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有女名西施
一
西施姓施,传说名字叫做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苎萝山有东、西两个村子,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被叫做西施,意思是住在西村的施家女儿。西施父亲卖柴,母亲浣纱,家境贫寒,但西施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连皱眉抚胸的病态都被东村的施姓女子仿效,还发生过“东施效颦”的笑话。
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也被她的美貌吸引,看得发呆,忘记游水沉入水底。于是,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都拥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所以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当时西施只是村子里若干浣纱少女之一,清晨踩着露珠去西边浣纱,劳作之后哼着轻快的歌声结伴回家。秀丽的美女、轻柔的细纱、纯净的溪水,三者在苎萝山的美景映衬下动静一致,多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如果西施终身都在溪边浣纱,倒不失为平静圆满的一生。可是,西施的美貌在那个村子旁响彻清脆马蹄声的上午,引起了路过的越国大夫范蠡的注意。那是个普通的日子,马背上的大夫和溪水边的少女四目相对。西施的命运从此改变了。
范蠡找到了西施的父母,拿出“百金”,希望能够带走西施。
父母恭敬而惶恐地看着峨冠博带的范蠡,又偷偷看看一旁的女儿。西施羞涩地低着头,好奇地偷偷瞄了范蠡几眼,脸上渐渐出现了红晕。父母见状,狠狠心,同意范蠡带走西施。
范蠡表示感谢,他用平静稳重的语言向两位家长保证,一定照顾好西施,不会让伤痕和痛苦出现在她身上。
就这样,西施离开了故乡。对于西施来说,她是跟着一位成熟稳重、值得信赖的大夫离开了家乡。怀着少女特有的美好憧憬,西施对这位大夫萌生了情愫。在西施父母的乡亲们看来,浑身散发着乡土气的西施撞了大运,正要拥抱光明的前途。贫穷的乡村能给予子女的最大机会,就是放手让他们到外面去闯荡。
对于范蠡来说,他是为了心中的一个宏大志向来完成国君勾践交代的任务——尽管才子爱佳人,他也对纯洁青春的西施暗生爱慕之心。可心中的志向让包括范蠡在内的越国男儿们义愤填膺、热血沸腾。那就是:报国复仇!
范蠡不是越国本地人,而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地区)人。他出身于平民家庭,却志向不凡,想成就一番惊天伟业。春秋时期还是贵族政治当道的时候,当官办事先看出身。平民子弟只能夹着尾巴从最底层干起,沉默着等待机会的降临。才华横溢的范蠡不吃这一套,总喜欢指点江山,品评人物,结果招人厌恶。结果范蠡在楚国处处碰壁,还被同胞看成是疯子。他觉得在楚国没有出头之日,便离开了楚国来到越国。到了越国,范蠡没有马上高调地指点江山,而是沉寂了几年。就像潜伏的猎豹等待猎物出来一样,范蠡也在静候机会的到来。
越国和北方邻国吴国是夙敌。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494年),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勾践大败,只带着5000名残兵败将逃入会稽山。
越国到了危急存亡时刻,范蠡却认定这是自己大展宏图、施展平生抱负的大好时机。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其麾下,献上了“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这无异于雪中送炭,勾践依计而行,忍气吞声、卑躬屈膝地向夫差投降讨饶。夫差提出了苛刻的受降条件,包括惩罚性的赔款、解散越军、拆除城池、吴国监督越国行政等,还要求勾践去吴国当人质。议和后,勾践心灰意冷,范蠡又向勾践慷慨陈述“越必兴、吴必败”,建议勾践“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于是,范蠡被拜为上大夫,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做了三年奴隶。他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艰难和困顿,还要时常劝慰一同身处逆境的勾践夫妇:“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臣,范蠡由此成了勾践的股肱之臣。三年后归国,范蠡与同样从楚国逃到越国的文种拟定了兴越“灭吴九术”。
