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
18686000000013

第13章 主要农科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前面提到,农业类职业所覆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与农业和农业科技有关的职业不仅数量多,而且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职业其性质、内容和特点以及对人的素质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在本节中我们仅对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农业教育和农业管理四类职业对从业者的一般要求做些探讨。

一、农业科研人员

农业科研人员是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向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未知领域探索的工作,要在农业发展的某个环节上做出新的、创造性的、有价值的贡献。广义的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包括了生物理论、农业化学、农业资源、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农业管理等一系列内容的研究。

(一)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及发展特点

我们知道,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现代科学技术则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过去几十年中西方经济学家对农业科学研究的收益率做了各种估计,在美国,把农业科研分成技术偏向和科学偏向两种类型。技术偏向的研究是以开发新的农业技术为目的,如作物栽培、动物生产、农艺学、工程学、农业生产管理等。科学偏向的研究主要回答与技术开发有关的科学问题,如植物学、植物病理学、生理学、动物学、土壤学、遗传学等。在1927—1950年,美国农业技术研究收益率为95%,科学研究收益率为110%;1947—1971年,美国农业技术研究收益率为130%,科学研究收益率为4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中拥有各类农业科研人员3万多人,地区以上的科研单位1000多个,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从1949年的1035kg/hm2,1996年增加到44821kg/hm2,棉花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为165kg/hm2,1996年增加到890kg/hm2。有人估计,70%的粮食增长量,80%的棉花增长量归功于农业科研和推广。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农业科学研究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显然,没有矿质营养学说、杂种优势学说、分子生物学说等现代科学理论,就不会有化肥的制造和使用,也不会产生现代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表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1)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的发展水平和规模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只占5%,到70年代末达到了50%~70%,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达到了60%~80%。

(2)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基础科学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促进日益明显,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被誉为“绿色革命”的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的水稻品种IR系列、墨西哥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培育的矮杆小麦品种,就是集中了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理、栽培、土肥等多学科的力量和成果才得以成功的。

(3)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不断地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人造地球资源卫星的使用,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农业生产的整体性越来越强。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孕育了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

(4)试验手段现代化。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一要依赖于新兴科学理论的指导,二要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电子显微镜的使用,光谱和气相、液相色谱仪等精密定量分析仪器的使用,以及宏观方面的航测、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等的应用推动了实验手段的现代化。

(5)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科学的联系和渗透越来越紧密。农业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农业技术研究部门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多方面的合作才能解决。

(6)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规模和组织形式日益扩大。许多重大的课题已经发展到必须由国家统一组织和计划的程度,有的必须由国际合作才能完成。

(二)农业科研人员的素质要求

农业科学研究是探讨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服务的活动。它与重大的社会责任相联系,社会对农业科研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农业科学的精神农业科研在社会发展和造福人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农业科研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谓社会责任感是指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对所承担的社会使命、职责、义务所持的坚定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对农业科研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感情。社会责任感是在农业科学研究自觉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连续不断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内在动力。具体说,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有“农兴我兴,农衰我耻”的行业意识,以振兴农业为己任。其次,选择课题时要把有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课题放在首位,敢于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复杂问题和重要问题。再次,要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为农业科学而献身的精神。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勇于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科学研究面对的未知世界,犹如尚未开发的地下宫殿潜藏着难以预料的风险,只有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才能无所畏惧地在恶劣和险峻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农业科研不仅艰苦,而且周期长,一些重要成果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有知难而上、锲而不舍的精神,急功近利的人不适合农业科研工作。

