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上善若水
18681700000021

第21章 体现和谐的道教名山

道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营建了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道教四大名山。在这些名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道教注重生态保护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坐落于江西省贵溪县西南部,是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它是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的祖庭,是我国道教发祥地。其山的形状若龙盘,似虎踞,风景秀美,集天地灵气,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我国道教第一仙境。

当年张道陵为了寻找修道宝地,带着弟子云游各地,无意间踏入了云锦山。只见这里犹如99条龙在此集结,山丹水绿,灵性十足,他大喜,视为修道福地,于是在此设坛修炼。

传说张道陵在云锦山修炼九天神丹,神丹炼成之日,有一条青龙和一只白虎同时出现在空中护卫,于是他把神丹取名为“龙虎神丹”,也把云锦山改称为龙虎山。张道陵吃了神丹,从此成了神仙。后来他便开始云游四海,讲道布教,人们称他为“张天师”。

张天师的子孙便长期定居在了龙虎山,在此创建坛宇招徒传教,也同时开启了龙虎山道教文化的历史。

在龙虎山诸多道观中,大上清宫是最早建成的道观,是由唐武宗在841年至846年间所建。

大上清宫坐落于龙虎山脚下的上清镇东边,源于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时居住的“天师草堂”。大约在215年至220年期间,第四代天师张盛从陕南汉中迁回江西龙虎山承启道教,在此建造了“传箓坛”。

唐武宗执政时,他曾召见第二十代天师张湛,并赐银让他在传箓坛旧址上建造道观,还赐匾额“真仙观”。从此,龙虎山道教历史上的第一个道观便建成了。

真仙观建成之后,又经历了多次更名。北宋时宋真宗召见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吏部授篆,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宋徽宗召见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设法坛做法事,把“上清观”升格为“上清正一宫”。元武宗再次把“上清正一宫”更名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清代康熙皇帝为了弘扬正一道,为上清宫御书宫额,更名为“大上清宫”。

龙虎山之所以成为“道教第一仙境”,也是有其必然性的。龙虎山在风水学上,堪称是独一无二的经典。

风水最看重的就是理想环境的选择,而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龙虎山的山水暗合了道教的太极阴阳教理,具有风水吉象。

比如卢溪河畔,这里山环水抱,溪水与山势,正好形成一个阴阳太极图。从卢溪河畔的地形图就可以发现,在这一段,溪水为阴鱼,鱼眼鼓出在头部。山势为阳鱼,鱼眼也鼓出在头部。这样一个太极就呈现出来了,自然天成,鬼斧神工,蔚为大观。

如果说太极山势是龙虎山的灵魂,那么龙虎山的山身更具有风水的内涵。在龙虎山正一观后面的山脉是象山余脉,本来这个余脉一直向西,但是到了此地突然折回,形成了两峰对峙的龙虎形状,不能不说这里是修道的宝地。

有人、有山、有魂,构成了我国风水的综合吉象,这就是天地人合一。人为天师,山为龙虎,神为太极,再经过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成就了龙虎山在我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

齐云山,古称白岳,坐落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有“黄山白岳甲江南”的美誉。它以“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间以幽洞、曲涧、碧池和青泉汇成胜境。因为它的最高峰廊崖有“一石插天,与云并齐”的景观而得名“齐云山”。

齐云山全山有宫、殿、院、坛和阁等108处,道观27处,道房12家,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还有四川鹤鸣山并称为四大道教圣地。山中的道教绘画、摩崖石刻和碑刻数以千计,几乎峰峰有题词、洞洞有刻铭。因此后来被清代乾隆皇帝赞誉齐云山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的道教属于张道陵所创建的正一道,道教文化历史十分悠久,其道教活动开始于唐代。宋代朝廷下令在齐云山正式建筑道院,齐云山道教逐步有了的发展。明代时,明宣宗在1429年下令建造“三清殿”于拱日峰下,从此齐云山道教兴盛起来。至清代,齐云山道教继续发展,至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还称它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道教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同样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齐云山中的道院和一般民宅没有太大的区别,除了一般道教宫观都有的雕梁画栋、错落有致、与自然峰岩浑然一体的特点外,齐云山的道院在外形和功能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民居,而且大多数的道院和山中的民居是不相分隔的。

齐云山的宗教信仰活动,也是齐云山道教致力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徽州地区的百姓所供奉的神有很多,有祖先神、行业神、自然神和乡土神等,是一个拥有多神崇拜的地域。并且与此相关的庙宇也到处林立,终年香火袅袅,一到道教节日的时候,到齐云山进香的人总会络绎不绝。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坐落于湖北省的西北部。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出于五岳之上。此山四周有“七十二峰”耸立,“二十四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十分蔚为壮观。

武当山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宗教的建筑文化和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宋代时,宋徽宗在武当山大顶之北创建了紫霄宫祭祀真武大帝,使武当山成为了道教名流向往的道教圣地,后来明成祖朱棣封它为“紫霄福地”。

紫霄宫位于天柱峰东北方向的展旗峰下,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

紫霄宫内主要有龙虎殿、十方堂、紫霄殿、佳音杉、父母殿、东宫、西宫和太子岩等。宫殿周围的山冈峰峦延绵不绝,形成了一幅二龙戏珠的场面。

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公、五老、蜡烛、落帽和香炉诸峰,宫殿的右边是雷神洞,左边是蓬莱第一峰。在宫殿的近前还有禹迹池和宝珠峰等。紫霄宫整座宫殿雄伟壮丽,气势恢宏。