这“灭吴九术”是越国的国家战略,决定了当时越国人的命运。它自然和西施的命运息息相关,那么它究竟有什么内容呢?第一是要有越国必胜的信心。第二是赠送吴王夫差奢华财物,既让吴国信任越国,疏于防范,又让吴王夫差习于奢侈,丧失锐气。第三是先向吴国借粮,再用蒸过的大谷归还。吴王夫差见越谷粗大,就发给农民当谷种,结果第二年长不出稻谷,导致吴国大饥。第四是进献吴王夫差美女,让他迷恋美色,不理政事。第五是向吴国输送能工巧匠、巨石大木,引诱吴王夫差大起宫室高台,空耗国家财力和民力。第六是贿赂吴王夫差左右的奸臣,败坏吴国朝政。越国选中的奸臣是伯嚭。第七是离间吴王夫差和忠臣的关系。这个忠臣主要是伍子胥。伍子胥是吴国灭越战争的主将,是对越强硬分子,被勾践君臣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第八是越国积蓄粮草,充实国力。第九是铸造武器,训练士卒,寻找良机攻吴灭吴。文种和范蠡在吴越争霸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现实到惊人、坦白得不能再坦白的外交计划,可以说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千年后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如果能够看到文种、范蠡的思想和实践,一定会认为发现了远古的知己。
在这宏伟计划中,进献西施迷惑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在吴国违心品尝吴王夫差的粪便一样,只是一个小战术而已。
二
西施就是在这股报国复仇的大潮中,跟随范蠡,来到了越国的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
西施看到的会稽城是一座蠢蠢欲动的火山。吴国不允许越国的首都有防御设施,会稽城就只有城墙而没有城门,城里的越国人都枕戈待旦。驻留会稽负责监督越国的少数吴国军队能明显感受到越国的仇视情绪,尽管越国人表面上都对吴国毕恭毕敬。越王勾践带头卧薪尝胆的故事就不用说了,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拾遗记》卷三记载,当时越国执行了一套无所不用其极、极为周密、可行的复仇计划:
越谋灭吴,蓄天下奇宝、美人、异味进于吴。得阴峰之瑶、古皇之骥、湘沉之蝉。杀三牲以祈天地,杀龙蛇以祠山岳。矫以江南亿万户民,输吴为佣保。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修明,以贡于吴。
最后一句说到的两个美女,“夷光”就是西施,“修明”则是另一个美女郑旦的别名。越国挑选了许多美女,最后选中她们两位进行培训。
西施以为是跟随范蠡出来过好日子的,不想却要接受早已安排好的角色,去吴国充当美女间谍。这不是年少的西施预想的生活。范蠡平静而郑重地向西施述说吴国的罪恶、越国受到的摧残,说到越军大败、君臣受辱时,范蠡强忍着热泪,说到全民动员、勒紧裤腰带复仇时,范蠡的语气变得坚毅了许多。按照他的逻辑,复仇大业人人有责,西施也应该为国献身。说到这儿的时候,范蠡的心隐隐痛了一下。一开始,他是抱着寻找美女间谍的目的找到西施的。但西施的青春美貌和纯真无邪,让范蠡犹豫了,是否要让这么纯洁的少女执行那么肮脏罪恶的任务呢?若干的犹豫最后被热切的复仇激情制止了,范蠡被自己的说辞说服了:报国大业,人人有责,况且舍生取义也是一件光荣的事。
其实,范蠡是被自己雄心勃勃的抱负说服了。他认定西施能帮助自己建立名垂青史的功业。
范蠡的眼泪、恳切之语和爱国之情,传染给了西施。她相信范蠡,才孤身一人走出乡村。她更相信成熟稳重的范蠡能给自己带来美满的未来。相处的日子里,西施越来越喜欢范蠡。范蠡说要向吴国报仇,西施就相信要报仇;范蠡说报仇是每个越国人的责任,西施就认为自己也要为复仇大业作出牺牲。只是,范蠡要求西施作出的牺牲是不是代价太大了呢?不过,既然范蠡热切地希望自己去做,既然国君和范蠡他们认为自己的牺牲能产生巨大的成果,西施就懵懵懂懂地答应了下来。
其实,西施是被心中对范蠡的信任、崇拜和爱慕之情说服了,一半被迫一半主动地投身于遥遥无期的复国大业。
巴尔扎克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男人为名,女人为爱情。”范蠡和西施的抉择就是一个注脚。
越国开始了对西施、郑旦两人的“包装”。要让乡村女子成为惊艳宫廷的美女,光靠美貌是不够的,还要经过严格的仪态和礼仪训练。经过两年的培训,西施从浣纱女蜕变成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手,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再配上华丽得体的宫装,西施一出现,周边一切就黯然失色,旁人无不叹为天人。
范蠡看着西施一步步的蜕变。每当训练中的西施看到范蠡,露出微笑,有礼貌地行礼的时候,表面平静的范蠡心中都不是滋味。他已经40岁了,西施的年纪还不到他的一半。可范蠡心中仿佛有许多话要对西施倾诉。西施越美丽,范蠡想告诉她的话就越多。只是看到西施后,范蠡又不知道说什么了。发现西施、挖掘潜质、培训仪态,这些都是范蠡安排好的。他设计好了一条通向历史伟业的道路,怎么能半途而废、自己阻拦自己计谋的实施呢?