2.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农业科研人员首先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一切重大的创造无一例外地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没有必要的基础,研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学愈博则思愈远”,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具体到农业科研人员来说,其知识结构要根据研究内容来构建,围绕着研究方向向外扩展,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知识,能够掌握有关研究的最新动态。我们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并不是要杂乱无章地去学习和掌握任何知识。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班廷创造的糖尿病的知识,用他自己的话说,只用15分钟就能讲完。可是这15分钟的知识组合,却足以攻克当时像癌症一样可怕的糖尿病。同样,对一个育种工作者来说,遗传理论、栽培学和各种育种技术方面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文学知识、历史和天文学知识对能否完成科研任务则不发生直接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工作者还要具备经济学、市场学、社会调查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对正确了解社会需要、科学地进行选题决策和顺利地完成研究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3.良好的心理品质许多研究表明优秀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具有以下心理特点:广泛的兴趣,流畅的思维,丰富的想象,目标明确,意志坚强,喜欢标新立异,较高的自信和抱负水平。农业科研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特别要强调三个方面的心理品质。首先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要有浓厚的兴趣,兴趣可以使枯燥的科研工作变得愉快,可以调动人的整个身心的积极性,使人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推动人大胆地去创造和探索。兴趣是研究人员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动机和成就欲望的基础。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之所以对水稻育种做出巨大贡献,是与他对水稻育种工作的浓厚兴趣和对想知道云南山区的一种野生稻与常规品种杂交是何结果的好奇心分不开的。兴趣也是一个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础。其次,要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品质,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品质的结合是解决复杂农业科研问题的必备品质,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假说的提出、理论的创立、新的实验方法和新的技术的发明都离不开这一品质。再次,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表现为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和意志的坚持性。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自已的活动不偏离研究方向。意志的果断性以对事物的正确分析、当机立断为特征,那些优柔寡断、谨小慎微的人,在科学研究的竞赛中只能坐失良机。意志的顽强性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怕困难和挫折,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质。农业科研活动有时几天几夜守在实验室,有时风餐露宿在田间,而且经常会遇到失败挫折,只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能不为艰苦的环境和挫折所折服,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才能最终实现科学研究的目标。

4.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是农业科研人员能力结构的核心内容。它包括:①科研选题能力,即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主客观条件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课题选择不仅决定科研方向,体现科研水平,而且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②课题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能够把课题内容进行分解,制定出时间、空间的实施步骤,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③操作能力,包括实验操作和实践操作,良好的操作能力是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具有迅速、准确、协调和灵活等特点。④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力,包括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审校、核对、分类、整理、统计分析等能力,并从其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⑤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的能力,科研报告和论文是反映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只有准确地通过报告和论文把研究成果准确地表述出来,才能促进学术的交流和应用。

二、农业推广人员

没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的发明,就不会有农业的进步,但是如果仅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的发明,而没有农业技术的传播和推广,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农业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把农业科研成果经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的过程。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和管理科学。一般要经过项目选定、中间试验、示范、推广、反馈和改进研究等五个阶段。农业推广本质上是农业推广人员以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和新的观念改变农民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一)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特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要变成生产力必须经过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就是推广。农业推广的职能不在于寻求和发明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而是要把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变为具体的生产手段,使之适用于农业生产。据估计,在发达国家粮食生产其产量只能达到现有技术的产量潜力的一半。而发展中国家只有四分之一。联合国一项研究表明,印度的几种主要粮食作物在试验站的最高产量是大田平均产量的5倍以上。有人对中国的技术应用情况做过估计,在现有播种面积和栽培措施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普遍更新一次良种,全国一年可增产粮食400亿kg,棉花800万担。目前全国人工养鱼平均每亩水面产量不到50kg,而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集约化网箱养鱼,每年亩产可达4万多千克,差异之大,令人惊异。农业推广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与农业技术的特点相联系。与工业技术相比,农业技术具有实验周期长、生命周期短和扩散性差等特点。一项农业科研成果的取得,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但是其生命周期却比工业技术成果短得多。一方面因为农业技术在大面积应用过程中会很快失去它的先进性,如优良品种的混杂退化问题,会很快使其失去特有的优良性状。另一方面,由于被新技术所取代的速度加快,使得一些农业技术在被采用之前就成了过时的技术。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一项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范围是有限的,它不能在所有地区扩散,加之农民文化素质、观念的落后,就使得农业科研成果不能像工业技术成果那样自动扩散到生产中去,“不推不广”成为农业技术扩散的一个特有现象。没有农业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潜在效益就不能变为现实。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省、地、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种植业方面为5.2万个,从业人员24万人,其中技术人员有16万人;畜牧兽医方面有6万多个,从业人员40多万人,技术人员有7万多人;水产方面有技术推广机构1000多个,有技术人员4000多人;农机方面有技术推广机构1700多个,从业人员1.2万多人,其中科技人员5800多人。尽管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但农业推广队伍的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突出问题:一是农业推广人员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合理。以辽宁省为例,在1990年前40年分配的农科大学生2.51万人,从事农业工作的仅有1.0万人,就是说有60%的人不在“务农”。在从事农业的人员中大部分在农业管理和农业科研机构工作,乡镇从事农业推广的技术人员寥寥无几。二是素质低。据1995年的统计,在推广机构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7.8%,没有硕士和博士,大部分职工基本未受过农业教育课程的训练。三是队伍不稳。农业推广的经济效益虽然很高,但不能使收益内部化。许多地区的推广队伍存在网破人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转化。未来农业推广的发展方向要向着推广体系的社会化、推广组织的统一化、推广人员的专业化和推广与研究关系的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农业推广人员素质要求

