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瑰色
18683000000015

第15章 后记 中国历史的男尊女卑

感谢您阅读本书。

这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政治人物的感情纠结、内心挣扎和情感经历,进而探讨政治和情感关系的通俗读物。

成功的政治人物(在历史上,他们通常是男的)往往不说一句废话,不做一件错事。但也有例外的时候,那就是当他们遇到令其怦然心动的女子。在心爱的女子和美妙的爱情面前,政治人物的智商仿佛直线下降,偏离一贯的稳重、进取、凌厉和成功。毕竟政治不是人生的全部,爱情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成功的政治人物有什么弱点的话,那么情感世界的致命邂逅、左右支拙就是他们的软肋。

因此,历史上的政治人物习惯于隐藏自己的感情。他们装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几乎不谈及情感。同样,很少有史书记载传主的感情经历,如果难以避免,也只用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或者用春秋笔法隐晦地分散在各处。前人越是隐瞒,原本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就越说不清楚了,后人就越有兴趣,想要探究个一清二楚。

于是,中国人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一方面对情感内容非常敏感,兴趣浓厚,八卦得很;一方面却紧绷着脸,不好意思也很少公开交谈这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也顺带产生了一个突出的现象:由男性垄断的政治史将男女共同出演的感情史几乎挤压得干干净净,似乎中国历史主要就是政治斗争史外加经济发展、社会变迁、自然演变的合体。女性和男女感情被掩盖住了,埋没了。其实,人们的感情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

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男明女暗”,男性主演的政治史是明的,女性主演的情感史是暗的;或者说它是中国“男尊女卑”观念在历史上的反映。人类历史上,女性地位低于男性是不争的事实,不然为什么会在近代兴起男女平等的呼声呢?但像中国这样男尊女卑的国家并不多。在西方,虽然女性地位也低于男性,可也没少出女皇帝、女国王和女性贵族。君位空缺的时候,女性的继承权也得到承认。

当然,男尊女卑在中国帝制社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春秋的时候,女性的身影在政治舞台上还很多。比如楚国的“绝缨大会”,楚庄王就让爱妃出来斟酒犒赏将领。与之相关联的,男女关系也比较正常,人们比较宽容地对待男欢女爱。比如刘邦年轻时风流成性,与情人曹氏生了私生子刘肥。西汉建立后,曹氏的身份是公开的,朝野和嫔妃们都没有异议。刘肥还被封为齐王。到隋文帝的时候,独孤皇后还可以在宫殿外监视丈夫处理朝政,发现不对的地方就公开斥责皇帝丈夫。这虽然是特例,也可证明女性在政治上还有相当的地位。

女性地位骤然降低恰恰是在隋唐时期。武则天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之后女性就处处受到制度、道德各方面的束缚。缠足、“三从四德”等陋习似乎也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比如杨玉环独霸后宫——主要原因还是唐玄宗的宠爱,在享受盛唐丰裕的同时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谴责。人们把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归咎为杨玉环的媚主祸国。杨玉环最后被愤怒的禁军士兵缢死了。其实放在汉代,杨玉环的行为十分寻常,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宠妃,连干预朝政都算不上——两汉时期的后妃可是公开走到前台干政,带动了外戚的兴起,发展为汉朝的政治“癌症”。

唐朝以后,女性被锁到了闺房之中,多读几本书认识几个字就被认为“失德”。之后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出现过几个临朝听政的太后,不过前面都要垂张帘子。因为男女大防,后妃的脸不能被大臣看到。那时候,男人如果对一个女子的脸看了几眼就不得了。你如果不娶那女子,人家就可能一辈子都嫁不出去了。到明清时期,男尊女卑发展到了极致。最后一个垂帘的慈禧太后铲除了政治对手,已经事实上把持朝政了,可是还需要大臣们讨论“太后临朝”的合法性。拍马屁的人千方百计从故纸堆里搜索慈禧太后可以垂帘的证据和先例来。这从侧面证明,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也受到了男尊女卑的束缚。清朝灭亡后,慈禧遭到了一致谴责,不仅一般人大骂她,就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也指责慈禧干政是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所有谴责者都有一个潜在的认识,女人当国本身就是国家不幸。女子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呢?有一个贬义成语专门形容女主当国:“牝鸡司晨”。古人认为公鸡报晓,母鸡下蛋,是各自的职责。女主当国类似于母鸡来报晓,不管能不能把国家治理好,本身就是国家失调、政治不当的表现。

与之相对应,男女情感在公开场合消失了。公开讨论男欢女爱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男女恋爱只能暗中进行。男女授受不亲,中医给女子诊脉都只能悬着线进行,青年男女示爱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亲上加亲”等陋习,衍生了多少人间悲剧。社会风俗的演变,缘起于政治领域的权衡取舍。社会风俗强化后,又反作用于政治领域。我们会发现,唐朝以后政治人物的“绯闻”随之骤然降低。先秦和汉朝时期的许多男女故事、感情纠纷,到唐宋以后几乎成了神话。

好在,我们还可以从正史、野史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搜索出若干中国政治人物的情感纠葛来,给帝国政治抹上一道鲜艳的玫瑰色。于是,就有了这本《帝国瑰色》。

本书的许多内容是人们耳熟能详、众说纷纭的历史谈资。我只是做进一步的深入搜集、资料遴选和演绎讲述。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部分文献资料的相关内容。图书有马东玉著的《慈禧与恭亲王:正说清朝非常人物》(团结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叶赫那拉·根正和郝晓辉著的《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中国书店2007年7月出版)、叶赫那拉·根正和郝晓辉著的《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中国书店2008年1月出版)、徐广源著的《正说清朝十二后妃》(中华书局2005年8月出版)、林金树和高寿仙著的《天启皇帝大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吴蔚著的《帝国的神话》(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黎东方著的《细说清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阎崇年著的《清宫疑案正解》(中华书局2007年3月 出版)等。主要的参考文章有:陈锡生的《江南往事——说不尽的西施》(载于《太湖》2009年第4期)、顾希佳的《西施的传说、史实及其他》(载于《民间文化》1998年第1期)、林华东的《西施辩》(载于《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孙旭的《西施和潘金莲情欲撕裂的同一命运——兼论男权的操纵模式及运作机制》(载于《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曾甘霖的《西施下落考》(载于《船山学刊》2009年第1期)、许晖的《赵飞燕姐妹与汉嗣中绝》(载于《文明》2009年第1期)、孟祥才的《扑朔迷离的赵飞燕姊妹谋杀皇子案》(载于《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叶辛的《陈圆圆其人》(载于《我生命的两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崔志海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死与美国政府的反应——兼论光绪死因》(载于《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选述的故事并没有囊括历史上所有的政治情感事件。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凤仪亭上的吕布与貂蝉、出塞的王昭君等都没有收录进来。原本《长恨歌》一章就没有收录,而是根据出版社的要求补写的。

最后要感谢所有为本书的诞生提供帮助和付出劳动的人们。首先要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的黄宝忠老师、陈丽霞编辑和谢焕编辑。他们的肯定和鼓励让我信心百倍,他们的宽容是本书完成的重要保证。我要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编印发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同行们。我还要感谢肯定本书并热心推荐的蔡元元、云岩涛、张玉霞等老师。谢谢大家!

我要特别感谢唐琳娜。我长期写作,唐琳娜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并是我许多作品的第一读者。本书不仅是我的创作,也是她的作品。

张程 2009年12月于朝阳水南庄。

2010年10月修改于朝阳水南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