西施依然浅浅地笑着,看着范蠡。范蠡远远地关注着西施的训练进度,忙着政务。
准备停当后,西施、郑旦被当做贡品进献给了吴王夫差。夫差惊讶于两人的美貌,立即“笑纳”为妃子。“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王维《西施咏》),西施实现了地位的突变。
然而,前方道路对西施意味着什么呢?她喜欢这样的人生安排吗?
姑苏迷蒙
一
勾践、范蠡君臣要对付的吴王夫差,也就是西施的丈夫,曾经是一位杰出的有志青年。
夫差即位后,重用老将伍子胥,操演军队,第二年就大败越国,迫使死敌越国臣服于吴国。吴越争斗了几十年,夫差的父王阖闾因为对越国战争惨败而生病致死。夫差不仅报了父仇,还胜利解决了吴越宿仇,创建了一份不小的功业。可他还不满足,还开凿了连接长江和淮水的运河,叫做邗沟。这条运河打开了东南地区通向宋国、鲁国的水道,为吴国进逼中原做了准备。战胜越国后,夫差的眼光已经超越了东南的吴越地区,开始注意中原大地了。不断的成功让夫差自信心满满,认定自己文武出众、吴国兵强马壮,可以逐鹿中原争当霸主了。
就在夫差志得意满地要追求更大功业的时候,谦卑的越国送来了西施等美女和金银珠宝等贡品。夫差接受了。
夫差对越国越来越放心。越国的军队被解散了,城池被拆除了,每年还及时、主动地向吴国缴纳沉重的贡赋,哪里还有能力造反?这不,越国君臣再三摇尾乞怜,一再讨好自己,不就是他们怯懦虚弱的表现吗?