农业推广作为联结科技生产和科技使用的桥梁,是把农业科研成果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职业从类型上看分布在种植业(如棉花、粮食、蔬菜、桑茶、果品等)、养殖业、林业、农业机械等各个领域,每一领域中包含着众多的职业分支。从纵向上看,农业推广职业有推广官员、农业推广专家、推广农艺师或工程师、助理农艺师或工程师、推广技术员等不同的层次。每种类型和不同的层次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对一般推广人员来说以下几方面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1.献身农业,服务农民的品质 这是对农业推广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农业推广工作者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特别是工作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常常会遇到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工作不分昼夜,不仅要付出辛勤的脑力劳动,也要付出艰苦的体力劳动,因此特别需要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其从业人员要以振兴农业为己任,不怕困难、不图虚名、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农业推广工作是服务农民的工作,农业推广工作者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以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为自豪。农业推广人员还必须同农民打成一片,一方面要把先进的农业科技传授给农民,另一方面要懂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道理,认真总结和吸取农民的经验,并把它推广到更广阔的领域。同时在向农民学习和服务的过程中也不断调整和改变科技推广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地提高推广水平。

2.广阔的知识面 农业推广具有很多其他工作不具备的特殊性,它的技术性、生产性、教育性和社会性都很强,一个推广人员要有效的工作,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要求既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一,农业推广人员要有系统的农业科学理论知识,并且掌握某一农业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新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业推广人员缺乏扎实的农业科技知识基础,就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第二,农业推广人员要具备农业生产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一名农业推广人员只有熟悉当地的历史背景、自然条件、技术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推广工作才能富有成效。缺乏实践经验,空谈理论就不能成为受农民欢迎的推广工作者。此外,随着农业生产逐步专业化和商品化,农业推广由技术指导到经营指导,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因此农业推广人员还必须掌握诸如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经济学、农村市场学等现代管理科学的综合经营知识,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要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农业推广作为一项农村社会服务工作,推广人员要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农村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了解农民的需要,熟悉农村干部、青年、妇女等不同类型的农民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特点,这些知识是组织农民、宣传农民和与农民交往所不可缺少的。第四,要有教育学的知识。农业推广作为向农民传播知识、技术的教育过程,要求从业者具备教师的素质,懂得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能够根据农民的需要和特点选择推广教育的内容,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素质。

3.多方面的能力 农业推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求工作者具有多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科研能力,推广不是简单地把新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而是要经过许多中间试验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推广人员根据当地的情况对农业技术进行改造和简单化,这必须具备科学研究人员的素质。其次,要有教育能力,农业推广是向农民传播知识、技术的教育过程,要能够根据农民的需要选择推广、教学内容,能够调动农民的兴趣。良好的表达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无论是个别指导、集体讲授,还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都是十分重要的。推广人员的表达能力一方面表现在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枯燥、复杂的理论、技术通俗化和简单化,另一方面能够把单个的、分散的农民的经验迅速条理化、理论化,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再次,要有农业生产实践能力。只有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人,他的推广工作才能富有成效。空谈理论,不会调查研究,不会亲自示范,就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此外,农业推广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策划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农业教育人员

农业科技人才需要农业教育的培养,农业技术的推广依赖于有科技知识和科枝素质的农民的接受和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教育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农业教育是通过传授农业科学原理和农业生产技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劳动者的活动。它是农民教育和农村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农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农业教育对于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开阔了农民的眼界,促进了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而增强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愿望。没有庞大的农业教育体系,不可能造就宏大的农业科技队伍,没有农业教育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和农业的现代化。美国经济学家奥多,舒尔茨把对农民教育的投资看作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

农民是农业教育的主要对象,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技术相当简单且变化不大,农民从父辈和实践中可以掌握这些技术,因此,可以不需要专门的农业教育。但随着传统农业向以科技进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的转变,一个现代农民劳动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于体力和传统生产经验,而是越来越靠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复杂脑力劳动将逐渐成为劳动的主要内容。农业教育成为培养现代农业劳动者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的农业转变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农民的农业教育,在美国,许多中学都开设农业职业教育课,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接受农业教育,而且只有在取得合格证书后,才具有经营农业的资格。日本在明治维新以来就十分重视农业教育,90年代以后农业教育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在全日本建立了53个县级营农业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有一年以上实践经验的青年人学,旨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迅速,农村儿童的升学率达95%以上,但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始终没有能摆脱升学教育的框架。城乡农村用的是一样的课本,学生所学内容基本上与农业无关。这意味着90%的农村学生不能升入大学的情况下,所学的知识没有用于生产实践。此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14.68%,农业教育师资缺乏,知识陈旧等因素,也是制约农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以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教育投入,培养农业教育师资,就成为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十分迫切而繁重的任务。

