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族原来居住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同时也从事农业。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即皇帝位,正式建立金政权,国号大金。
金执政者一面进行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一面大力倡导加强女真族与汉族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间融合。他们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兴办学校,以科举取士,让大批汉族士人担任朝廷的重要官职。
在当时,也有一些汉族士人既不愿在皇朝做官,在政治上与金执政者合作,又不去参加抗金斗争,而是走上了逃离现实,隐遁世外的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在山东、河北一带,汉族士人先后创立了新的道派,如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教,王喆创立的全真道等相继产生,并受到了一些为官的汉族士人的拥护和向往,随之纷纷加入。
这些新道派既是一种宗教团体,也是一些做官的汉族士人相互联络的组织,一经建立,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引起金朝执政者的关注。为了争取为官的汉族士人的支持,金执政者便对这些道派的首要人物加以笼络,对他们表示亲善,并对他们所代表的道派给予扶植。
太一道,或称太一教,创始于金熙宗天眷初年,创始人萧抱珍是卫州人。据《元史·释老传》称:
太一教者,始金天眷中道士萧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
太一道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也以符箓济人治病、祈禳避灾。卫州的太一广福万寿宫内有“法水井”,人称“太一泉”,据称饮之可治病。太一教道士出家,嗣教需受法箓秘物。
太一道创立后,于天眷初即“远迩响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其后,太一道弟子侯元仙又在赵州及真定的家中,各建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药济人,将太一道传至河北赵县、正定一带。
金皇统年间,金熙宗闻萧抱珍之名,召之赴阙相见,并赐萧抱珍所居庵名为“太一万寿观”。太一教师承较严,1166年,萧抱珍去世,曾留下遗嘱,其后“非萧姓入教者,均须将姓改为萧”。至元宪宗时,追赠萧抱珍为“太一一悟真人”。
太一道二祖萧道熙,字光远,本姓韩氏,其先祖为汴州即今河南开封人,后来徙居卫州。金正隆年间,韩氏举族修太一教,遂改姓萧,为二代祖。1169年,金世宗敕在观内建立“万寿”额碑。太一道教声大振,门徒增盛,达数万人之多,其流布区域,东达于沿海地区。
太一道第三祖萧道冲本姓王,讳志冲,字用道,山东博州堂邑人,其祖与父都受太一法箓。萧道冲自幼颖悟,16岁那年,他不同意父亲为自己议婚,拜二代师萧道熙为师。
金泰和年间,萧道冲因设醮祈皇嗣及依科作醮驱蝗,取得显著效果,金章宗诏赐号“元通大师”。一时徒众甚多,令弟子萧辅道嗣教,自己不再打理教务。
以上三祖皆在金代。至四祖萧辅道,始由金入元。萧辅道字公弼,号东瀛子,卫州人。太一道初祖萧抱珍之再从孙。
元兵攻占燕京,金都南迁开封。1214春,元兵分道而南,卫州被围,三日城破。当时萧辅道见城郭为墟,民遭战火,很是哀痛。于是倾其所有,招敛遗骸,于城西北掘3个大坑,堆埋成丘,设坛祈祷,祭奠。人称“堆金冢”,全城人均去祭奠,于是萧辅道声名大振。
为了给太一道的恢复和发展做准备,1234年后,萧辅道在其弟子张善渊、张居皊等的辅助下,费时将近十载,修复被战火焚毁的祖庭汲县太一万寿观。
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很重视收罗人才,闻萧辅道之名,于1246年以安车征之。忽必烈与萧辅道雍容问答,誉萧辅道如梁之陶弘景和唐之司马承祯,赐号“太一中和仁靖真人”。
这次召见,说明太一道已获元皇室的承认,为其在元代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至元年间,忽必烈再次召见萧辅道,并下诏追封“太一道初祖萧抱珍真人”号,升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官。
继萧辅道掌太一道的是五祖萧居寿。萧居寿本姓李,讳居寿,字伯仁,道号淳然子。萧居寿掌教期间,所受元室的尊宠超过萧辅道。1259年,忽必烈南巡,曾亲临汲县太一万寿宫,遍观各个殿庑,询慰者久之。1260年秋特赐“太一演化贞常真人”号。
后来,忽必烈还赐太一掌教宗师印,又在两京为建太一广福万寿宫,每年给道众粟帛。元世祖有时还采纳萧居寿在政治上的进言。
两京太一万寿宫的兴建,标志着太一道的首脑机关由汲县迁至京城,对太一道的发展十分有利。而且根据元世祖的命令,禋祀太一六丁神。元世祖又在萧居寿的请求下,封赠其先祖及若干徒众。
继萧居寿之后掌太一道者为萧全皊,是为第六祖。据《演化真常真人行状》称,萧全皊曾受封观妙大师,临终时受命嗣主法席,后加封“承化纯一真人”。
在当时,朝廷中有人奏请赐顺州的土地4000余亩和宛平栗林给太一道,以作太一道之恒产。萧全皊在1296年于其地建太一集仙观一所。
在萧天皊掌教期间,太一道和全真道的关系已十分密切,萧全皊虽掌太一道教务,而六丁之祠却交由全真教真人统一安排了。经过与全真派的进一步交融,最后在组织上也并入全真教。