至于西施,夫差想当然地以为是越国送来的一位美丽而天真的少女。
夫差正好需要美女和珍宝。即位以来,夫差终日忙于政务、南征北战,太累了,需要休息。年轻美丽又温柔听话的西施在一个非常恰当的时刻,进入了夫差的眼里,一下子俘获了夫差的心。天底下竟然有这么美丽的女子!夫差在惊叹之余,庆幸自己是个成功的君主,威震东南,才能配得上这天下绝色。在夫差眼中,西施及其背后的奇珍异宝是对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嘉奖,也是对他之后作为的鞭策。
夫差坦然接受了越国进献的财富,又拿出吴国的国库积蓄来营建宫室,安置美女,供自己享乐。夫差非常宠爱西施,想方设法地为她提供奢华的生活,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长时间与西施嬉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据说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就专门为她筑“响屐廊”,排列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舞蹈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夫差很自然地陶醉在如梦如幻的情景中,专宠西施。
《东周列国志》描述夫差得到西施后,以姑苏台为家,四时随意出游,弦管相逐,流连忘返。其中第八十一回《美人计吴宫宠西施 言语科子贡说列国》说:
且说夫差宠幸西施,令王孙雄特建馆娃宫于灵岩之上,铜沟玉槛,饰以珠玉,为美人游息之所。建“响屧廊”,——何为响屧?屧乃鞋名,凿空廊下之地,将大瓮铺平,覆以厚板,令西施与宫人步屧绕之,铮铮有声,故名响屧。
山上有玩花池,玩月池。又有井,名吴王井,井泉清碧,西施或照泉而妆,夫差立于旁,亲为理发。又有洞名西施洞,夫差与西施同坐于此。洞外石有小陷,今俗名西施迹。又尝与西施鸣琴于山巅,今有琴台。又令人种香于香山,使西施与美人泛舟采香。今灵岩山南望,一水直如矢,俗名箭泾,即采香泾故处。又有采莲泾,在郡城东南,吴王与西施采莲处。又于城中开凿大濠,自南直北,作锦帆以游,号锦帆泾。
又城南有长洲苑,为游猎之所。又有鱼城养鱼,鸭城畜鸭,鸡陂畜鸡,酒城造酒。又尝与西施避暑于西洞庭之南湾,湾可十余里,三面皆山,独南面如门阙。吴王曰:“此地可以消夏。”因名消夏湾。
南北朝时期的《拾遗记》也描述了夫差对西施的宠爱:“吴处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二人当轩并坐,理镜靓妆于珠幌之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魂,谓之神人。吴王妖惑忘政。”
说夫差因为享受而“妖惑忘政”,其实并不准确。夫差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享受没错,动用国力征发徭役为西施大兴土木也没错,但夫差并没有放弃政务,放弃追逐更大的梦想。邗沟在修建,吴国军队密切关注着中原局势,夫差也在琢磨着如何登上春秋霸主的宝座。姑苏台和西施,只是夫差休憩的地方,是他对自己之前努力的犒赏。虽然他对西施投入的感情是昂贵的,虽然这样的犒赏显得那么奢侈,但夫差觉得值得。
重臣伍子胥多次劝谏过夫差,提醒他吴国的国力和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力量投入到宏大的政治目标上去。可惜夫差不接受忠言。许多后人将伍子胥之后被夫差赐死当做是夫差从贪图享受堕落到昏庸无能的重要证据。实际上,夫差因为伍子胥的屡次逆颜劝谏很不满,但伍子胥的死主要是“通敌”导致的。吴国要称霸,必须要打败北边强大的邻国——齐国。伍子胥竟然把儿子送到齐国去寄居,在越国收买的吴国大臣们的联合攻击下,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卖国贼,最后被信以为真的夫差勒令自杀了。
在这里,夫差所犯的不是沉迷女色的错误,而是许多政治家取得成功后常犯的错误:盲目自大,好大喜功。
二
吴国的首都姑苏就是现在的苏州,是个温秀清丽的地方,就是《红楼梦》中渲染的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完全配得上西施这位绝世美女。
客观地说,西施在吴国首都姑苏的生活可能是她一生中最安逸、最受宠、最高贵的时光。
西施过着让乡间女伴们梦寐以求的生活:衣食无忧,生活优越,还有一个百般宠爱她的丈夫——夫差。但是西施并不快乐。因为和绝大多数女子不一样,西施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她生活在虚假的欢乐之中;她没有真爱,她离已经占据心房的白马大夫越来越远了。夫差是非常不错的丈夫,却不是她心爱的丈夫,可西施必须争取天天和夫差在一起,用美色和歌舞麻痹夫差,让他更加宠爱自己;因为这是她的任务。她必须在真假两个角色之间实现完美的切换。