(二)农业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我国目前有各类高等农业院校67所,中专类学校382所,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此外还有近500所农民中等专业学校,有30多万个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有近6千个农村职业中学。我国农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农民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农业技术学校、农业中专、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业高等院校等,农业教育工作者也要分布在上述机构中。不同机构中的农业教育岗位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有一定差异。农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农业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也不是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而是向学生传授专业性很强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农业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备农业科研人员的一般素质外,还要具备以下素质要求。

1.良好的思想品质,热爱教育事业 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到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教师要培养出优秀人才,首先自己要有优秀人才的素质,只有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热爱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师风范,同样是今天农业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此外,教育是一项崇高而艰巨的事业,我国农业教育尚不发达,农业教育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条件艰苦。因此,作为农业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具有耐清苦和献身教育的牺牲精神。

2.学识渊博,特别是要有良好的农业系统知识具有渊博的学识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无“道”无“业”,何以为人“解惑”。现代科学一方面不断分化,一方面又不断综合,任何一门学科要得到发展,都要依赖于相关学科的支持。这就要求农业教育工作者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除了具备自己所教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特别是要对农业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对农业发展的趋势、国家农业政策有较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把握住所教授的学科在农业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及时把握农业科研的最新成果和理论动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能够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此外,农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农业教育工作者不能局限于书本的说教,还必须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育质量。

3.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工作所必备的综合能力。它包括教育对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的理解能力、教学规划能力、合理运用教材的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等。缺乏任何一种能力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为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重视。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简约不繁,通达易晓,从微小浅近处人手表达至善的道理。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比对话语言更需要严格的逻辑性、结构的完整性和修辞的正确性。也不像书面语言那样可以供人慢慢琢磨和便于修改。有些很有学识的教师,往往语言表达不清晰,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农业教育工作者,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必须能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有时是大学生,有时可能是各种文化层次的农民)选择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到清晰、简明,有逻辑性和感染力,能够艺术地再现自己的知识。

4.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良好的人格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学活动是影响人的活动,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行为,使得教师这一职业对从业者的心理品质的要求比其他职业更为严格。对于农业教育工作者在人格特征上,首先要求要有广泛的兴趣,同时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和教育工作具有稳定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内在潜能以及形成渊博知识的前提,有利于培养相应的能力和形成与职业要求的情感性格特点。其次,要有良好的注意品质(包括广阔的注意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性等)和记忆品质。这对农业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建立良好关系,及时发现教育对象的反应和需要是十分重要的。再次,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农业教育工作者还要特别强调创造性品质,这一点在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显得十分突出,因为任何农业技术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机械照搬往往导致失败。农业教育工作者不仅自己要有创造思维,还要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育不同于以物为对象的工作,教师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工作效果,而且会给教育对象带来影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调节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才能精神饱满、积极向上、精力充沛、勇于进取,对未来充满希望,才能塑造出受教育者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农业管理人员

农业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农业管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及其有关的各个部门的管理,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执法、农业科研管理、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市场管理、农业环境管理、农业生产管理等。狭义的农业管理就是指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是指农业生产组织为了实现农业计划目标,管理者对组织内影响农业生产全过程各种因素进行组织、计划、指挥、协调、控制,以促进其优化组合,取得良好效益的过程。

(一)农业管理的意义与内容

管理、科学和技术被人们公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管理的作用都十分重视。对于发展中国家,管理比投资和技术更重要。农业管理在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实现农业生产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我国是资源短缺的国家,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有人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耕地面积将减少到人均0.055hm2(0.83亩)。人地矛盾将更为突出。要解决吃饭问题,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是非常迫切的。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农业管理要根据自然条件的特点遵守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在社会资源利用上可以使人力、资金、设备、交通、运输条件发挥充分的作用,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农业管理要通过一系列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保持农业生物之间、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协调、稳定和平衡状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降低农业活动风险。农业是高风险、低效益的产业,农业管理通过采用先进的手段和科学的方法来收集、分析、判断经济信息,对农业生产项目进行科学预测和决策,制定合理的计划、方案,以降低农业风险。

