳定却收入平平。有人重视薪金报酬,有人重视名声地位,有人喜欢稳定安全,有人喜欢不断变化。对职业特性的评价不同,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体系。

美国的职业专家萨珀将职业价值观概括为15种类型:助人、美学、创造、智力刺激、独立、完成感、声望、管理、经济报酬、安全、环境优美、与上级的关系、社交、多样化、生活方式。其中某些倾向可能比其他倾向更强一些。一般人们往往根据占主导地位的职业价值倾向划分职业期望类型。在职业选择中以“经济报酬”为主的价值取向称之为“衣食型”职业期望;以“助人”和“创造”为主的价值取向称之为“社会贡献型”职业期望;以“智力刺激”和“完成感”为主的价值取向称之为“自我实现型”职业期望等等。

日本NHK广播舆论调查所曾对日本全体国民做过职业价值观的调查。调查者在关于理想职业的调查中选择7个价值取向: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职业;助人、为社会服务的职业;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职业;受人尊重的职业;能赚钱的职业;虽平凡但有固定收入的职业;若不为人所用,就自谋职业。35%的日本人的价值取向是“虽平凡,但有固定收人的职业”,29%的日本人选择“若不为人所用,就自谋职业”。而在日本大学生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是“若不为人所用,就自谋职业”,占32%,其次是“虽平凡,但有固定收入的职业”,占16%,“助人,为社会服务的职业”列第三位,占15%。

特定的职业期望是劳动者将劳动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内在因素与外在的就业可能性不断协调的结果。研究发现,职业期望与下列因素有关。

(1)年龄与性别。年龄综合反映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与人生阅历。年龄不同,职业期望也往往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期望中的幻想成分越来越少,现实型越来越强。由于不同性别在生理结构和心理素质上存在差异,社会文化对性别角色也有不同的要求。这一切都会影响不同性别的劳动者对职业产生不同的期望。与年龄和性别密切相关的是体质的影响,体质是从业的最基本条件之一。身体条件不同,职业期望也会不同。身强力壮者可能会对需要强体力的职业发生兴趣,如军人、飞行员和运动员等职业。而体格纤弱者会期望从事轻便或技巧性工作。

(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是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劳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否受过教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劳动者持何种职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倾向于选择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劳动者一般倾向于选择体力劳动的职业。保加利亚研究人员提供的调査材料显示,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具有不同的职业价值观。

(3)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对孩子职业意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的遗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父母的职业决定了孩子特殊的生长环境。生长在科技工作者家庭,容易受科学精神的影响;生长在技工家庭,会较早接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子承父业的现象经常出现在医生、艺术家与私营工商者的家庭之中。父母还是子女的抚育者和启蒙老师,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一言一行会转化为孩子的价值标准;家庭的经济条件关系到子女职业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富裕的家庭可以在教育方面为子女提供一切资助,贫困的家庭可能使孩子中途綴学;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联系往往会影响子女的就业途径;父母对子女成功成才的不同期待,会影响子女对职业的不同选择。

(4)心理素质。职业的特性各不相同,对人的心理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美国曾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抽样调查,首先测定他们的心理素质,然后了解他们的职业期望。调查表明,在“对别人有没有信心”的测验中得高分的人,乐意选择那些为他人服务的工作,如教师、营业员、公关职员等,而那些得分不高的人则倾向于选择那些较少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艺术创作、林业与矿业人员等。

(5)所在地区特点及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人们在社区中生活,会受到地区习俗、同辈群体以及邻里职业示范作用等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职业需求与就业机会。职业的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劳动者的职业期望。职业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各种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总需求量。职业空缺越多,职业种类越广,劳动者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职业需求或者鼓励和强化劳动者原有的职业期望,或者抑制和打消劳动者不现实的职业期望,或者诱导劳动者产生新的职业期望。

此外,就业制度、社会风气也影响个体的职业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