这个任务不是靠跳舞撒娇就能完成的。既要让夫差感受到自己的魅力,又不能显露出“媚君祸国”的样子,装出在政治上的无知,装出对国家大事毫无兴趣的样子,免得让智商并不低的夫差起疑心。更让西施心力交瘁的是,她还要应付错综复杂的后宫争斗。西施集千百宠爱于一身,那将是宫中多少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啊!和西施一样到吴国执行任务的郑旦就在长期的冷落中郁郁而终。台湾柏杨先生在他的《皇后之死》一书中这样写道:
两位美女没有辜负她们所受的长期严格训练,进宫后不久,就把吴王宫的其他得宠的漂亮小姐,统统排挤掉;把吴王夫差吃得死脱。不过,两位美女之间,西施与郑旦,美貌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所受的教育相同,可以说没有一样不相同。可是,在吴王夫差色迷迷的尊眼里,却有了差异,大概西施的调调正适合他的调调,他也就特别宠爱西施。相形之下,郑旦就感觉到寂寞,美丽的女孩子最悲痛的是受到冷落,过了一年,她竟忧郁而终。吴王夫差难过了一阵,把她安葬在黄茅山,立庙祭祀。呜呼,郑旦这种下场,使人疑问丛生,可能两位同是越国的美女也发生内斗。然而,无论如何,西施名传千古,而郑旦却与草木同朽,默默无闻。
当年朝夕相处学礼、同时来到吴国、执行同样任务的好姐妹就这样撒手人寰了。她的死多少和自己有关,西施的孤寂、内疚,可想而知。之后的时光中,西施只能孤独地生活在异国宫廷中,把真实的想法深深埋入心底。
西施怂恿夫差在山陵上修建宫殿,也许是为了能够眺望南方的家乡;常常去姑苏城南游玩,也许是为了拉近和家乡的距离。她的家乡在遥远的南方,那里有她的父母亲人,还有范蠡。
留在越国的范蠡在忙碌地应付吴国、发愤图强的间隙,也常常想起被自己葬送幸福的西施。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西施等人的任务完成得相当不错,可范蠡老在想如果西施没有去吴国,或者自己当天遇到的不是西施,这个美丽纯洁的女孩如今会是什么样子呢?有否婚配?是否每天清晨还在溪边浣纱?
想的次数多了,范蠡告诫自己说,政治斗争原本就要让道德和软弱走开。为了报国复仇,西施的牺牲是应该的,也是光荣的;为了追逐内心的梦想,范蠡也应该把西施送入吴国。如果想早日再见到西施,那就发愤进取,争取早日灭亡吴国吧!
江湖过眼
一
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姑苏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大军攻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了。
在吴国的最后几年,西施的生活更加压抑。吴越争霸的天平向越国倾斜了,而夫差还热衷于与中原诸侯争斗,常年奔波在外;被夫差的享乐和宏图大业折腾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的吴国社会普遍视西施为祸国灾星。吴越大小战争不断,姑苏城内动荡不安。西施连表面的安逸和享受也失去了,心情陷入无边的黑暗中。
不知道夫差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有没有怀疑西施?或许他东奔西跑,忙得焦头烂额,已经无法看破越国的诡计了。
随着吴国灰飞烟灭,西施仿佛也跟随吴国沉入了历史的深渊,不知所终了。
离西施时代很近的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提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历史学界认为这可能是关于西施最早的记录。“沈”和“沉”两字在先秦古文中是互通的。有人据此认为,西施在吴亡后被淹死了。
具体是怎么个淹法?后人众说纷纭。后汉赵晔的《吴越春秋·逸篇》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是装尸体的皮囊。这句话是说西施被越国人装入皮囊,沉到水底淹死了。那么问题又来了。吴国被灭亡了,越国人为什么要溺死有功之臣西施呢?《东周列国志》说西施是被越王勾践的夫人杀死的。因为勾践从姑苏凯旋,把西施带回了越国。越王夫人认为西施是“亡国之物,留之何为”——八成是这位越王夫人害怕西施威胁自己的地位,就让手下把西施诱出,绑上大石沉入江中。此时,西施被认为红颜祸水,是政权的不祥之物,只能得到沉江被杀的命运。还有民间传说认为西施是被愤怒的吴国百姓杀死的。吴国灭亡后,百姓们迁怒于西施,认为是这个越国来的狐狸精勾引吴王,导致吴国灭亡的。于是,吴国百姓们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这其实是“红颜祸国”说的另一个翻版。《东坡异物志》记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似乎可以作为西施被淹死在长江里的一个佐证。