自东天门入龙虎殿,之后是循碑亭、朝拜殿、紫霄殿和父母殿,层层殿堂依山叠砌。其余的殿堂楼阁,鳞次栉比。两侧为东宫、西宫,自成院落,幽静雅致。再加上四周松柏挺秀,竹林茂密,名花异草,相互掩映,使这片古建筑更显得高贵富丽。

紫霄大殿是紫霄宫的正殿。也是武当山存留下来的唯一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的殿堂,是我国古建筑中屈指可数的抬梁式大木结构的道教建筑。

紫霄大殿的结构和布局科学合理,艺术风格协调统一,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独具风貌。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汇集了历代工匠的技术和智慧,集中体现了我国建筑的辉煌成就。

最为奇妙的是紫霄大殿的内部。大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构思巧妙,造型舒展大方,装修古朴典雅,陈设庄重考究。大殿内设神龛五座,供有数以百计的珍贵文物,大多为元明清三代塑造的各种神像和供器,造型各异,生动逼真,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除此以外,宋徽宗还下令建造了紫云殿、老君庵和仙关台等。宋元交兵之际,武当山的所在地均州也遭到了兵灾,所以山上的宫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后来,明成祖朱棣和清仁宗颙琰又对紫霄宫进行了扩建和修葺,使它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西南部,古名“丈人山”、“石城山”。以“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和“一百零八景”著称。它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因它满山翠绿,远远望去就像一座翡翠城郭而得名“青城山”。

青城山的环境之所以郁郁葱葱,还有着大禹的功劳。大禹治洪水、疏九河的传说在我国可以说家喻户晓,但他治理青城山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

相传青城山在尧舜禹所在的上古时期叫“石城山”,因为那时它的山峰光秃秃的,不能存水,动物和植物都很难生存。后来,经过大禹的治理石城山变得树木葱茏。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山名也改为了青城山。

青城山作为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建筑古迹非常的多,存留下来的完好的道教宫观就有数十座,由此可见道教曾经在青城山的兴盛程度。

除了道教建筑外,青城山的其他道家文化还有很多,例如道教名人、道教养生、道教音乐和道教武术等。其中青城山的养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青城山道教的养生主要为医药养生。隋唐时期,青城山道家已将药功与养生相结合。后来在唐代,孙思邈曾来到青城山,著《千金要方》,在书中辟有专卷论养生。

在后来的唐武宗时,青城道士邢先生,精于医术。当时,武宗患心热之疾,众医诊治无效。邢先生来到宫廷,从肘后青囊中取出青丹两粒,绞梨汁进服。武宗的疾病很快就被去除。

青城山道家的“药功”流传到清代以后,已积累了许多用药独特、疗效突出、副作用少的药方和医术,其范围涉及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儿科等门类,而以骨伤科最为神奇有效。例如对活血祛瘀卓有特效的川芎的培育,便是青城山道家对我国药学的一大贡献。

青城山道医结合的传统,一直流了下来,后来在上清宫还设有“济贫医社”,以中药及针灸为山民治病,得到冯玉祥将军的称赞,并为匾题字“医国济民”。

青城山道教养生主要有守一、存思、导引、吐纳、胎息、服食、外丹、内丹、房中、起居等10个方面的内容。

守一,即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

存思,即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这种方法在魏晋时期,曾广泛流行。

导引,即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可以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吐纳,即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胎息,即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服食,即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家们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以类附比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外丹,即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大约形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

内丹,即把人体比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

房中,即指男女性生活的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事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经形成。两汉时就已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还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因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斥除出道术。

起居,指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要求,包括饮食、言语、作息、穿着、房舍等,要求取法自然,适应变化,顺乎天时地利,以求健康长生。

青城山及道教的养生方法,有些像静心、守一等都包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对人类养生非常有好处。至于那些服用丹丸之类,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的,有些则是有毒的,服用过量即可致死。但它在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史上,为我国古代化学和古代医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旁注]

人文环境 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的。人为因素包括人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

道观 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道化成的,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

自然神 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加以崇拜。这也是一种最古老的信仰,并且在民间广为流行。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神灵,而是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自然神崇拜的对象一般包括日月等天体、风雷雨雪等自然现象、山水神等无生物、龙虎等生物。

二龙戏珠 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人们在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等载体上常见“龙戏珠”图案,包括“单龙戏珠”、“二龙戏珠”等。二龙戏珠是我国传统图样纹式之一,体现了我国古人对龙的崇拜,蕴含着一定意义的龙文化。

《千金要方》或称《千金方》,全称《备急千金要方》,30卷,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综合性临床医学著作。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其妇科、儿科、内科、针灸科等方面的论述,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精气神 是指精、气、神,道教内丹学术语。精气神亦称之为“三宝”、“三奇”、或“三业”,是内丹修炼的大药,是养生的操作目标。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及人体生命皆生于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养生治身则要循此自然之道。

[阅读链接]

在道教第一仙境龙虎山泸溪河东岸有一个许家村,依山傍水,峰峦秀丽,最奇特的是村里没有一只蚊子。

传说,龙虎山有一代天师的母亲性情好动,喜欢游山玩水,而这位天师也格外孝敬母亲,对母亲唯命是从。有一天,天师陪伴母亲游玩,夜宿许家村。当时正直初夏,村内成群结队的蚊子特别大,天师母亲刚住进来不久,便被蚊子咬得全身红肿。天师满脸羞愧,抽出宝扇,口念法咒,轻轻地一扇,只见蚊公蚊婆拖儿带女逃出山窝。从此许家村就再也没有蚊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