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智者的洞察:心理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18682100000064

第64章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出生的时候,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所有的人都一样,享有这世界上的共同资源,阳光、空气、水、初升的旭日、无限好的夕阳。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都一样,第一声啼哭,呀呀学语,蹒跚学步。读书的时候,我们差别也不大,教室里的、运动场上的单纯而青涩的学子。然后,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稳健的中年、停顿的老年。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所有的人都一起经历,最后,走向坟墓。

然而,我们还是有不同之处的。有的人穷困潦倒,有的人大富大贵;有的人客死异地,有的人衣锦还乡;有的人一生碌碌无为,有的人,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坐标。

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与才能。除了智力、天分、勇气、才华、胆识等等之外,还有就是毅力与恒心。

面对困难、面对逆境,有的人胆怯,有的人黯然神伤,有的人悄然离去,还有的人,勇敢地留了下来,默默忍耐,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最终有所成就。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帆风顺的人生固然可喜,但是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才可能超出常人。不是提倡一个人刻意地去经受磨难,或者说为了有所成就而去自找罪受,而是说,这是一条规律,就是有所成就的人,一定经历过许多旁人没有经历过的或是无法应对的事情。因为不止一次地面临过困境,所以,首先人的承受能力会提高;其次人的经验会增长;再次,人的毅力与忍耐力会增强。有100个人面临失业、背叛、走投无路,可能有一个人自杀了;50个人勉强度日,但从此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勇气和胆量,苟延残喘;有49人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刻,继续前行。然后又一次打击袭来,有10个人望风而逃,35个人中途退出,有的人在前行中失去了生命;笑到最后的、笑得最好的,可能也就那么一两个人。所以,伟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少数,有所成就的淘汰率是惊人的。而不断地超越人生困境的人,其苦涩与快乐都是双倍的。

每一次痛苦的遭遇都是财富,身处其中的人,会体验到在寻常生活中体验不到的东西,思索、升华,从而达到质的飞跃,其境界也自会超出常人。清浅的小溪是可爱的,但永远不会有鲸鱼出没;深海出蛟龙、深山藏猛虎,平静的湖面不可能造就精悍的水手,环境使然耳。挫折与磨难会给人勇气、忍耐力、动力、智慧、毅力、恒心、理解力等等等等,还包括那些超出平常生活想像力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不幸遭遇困苦,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抱怨时运不济上,不如想想,也许这正是我伟大的开始,老天开始眷顾我啦。

【故事佐证】

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在纽约哈得孙河畔一个显贵的家庭里。命运赐给他的是英俊的容貌、善良的性格和聪明的天赋。他14岁进入著名的格罗顿公学学习,4年后来到哈佛大学,并于1901年加入共和党人俱乐部,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正是这一年,他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罗斯福决心仿效堂叔进入政界,并在1910年找到了一鸣惊人的机会。他打算竞选纽约市参议员,但却是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出现。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身为共和党人的总统堂兄时,对方怒而骂道:“你这个卑鄙的兔崽子!你这个叛徒……”但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没有改变前进方向。他乘着一辆红色的汽车,每天进行10多次演说,最终当选纽约市参议员。1913年,威尔逊总统任命他为海军助理部长,他在任7年,表现杰出。1920年,罗斯福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虽然此次竞选失败了,但他作为政治新星的光芒却未曾削减。

智慧、干练、胸怀宽广、深孚众望,似乎什么都不能阻挡这个39岁的男人迈上政治峰巅的脚步。但是,无情的灾难就在这时降临。1921年夏天,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1924年,他又拄着双拐重返政坛,并在1928年成为纽约州州长。

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这是罗斯福终生都不得不与之搏斗的事情,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首次参加竞选他就通过发言人告诉人们:“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罗斯福终于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司马迁自幼即受到很好的历史熏陶,而且有着远大的志向,希望能够写出一部伟大的史书。青少年时期,司马迁随父亲游历大江南北,亲自走访了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故地。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史官。公元前99年,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3万,攻打匈奴,吃了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5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3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5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4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5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折罪来报答皇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于是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于是,司马迁面临3种选择:接受死刑,用钱买命,被处腐刑。花钱买命,当时需要50万钱,相当于5个“中产之家”的财产,司马迁是一个穷太史,根本付不出;受死,司马迁不是没有想到,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毕生的使命还未完成,不能就此去死;那么只剩最后一条路——接受宫刑。这是奇耻大辱,但为了未竟的事业,司马迁忍辱偷生。出狱以后,刘彻封他为“中书令”,名义上比太史令职务要高,却是宦官担任的!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司马迁把这一切都忍受了下来。

他用先贤的事迹来激励自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用历史人物在不幸的境遇中著书的故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努力著述,把其余的一切均抛诸脑后。“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连精神都有点恍恍惚惚了。他的内心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和无限的悲愤,“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终于,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司马迁54岁,完成了《史记》的著述。他在给朋友的信上这样说道:“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记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序中说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自此以后,司马迁的事迹无从可考,只是在他的一篇《悲士不遇赋》里,诉说道:“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饱经忧患、感慨而又深沉的老人,坚持理想、百折不挠的复杂而又痛苦的心情。鲁迅先生曾给予《史记》高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如果没有奇耻大辱与忍辱偷生,司马迁可能还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来进行写作,对历史与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认识可能会是另一种样貌。苦难给了司马迁刺激,也刺激出了他的成就。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佚名

欲望可提升热忱,毅力可磨平高山。

佚名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佚名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沉着!

[美]朗费罗

希望是引导人成功的信念。如果没有了希望,便一事无成。

[美]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