真大道创始人刘德仁是沧州乐陵人,1142年开始传道。初名大道教,元宪宗时,赐名为“真大道教”。
刘德仁根据《道德经》义,加以演绎,为真大道教订立规戒9条:
一曰视物犹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宁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学者宜世守之。
这是糅合老子、儒家、佛教思想为一体的立教宗旨。可见该教颇重视清静自守,救民利物,以恬淡寡欲,苦节危行律己,以慈悲宽仁、恤苦救贫对人,又不强调个人的炼养飞升,但以治病救人为务。这在当时战乱频仍、群众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况下,确是很受欢迎的。
1174年后,刘德仁应诏居金中都即北京天长观,又把真大道教传播至大兴及其周围。三祖张信真掌教时,其弟子邢希德即在平谷建延祥观,举师赵希元又在房山建灵泉观。可见终金之世,大道教的传播仅限于金中都及周边,不出河北、山东地区。
刘德仁行教38年,住世59载,于1180去世。此后,继任掌教者为:二祖陈师正,三祖张信真,四祖毛希琮。
真大道教在长期的掌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体制。到了元代,首脑机关设在大都即后来的北京天宝宫,为历代掌教所居之地,设诸路真大道教都提点,教门都举正等以辅助掌教工作。其下据元代的行政区划设立各级地方组织。
第一级,行省设提点都举正。如王清贵曾任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等处都举正提点。第二级,各路设道录、道判。如陈德元曾任大都路道录,赵德松曾任汴梁路道录,郑进元曾任卫辉路道录等。第三级,州设道正、举师。如《隆阳宫碑阴》记有涿州道正,固安州道正,雄州道正,易州道正,顺州举师,易州举师等。第四级,县设威仪,如《隆阳宫碑阴》所记房山县威仪黄德元等。最基层为宫观,设提点、提举、知观。
金、元之交,真大道教内部分裂为玉虚宫和天宝宫两派,各自进行传法。玉虚宫一派传法时间较短,只传了李希安、刘有明、杜福春三代,此后未见记载。
天宝宫派的传法较玉虚宫派为长。其五祖郦希成掌教以后,受到元皇室的支持,元宪宗曾封他为太玄广惠真人。在他掌教期间,组织有所发展,由原来的河北、山东,发展到了河南许州即今河南许昌一带。
真大道教发展以后,郦希成特请元皇室批准他将“大道教”改名为“真大道”,以示正统。
郦希成掌教36年,后将传法给六祖通玄大师孙德福,是为第六祖。孙德福再传法给李德和,是为第七祖。李德和掌教时,真大道又传到了陕西。以上3代皆处在与玉虚宫派相对峙的时期。
继李德和之后掌教的为第八祖岳德文,始合玉虚宫、天宝宫两派而为一。但在岳德文之后,真大道内又出现了波折。
岳德文于1299年去世前,将教事付与张清志,作为九祖,但张清志却潜遁山西临汾,后又返华山归隐,并没有接替掌教。此后,相继由赵真人、赵德松、郑进元摄掌教事。后来,徒众根据郑进元临终时的嘱咐,去华山请回张清志,仍举其为九祖。
张清志掌教后的第一件事是废除教内的刑罚。他平时自奉简朴,深居简出,入或不识其面,著书以名其学。贵人达官来见,遂告病卧于内室。他这种淡泊清高的作风,与当时各派首领居则宫室、出则华冠艳服、日与贵官相往来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得到吴澄等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敬仰。
张清志掌教,历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至元泰定帝,深受尊崇,授以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元应真人,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其所居大都天宝宫,“日食数千石”,其盛况可见一斑。此后不久,真大道即归并入全真道。
全真道创立于金代初年,创始人是王喆。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其内则修炼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
1167年,王喆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立教“全真”。他招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全真教很快在山东发展起来。两年后,王喆率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四大弟子回陕西时,逝于途中。
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修炼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这叫“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
王喆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窍而飞升仙界的境况。
全真道士解释教名“全真”,说就是保全“真性”的意思。也有人说,全真道的宗旨要求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救济社会的“真行”相结合。真功,就是所谓“明心见性”“除情去欲”之类;真行,就是所谓“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之类。二者双全,就叫全真。