(3)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农业管理要根据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调整社会技术组织的结构,构建农业管理的系统工程,实现农业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4)从微观角度来看,农业管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其他管理一样,现代农业管理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制度,科学技术越发展,越要重视人的因素。在农业组织中管理者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全面了解组织成员的特点,并安排相应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取得最佳的用人效益。同时,农业管理还是提高农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因为组织中的成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人协作配合,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满足人们归属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使组织成员心情舒畅,群体绩效进一步提高。

农业管理在计划、决策、组织、领导与激励等方面发挥作用。

计划是对未来活动的目标、方案和步骤的设计,农业计划是农业活动目标实现的桥梁,它具有预测未来、权衡机会和风险的职能,为农业活动设置明确的目标。农业计划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从时间上看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从计划范围看有战略计划和策略计划,从计划的职能看有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等。计划往往通过宗旨、目标、政策、规划、预算等形式表现出来。

决策是各级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决策正确与否对农业活动的成败发生着直接影响。农业活动涉及到的问题十分复杂,靠传统经验或盲目决策以至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例在全国屡见不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的科学化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组织是管理活动的依托,任何一项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借助组织的智能将任务加以分解,设置工作岗位,确定职权范围,建立管理机构,协调人员、部门及单位间的关系,只有通过组织管理才能实现人、财、物的有机结合。

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的各种活动。领导的职能往往通过领导者来实现的,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卓越的领导者能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发挥全体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

激励是指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动机的内在动力,鼓励人们朝着管理者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可以从心理和行为上起到吸引人才、挖掘人才潜力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作用。

(二)农业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农业管理工作主要分布在国家农业计划部门、统计部门、农业执法部门、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农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及流通等部门。

根据农业管理在农业活动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对管理负有全面责任,侧重指定农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制定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措施协调和引导农业的发展。中层管理者是贯彻这些政策、方针,并指挥和协调基层管理者的活动。基层管理者是直接管理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保证各项计划的顺利完成。无论哪一级管理者他们都是要创造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够协调工作,有效地完成组织的目标。因此,对管理者的素质有共同的要求。

管理者的素质是指管理者个人所具有的品德、能力、知识、修养和领导艺术等。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有人提出了20种素质:如工作效率高,有进取精神,富有创造精神,逻辑思维能力强,很强的判断能力,较强的自信心,能帮助别人提高工作能力,能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善于使用权利,善于激发别人的积极性,关心别人,实行集体领导,能客观地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有自知之明,能自我克制,具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等。

日本企业界对管理者特别是领导者的素质提出了十项品德和十项能力。这十项品德为:使命感、责任感、信赖感、积极性、进取心、忠诚、忍耐性、公平、热情和勇气。十项能力为:思维决策能力、规划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洞察能力、劝说能力、对人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下级的能力和调动积极性的能力。

我们认为作为农业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农业管理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国家有关农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调查研究,勇于坚持真理;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办事公道,不以权谋私;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同时还要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管理者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勇于创新和开拓进取的动力。

(2)知识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是构成农业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方面,管理活动是涉及到社会、群体、组织、个人以及生产、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复杂活动,管理者缺少某一方面的知识,都会导致管理的失误。因此,对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有特定的要求。首先要求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它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法律、政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其次,要具有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管理人员不一定是某门农业学科的专家,但必须了解主要农业学科和农业技术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了解它们的发展趋势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农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缺乏农业科技知识素养,就不会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就不能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进行管理。这一点,对农业科技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此外,从事某一领域的管理工作,还必须通晓这一领域的专门管理知识,如农业经济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农业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质。我们认为农业管理人员应具备四个基本能力。

一是综合分析与决断能力。农业活动的环境十分复杂,管理者在选择目标、制定计划以及人员的选配过程中,必须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本质,迅速作出决断。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农业活动的各个角落,更需要农业管理人员有敏锐的眼光,综合分析各种复杂的因素,开拓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二是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农业管理者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运用组织理论,把农业活动的各个要素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的能力。包括组织分析能力、组织设计能力、组织变革能力等。三是人际交往能力。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每个管理者都要具备三种能力,即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观念能力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操作能力和观念能力的要求不同,但无论是哪个层次的管理者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这种能力就无法创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就不能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创新能力,是指农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能够准确地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新的设想和方案,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要求管理者具有现代意识,思路开阔,思想解放,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具有不断接受新的挑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