西施葬身江底是有关西施下落的第一种说法,而且很有市场。后世文人在题咏西施时纷纷采信此说。比如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云:“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稍晚的诗人皮日休也有《馆娃宫怀古》第五首:“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美人已去,芳踪难觅。红楼中同为苦命人的林黛玉曾写下《西施》一诗,认为葬身江水是西施最好的命运: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吴亡后西施下落的第二种说法是越王勾践丧尽天良,竟在西施归国当晚就要她“伴寝”,也就是要把西施占为己有。不得不说,越王勾践除了卧薪尝胆的一面外,人品很差,是那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小人。如果让西施委身夫差还有为国复仇的精神激励,现在让西施伴寝就完全是为了满足勾践的淫欲了。西施自然不愿意陪勾践睡觉,最后以“不能伴寝”的“抗君之罪”被勾践处死。
第三种说法则给西施安排了一个安逸平凡的后半生,说西施在吴亡后返回诸暨故里,重过平民百姓生活。可好事的传说者又根据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的内容,说回到故乡的西施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可惜这种说法很少有人提及,流传有限。
二
有关西施下落的第四种说法流传最广。它和范蠡密切相关。
不愿意西施悲惨死去的人们考证出“西施之沈”中的“西施”并非特指越国的西施,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对美女的一个泛称。也有人惊喜地发现,“鸱夷”除了包裹尸体的袋子的意思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意思。范蠡曾经自号“鸱夷子”,那么这里的是“鸱夷”会不会是指范蠡呢?如果是,那么原本以为西施被装在“鸱夷”里沉到江里淹死了,现在就应该解释为西施随着“鸱夷子”范蠡浪迹江湖去了。
明朝梁辰鱼写的《浣纱记》就描绘了一幕英雄美人归隐江湖的情景。灭吴后,范蠡功成隐退,携西施泛舟而去。范蠡与西施的姻缘,最后通过范蠡之口说的是:“我实宵殿金童,卿乃天宫玉女,双遭微谴,两谪人间。故鄙人为奴石室,本是夙缘;芳卿作妾吴宫,实由尘劫。今续百世已断之契,要结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归正道。”按照《浣纱记》的说法,敢情西施和范蠡的情缘早在天上就修成了,他们是下凡来美梦成真的——尽管过程曲折了点,西施的付出惨重了些。
这个结局很符合中国人的感情要求,得到了广泛传播。京剧、秦腔、越剧、婺剧、黄梅戏、川剧等剧种有关西施内容的剧目,虽然剧情各有千秋,男女主人公的结局都没有离开《浣纱记》描写的基本框架。有关西施与范蠡双宿双栖的说法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李白就说西施“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苏东坡则写得更明白:“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两位大文豪都认为范蠡、西施这对爱侣驾一叶扁舟,悠游五湖而逝。
第四个结局之所以广泛流传,还有一个原因是范蠡的确是灭吴之后归隐江湖了。从历史真实性上来说,这个结局有一半起码是站得住脚的。
越国灭亡吴国后,范蠡觉得自己处于非常不妙的情境中。一方面,他是灭吴的大功臣、策划者和主要执行者,在国内声望很高,都功高震主了;另一方面,我们已经知道越王勾践是一个狭隘自私的小人,范蠡很自然遭到了勾践的猜忌和提防。于是,范蠡主动选择了功成身退,保全自身。当年,范蠡从楚国逃到越国,就是希望能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现在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东南的局势平定了下来,对喜动不喜静、渴望创业的范蠡来说,越国也已经不是最好的停留地了。所以他离开越国,前往了北边的齐国。到了齐国,范蠡写信给老朋友、老同事文种说:“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没有范蠡那么看得开,选择了留下,最后被猜忌他的勾践杀了。
在齐国,范蠡自号“鸱夷子”,带领家人和跟随者辛苦劳作,成为巨富。据说,齐国君臣和百姓见范蠡这么能干,推举他做了丞相。范蠡勉为其难,治理了几年齐国取得成绩之后,又觉得平静的生活不适合自己冒险的个性,再次挂冠而去,来到了陶地。陶地交通发达,范蠡积极开展商贸,多年后成为天下巨富,被称为“陶朱公”。