王喆之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经过前后20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
1187年,王处玄被召至京都,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次年,又召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
元一统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
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授徒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
任何一个教派若要兴旺发达,离开执政者的支持谈何容易。金元之际的新道教,也都因为“名动公卿”而走入庙堂,原因即在于此。尤其是全真教,其地位因元皇室的大力支持而誉满天下。
1269年,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王玄甫,以及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
除了这些较大的符箓派系以外,宋元时期还有很多的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逐渐缩小,后来汇入正一道。
金元之际,是道教发展史上又一重大转折时期,逐步形成了全真、正一两大道派各据一方的格局,为明清乃至近当代道教的发展、教派的地理分布等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仍然是正一道主要分布江南,全真道占据北方的格局。比较起来,全真道分布更为广泛,在南方的不少地方也建立起全真宫观,这一格局在明清时期最终完成后,道教深入民间并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
[旁注]
女真族 又名女贞、女直,我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现今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的前身。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容纳了少数的蒙古族、汉族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法箓 道教用以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又称作法箓。法箓牒文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它是道士法师辅正驱邪、治病救人、助国禳灾的主要手段。符箓的传授,也成为道教三洞各部的重要内容。
安车 古代一种通常用一匹马拉的、可以在车厢里坐乘的车子。上古乘车一般都是站立在车厢里,而安车则可以安坐,故名。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
六丁 道教认为,六丁神是: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都是阴神玉女,为天帝役使。道教称若心存六丁玉女,意注六丁神符,即可令房宅清洁,五毒不近,灾难不生,又可求仙得仙,求官得官,万事如意。道士斋醮作法时,常用符箓召请他们“祈禳驱鬼”,在道教宫观中,他们被置于真武大帝的两旁,作为恃卫之神。
大都 即元大都。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的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年间的1368年,为元代国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忽必烈在燕京旧址上始建大都,此后元代各帝陆续又有增建,但对其总体布局没有变动。
元神 道家认为元神是一种高于肉体而可以单独存在的某种物质。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元神在丹道书中论述较详,由古代内丹家在炼养实践中体验总结而成。如《道枢》中所云:“虚无生性,谓之元神。”这个观点较为切实。
万春节 是大定年间庆祝金代皇帝诞辰的节日。“春”在字义上有“年”和“岁”的意思,“万春”可以视作“万寿”的同义词。根据《大金集礼》卷23记载,金世宗“御前批札三月一日为万春节”,将皇帝诞辰的节日定名为“万春节”,而非沿用金较早时候的名称“万寿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金世宗去世。
王玄甫(?~345年)名诚,字玄甫,号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始祖。他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乃引之入山,授之全套道家秘而不传的功法。后传其道于正阳帝君钟离权,再传吕洞宾,王重阳遂开全真道教。
[阅读链接]
王喆自幼便慷慨好义,不拘小节。少年的王喆,是一个有着丰富学问的人,由于博览群书,他在20岁左右,便中过进士,很有文名。而且任侠重义,豪气凌云,堪称文武全才的一个人物。
宋室南迁后,王喆创教立宗,以保持汉文化精神在宗教社会之中。至于说他所遇的师父,是吕纯阳的化身,命他向东去创教,又吩咐他密语,他临死又吩咐马丹阳密语。如果除开嘱咐修道的秘诀外,没人能够知晓他们师徒究竟说的是什么,成为道教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