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智者的洞察:心理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18682100000057

第57章 生命因梦想而璀璨

梦想会使人的心灵插上翅膀,引领人飞升。因为梦想的存在,我们充满了奋斗的力量,我们寻求超越,我们的毅力增强,我们变得强大。梦想,让我们的双眼充满梦幻色彩,梦想使我们充满激情。伟大而瑰丽的梦想,使我们激动,为它付出,展望它终成现实的时刻。我们因梦想而年轻。只有孩子才会做梦,激情和梦幻永远属于年轻人。年轻和年老有两个定义,即生理和心理的年龄。有的人,还很年轻,却已暮气沉沉;有的人已被风霜染白了头发,却是鹤发童颜。所以有这样的词:“少年老成”、“老顽童”。

每个人都会不可抗拒地老去,变得鸡皮鹤发、身形佝偻。但是,心灵却有可能不随之老去。那就是,保有理想,保有一个开放的心态。

我们说少年人常思将来,老年人常思过往。因为少年人没有太多的往事可去回忆,少年人知道还有大好的锦绣前程可以博取。我们说少年人锐意进取,老年人因循守旧,因为少年人涉世不深,没有被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而老年人积累了太多的经验,从而也有了太多的顾忌。少年人的习惯正在养成,他们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在吸取新的养分,以形成新的特质;而老年人已经定型在自己的习惯中,容不得也受不了丝毫的改变,早已没有了自由飞翔的可能,失去了所有的激情。

所以,如果你想青春常驻,如果你想老当益壮,那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保持心态的年轻。让自己的头脑保持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不对新事物大惊小怪,不对自己看不惯的事情牢骚满腹、极力抵斥;不为青年杞人忧天,不动不动就宣称现在的年轻人大不如前。

试着去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年轻人的新想法新观念。要相信,新的时代风气,永远都是由年轻人开创的。你可以不接受,但不要阻碍年轻人前进的脚步。

多和年轻人交朋友,听他们说现在进行时的故事;而不是动不动就想当年。

仍然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一些目标和规划,而不是不再进取。当一个人需要奋斗时,他是需要年轻和激情的。甚至,为自己定下目标,归根到底就是激情和梦想的产物。

【故事佐证】

逍遥游是战国时庄子提出的概念,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他的《逍遥游》具体阐述了这一观点。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风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称不上是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做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最后他创造了“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形象,这个神人即前文所称的能作逍遥游的“至人”,是庄子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无己”说说容易,实际无法做到,但庄子这一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当绝对自由不能达到的时候,相对的、精神上的自由就成为人自我救赎的道路。任性自由、无所依凭,摆脱掉外界的羁绊,免除习惯的干扰,逍遥随性——这是使人免于役于物的一条道路。

在世界航海探险史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然而,尽管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相信横渡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可抵达东方,遗憾的是,他最终并没有实现环球航行的梦想。真正实现环球航行梦想的,是另一位名彪青史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麦哲伦出生于葡萄牙的一个骑士之家。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为葡萄牙迪亚士、达·伽马和意大利的哥伦布等著名航海家的探险故事所吸引。传闻他们从东方带回了多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黄金、象牙、珠宝、香料等等,这些更让麦哲伦心驰神往,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来到富庶的东方,实现人生的壮丽与辉煌。

然而,有志于航海探险的麦哲伦在自己的国家中得不到国王的信任,反而遭到无端的诬告陷害。失望和悲愤之际,他转而寻求葡萄牙的敌国——西班牙的国王的帮助。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成功地赢得了西班牙国王的支持。

按照计划,麦哲伦沿着哥伦布当年的航线前进。一路上,他率领船员们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镇压了船队内部西班牙人发动的叛乱,终于使全体船员成为自己的忠实追随者。

1520年10月18日,麦哲伦的船队继续行驶在南美洲海岸的南部。这一天,麦哲伦对船员们宣布说:“我们沿着这条海岸向南航行了这么久,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通向‘南海’的海峡。现在,我们将继续往南前进,如果在西经75°处找不到海峡入口,那么我们将转向东航行。”于是,这支船队又沿着海岸向南方前进了3天。21日,麦哲伦在南纬52°附近发现了一个向西的狭窄入口。

麦哲伦激动地看着这个给他带来希望的入口,坚定地命令船队向这个看上去险恶异常的通道前进。船员们紧张地看着两旁耸立着的、1000多米高的陡峭高峰,小心翼翼地迎着通道中的狂风怒涛前进。海峡越来越窄,没有人知道再往前走面临的是死亡还是希望,但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冒险的精神推动着麦哲伦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他大胆而且豪迈地鼓舞士气:“眼前的海峡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从大西洋通向东方的通道。穿过这个海峡,我们就成功了!”

在麦哲伦的鼓舞下,船队一步一步地绕过了南美洲的南端。1520年11月28日,船队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突然看见了一片广阔的大海——他们终于闯出了海峡,找到了从大西洋通向太平洋的航道!麦哲伦和船员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哥伦布没有实现的梦想,他们实现了!这个海峡后来就被称作“麦哲伦海峡”。

此后,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继续航行了3个月,水尽粮绝,他们只得靠饮污水、吃木屑甚至船上的老鼠为生,许多水手因此得了坏血病在途中死去。1521年3月,麦哲伦抵达菲律宾群岛,在岛上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冲突。麦哲伦在这场冲突中被杀死,剩下的船员继续航行,经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大陆西海岸北上。

1522年9月,这支历时3年的远航队伍只剩下18个人,回到了西班牙。这次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这么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把梦想当做信仰,打破常规,拥有坚韧的毅力,用尽毕生的精力去努力。这是大部分有所建树的人的共同特征。人生真正的欢欣,就是在于你自认正在为一个伟大目标运用自己,而不是源于独自发光、自私渺小的忧烦躯壳,只知抱怨世界无法带给你快乐。

萧伯纳

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