假设西施后半生跟随范蠡浪迹天涯,想必她也度过了丰富多彩却缺乏史料记载的后半生。但是,从感情上来说,西施算不上幸福。她依然在选择个人生活上没有丝毫主动权。范蠡的个人意志非常强大。他离开越国,不是因为要冒险保护西施,让西施过上平安生活挂冠而去,而是为了个人安危,避祸出逃。在齐国,范蠡又因为心中激荡不安的激情又一次选择迁徙。正如西施对是否要去吴国没有选择权一样,她的后半生也没有选择权。范蠡在做这些事情上有多大程度考虑了西施的感受,后人不得而知。
作为一名政治人物,西施是成功的;而作为一个女人,西施是失败的。她短暂的一生与夫差、范蠡联系在一起,前者给她带来虚假的荣华,却伴着真正的侮辱;后者给了她不可靠的爱情,却伴着真正的痛苦。
三
在整个吴越争霸的大局中,西施仅仅是一枚极小的棋子,作用有限。她的感情经历非常惹人同情,结果如风中柳絮,闪过人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么,西施在夫差身边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呢?我们且不说西施不能向越国透露吴国机密,更不说西施没能操控夫差离间吴国君臣,单单在迷惑、软化夫差方面,西施的作用也很有限。夫差没有向西施透露国家机密,更没有让西施参与朝政,而且他本人在征服越国后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政治斗志和精干的政治智慧。吴国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晋定公、鲁哀公等中原诸侯到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在黄池,偏居东南的吴国在夫差的成功操作下获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在“灭吴九策”的作用下,吴国的国力的确下降了,但吴越两国的实力对比并没有一边倒。衰落的吴国和崛起的越国的实力对比相去无几。从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夫差北上争霸,倾巢而出,偷袭吴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3年,越军采取了长期围困战术,攻陷姑苏为止,吴越的争霸持续了10年。因此不能说卧薪尝胆的越国实力远超过吴国。越国胜得也很艰难。
西施在政治上仅仅是让夫差误信越国的忠诚,对越国疏于防范的道具之一。
西施虽是女儿身,但因为她柔弱的身躯承担了不平常的经历,所以吸引了后人不断猜测,留下了诸多的议论。有否认西施存在的,有拔高或者低估西施作用的,有提出“红颜祸国”言论的,有将道德指责加于政治斗争之上的。唐朝诗人罗隐曾有《西施》诗一首:“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家国兴亡成败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吴国灭亡是各方面矛盾激化爆发的结果,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将一国的衰亡归结为个体的美色,是为亡国君臣摆脱责任的托词。“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则用推论说,如果西施忠诚吴国,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在历史大势面前,个人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罗隐的评论可谓公允。
如今,西施已经隐没在江湖上超过2000年历史了。她逐渐成为了一个传说,一种文化资源和东南子弟童年的记忆。凡此种种,为西施的故事平添了无数情趣。
西施浣纱,要有纪念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一题字,浣纱石就此确定下来。西施从越国到吴国,是怎么走的?一路之上,也就出现了不少与之相关的风物:嘉兴的西施妆台、德清的马回岭? ?便令人有了无限遐想。到了吴国都城姑苏,文章自然更得做足,于是在苏州灵岩山一带,馆娃宫、西施洞、响梁廊、香水溪、脂粉塘、百花洲、锦帆径等一连串地名也都纷纷出现。甚至还出现了许多以西施命名的物产,诸如西施鱼、西施舌、西施乳、西施藕、西施花、西施银芽(茶)、西施豆腐(菜肴)、西施濮绸等,而且往往又有与之相应的传说流布。
史实只允许一说,传说却可以肆意蔓延。抛却西施身上的恩怨悲喜,如今的纪念和传说可能是西施最好的归宿。
钩弋夫人
北方有佳人
皇恩不可恃
金屋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