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发明巨匠
18681400000006

第6章 农业技术革新专家赵过

中古时期——创造天工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

从秦汉大统一到短暂的政权独立,再到隋唐强国形成,其间所有相对稳定的局面都为个人提供了展现才智的空间。

因此,在中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许多优于世界的发明创造。如蔡伦的造纸、张衡的多项发明、李春的赵州桥等。

尽管其间遭遇战乱,但他们对“炎黄子孙”的理智认同与意志安顿,从根本上说毫不妨碍个人潜能的发挥。中古时期这些创新巨子,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可贵的价值信仰法则。

赵过(约前140~约前87年),汉武帝时农学家。因为他的农业技术改进,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为我国早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农业大国,赵过在我国农业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汉书·食货志》中说,汉武帝南征北战,大兴土木,疏于农业,以致国库空虚,朝野不妥,武帝很后悔连年征伐,于是提出“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公元前89年,汉武帝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后因赵过精通于代田之法,被派往关中一带教民种田。

代田法,就是把耕地分治成畎和垅,畎就是田间小沟,畎垅相间,畎宽1尺,深1尺,垅宽也是1尺。1亩定制宽6尺,适可容纳3畎3垅。种子播在畎底不受风吹,可以保墒,幼苗长在畎中,也能得到和保持较多的水分,生长健壮。

在每次中耕锄草时,将垅上的土同草一起锄入畎中,培壅苗根,到了暑天,垅上的土削平,畎垅相齐,这就使作物的根能扎得深,既可耐旱,也可抗风,防止倒伏。

第二年耕作时变更过来,以原来的畎为垅,原来的垅为畎,使同一地块的土地沿畎垅轮换利用,以恢复地力。

赵过无愧于武帝的信任,积极对农业进行改进,不仅使粮食产量大增,而且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力地促进了紧张局面的缓和,使西汉王朝出现新的景象。

根据汉昭帝时桓宽《盐铁论》上记载,推行代田法,主要在关中地区。贫户缺牛少马,只能用旧农具耕田,所以,行代田法的主要是富户而不是贫苦农民。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耕作方法势必逐渐被淘汰,赵过所创的代田法以及新农具和新耕作法,必然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

从在居延所发现的汉简上面,可以看到汉昭帝初年代田仓的记载。以汉简和史书互相参证,证明史书上所说代田法曾在居延推行的记载,是确实的。从代田仓的建立也可推断,推行代田法后,粮食得到了增长。

在当时,赵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试验、示范和全面推广等一系列细致的工作,终于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三大革新成果。

赵过的第一项革新成果,就是实施代田法。代田法是关中农民创造的,赵过的革新就是对此代田法加以总结推广。

在代田法的推广过程中,赵过组织工作做得很细致。他把工作分成三步:

第一步,他在正式宫殿之外的宫室外空地上试验,结果较常法耕种的土地每亩一般增产一石以上,好的可增产两石。

第二步,他对县令长,乡村中的主要劳动力和有经验的老农进行技术训练,再通过他们把新技术逐步推广出去。

第三步,先以公田作为重点推广,然后普遍开展。一时间,赵过代田法“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消息传遍了黄河流域的旱作地区,百姓们争相实践,西汉王朝因长期征战而凋敝的农村经济得到复苏,天下重现一片太平祥和的景象。

事实证明,赵过推行的代田法为黄河流域旱作地区防风抗旱的多种农法之一,不仅对于恢复汉武帝末年因征战、兴作,而使用民力过甚,致使凋敝的农村经济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赵过的第二项革新成果耦犁法。早在赵过之前的商代,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开始运用牛耕劳作了,但是,由于牛耕只限于富豪之家,所以没有得到多少发展。赵过要改变这种局面,让牛耕在普通农家推广开来。

赵过的耦犁法,简单讲就是“两牛三人”,即操作时,两牛挽一犁,两人牵牛,一人扶犁而耕。

赵过先是令大司农组织人大量制作改良耦犁,又令关中地区的郡守督所属县令长、农村主要劳力和有经验的老农使用改良农具,干得热火朝天。

赵过令农民以换工或付工值的办法组织用人力挽犁,并将此法向汉武帝汇报。汉武帝批准后,赵过组织人力拉犁,结果很是喜人:人多的组一天可耕30亩,人少的组一天也可耕13亩。

两牛三人耕作法虽然获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当时人们驾驭耕牛技术不熟练,铁犁构件和功能也不完备。于是,赵过总感觉需要在生产工具上再下下工夫、做文章。经过努力,他终于取得了他的第三项革新成果,即创制了三脚耧。

三脚耧是一个状若今天推车的农具,下方有3个开沟的“脚”,上方是下种的“巢”,推把很敦实。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进行条播。

由于耧车把开沟、下种、覆盖、镇压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省工省时,故效率可达“日种一顷”。

赵过的上述农业革新中,代田法实行的时间不长,但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物质基础的牛耕及其配套的犁具,却被继承了下来,比如三脚耧,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直至现代,关中平原仍可见到这种耧。

赵过所创造的新农具和新耕作技术,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包含的先进技术因素,仍然被后世所继承或吸收,对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旁注]

搜粟都尉 汉官名。“搜”,也称“騪”,又名“治粟都尉”。汉武帝时设置的一种军职,专管征集军粮之事,桑弘羊曾任其职,不常置。

中耕 中耕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中耕的时间和次数因作物种类、苗情、杂草和土壤状况而异。

地力 农业上的解释一是土地的出产能力;二是土地的肥沃程度。在这两个解释中,以后一种最常见。即土地中含氮、磷、钾等植物营养元素的多少和比例、是影响土地肥沃的重要因素,所以一般所称的地力主要指这些营养元素的多少。

居延 居延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地处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居延在历史上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其面积至少相当于现在的额济纳旗,有3个台湾省那么大,甚至还要大。是我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

大司农 秦汉时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它支付。另外,它还管理一些官营的农业和手工业。分布于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农派人耕种;官营的煮盐和冶铁也都归大司农主管。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名刘彻,汉朝的第五代皇帝。在位54年。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凭借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赢得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关中平原 又称渭河平原,地处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东西长300 千米,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阅读链接]

赵过创制的三脚耧据说源于炎帝狩猎的故事。

传说炎帝和发现野猪拱土的情形后,就想做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经过反复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

这样连续操作,便耕出一片松地。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史籍上称之为“耒”。后世使用的三脚耧犁地工具,就是在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